新时代防汛抗旱信息化能力提升思考
摘要: 面对愈发严峻复杂的防汛防旱形势以及国家机构改革后对防汛防旱工作提
出的新要求,如何结合防汛防旱工作实际和信息化发展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
防汛防旱”作用,提升防汛防旱指挥体系智能化水平,成为当前应急管理、水务防汛防旱工作者的重点难点课题。
本文就新时代防汛抗旱信息化能力的提升进行了
分析。
关键词:防汛抗旱;信息化;能力
引言
水利事业作为国家建设工程当中的重点项目,影响尤其巨大。
防汛工程作为
水利工程建设当中的重要部分,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防汛抗旱工程对信息分
析的准确性,也是新时期水利建设工作者最重视的课题。
做好防汛抗旱工程,才
能从根本上造福群众,保障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这对技术人员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所以提高水利工作者的主动防汛抗旱意识,才能真正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
1信息化技术对水利防汛抗旱的重要性
从社会各个角度上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关乎着各行各业的建设,起着不容
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换一句话说,
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促进水利项目的顺利开展,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还能带动其
他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改革和进步。
信息技术不仅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进步和改革,对很多地区江河建设的发展和防汛抗旱措施都有很大的作用。
保障了水利项目周
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另外,信息技术对水文建设也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
术的科学指导,才能使水利工程防汛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然现阶段树立项目建设
当中的信息技术还属于新兴产业,仍然处理发展阶段,作为相关人员必须充分了
解和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和理论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
促进水利事业更好的发展下去。
2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中的应用
2.1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和网络完美结合,信息技术自然也就成为水
文信息技术的载体。
随着当下雨水监测系统和末端传感器雨水观测体系的广泛应用,水利防汛工作的开展也更加便捷和高效。
末端传感器主要包含水温传感器、
含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的分布范围十分广阔,能够将大量的雨
水信息进行采集,并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信息传送到控制中心,为高层决策机构做
出决策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支持。
而传感器所应用的通信技术包括短波、卫星、
组网和GPRS等,不同的通信技术的优缺点不尽相同,短波需要占用专有的通信
频道,GPRS 所需要的成本较低,而组网比较灵活便捷,不管应用何种技术,其关键在于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和稳定。
由于其中多数设备都是由机器完成,一旦机
器发生故障,将会导致数据传输出现异常,极大地影响最终决策。
2.2水文信息数据库的应用
水文数据信息化能够构建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所存储的信息能
被充分应用于水利防汛。
要想构建出高效的水利防汛抗旱系统,就需要充分利用
这些基础数据,实现水文数据的网络化和数字化。
数字化的目的在于提供便捷的
数据索引,网络化的目的在于数据传输,在两个方面都充足的前提下,水文数据
就能得以充分应用。
而做出防汛抗旱决策还需要一部分其他参数,比如水流量、
雨量、水位等,通过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演算和分析,就能为水利防汛抗旱做出
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
防汛抗旱工作并非仅仅是防汛抗旱部门的工作,同样
是广大群众的职责,将水文数据信息存储于信息数据库,除去一些涉及政府不公
开和保密的信息,其余的天气信息都能放入信息平台,防汛抗旱工作人员将信息
公开化处理,以满足人们和工作人员对水文数据的需求。
2.3视频会商系统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远程防汛抗旱会商系统也将被广泛应用到水利工
程中。
会商信息的集成通常是利用超文本信息系统展现出来,具备较强的动态性、交互性以及便捷性。
防汛抗旱视频会商系统利用宽带网络和远程视频,将各个节
点上的雨水信息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传输给中央决策层,且现场人员和决策
人员可以通过视频进行交流和沟通,讨论天气信息,共同做出防汛决策,极大解
决了决策人员必须去现场观察的麻烦。
在远程视频会商系统得以广泛应用之后,
极大提升了防汛指挥的高效性,对雨水的监测更加科学和合理。
3防汛抗旱信息化能力提升的措施
3.1明确工作职能,整合共享信息资源
根据机构改革后“三定”方案和业务需求,以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导向,
对防汛防旱指挥系统进行全面整合和重新规划。
从顶层设计入手,明确业务界限,统一规划部署。
立项前期加大与有关部门沟通力度,确保水务、气象、交通、应
急等部门间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系统对接顺畅,信息协同共享,避免业务重叠、
功能重复造成的资源浪费。
学习借鉴税务、气象等信息化水平较高行业领域的经验,切实提升整合共享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建立系统间信息共享平台,将采集到
的数据全面互联共享。
同时,制定详尽可行的数据标准规范,做到全市统一地图、水利工程统一布点、统一数据统计口径,打破部门间数据共享壁垒,真正做到数
据来源精准、覆盖面广。
3.2运用先进手段,构建全面感知体系
积极使用新的监测手段,利用工程视频实时监控、卫星雷达遥测遥感监控、
无人机巡航监测等多种先进科技,多角度、多层次对水情、雨情、工情进行实时
监控,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手段全覆盖。
构建全面的感知体系,向环境感知、
目标感知、活动感知、装备感知等综合感知体系发展。
建设统一的防汛防旱物联
网感知控制平台,实现全网统一管理运维物联传感设备,工程设施集中自动化控制,为防汛防旱的智慧化奠定扎实的物联基础。
积极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遥感遥
测图像自动识别技术,围绕水旱灾害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与综合应对平台。
3.3开发大数据平台,提高数据分析效率
大数据是信息化系统智能化的基础,想要推动防汛防旱系统智能化,就要尽
可能多的掌握监测预警、抢险救援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将不同相关度的数据相互
关联起来,形成维度更广的数据网。
基于原有的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管理子系统、资源目录管理子系统和数据交换子系统,增加多维分析报表模块,支撑顶层
应用决策,实现综合数据平台的能力开放和共享。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自我成长,
构建洪水预测预报、气象预警监控、防汛防旱智能决策、灾情实时评估等多要素
之间的关联模型,对数据资源进行更深层次、更有效率的分析,做出更加智能化
的分析决策。
3.4利用社会信息化资源,强化移动端应用
防汛防旱工作具有灾害突发性强、信息采集环境差、时效性要求高等特点,
在防汛防旱系统开发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各大通信运营商、移动端软件开发公司
等社会信息化资源,打造智能移动终端平台,实现移动设备信息查询和信息采集,
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快速开展防汛抢险工作。
在防汛防旱工作人员奔赴抢险救灾现场时,也能实时掌握汛情、灾情、险情信息,实现移动数据采集发布、移动OA、移动视频会商等功能,必要时可提供智能防汛决策。
还可充分利用百度
地图、微信等较为成熟的手机软件,及时更新工程信息,接收最新出险情况。
结束语
防汛防旱工程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当中的重要部分,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防汛防旱工程对信息分析的准确性,也是新时期水利建设工作者最重视的课题。
做好防汛防旱工程,才能从根本上造福群众,保障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这对技术人员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所以提高水利工作者的主动防汛意识,才能真正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同亮.区域防汛抗旱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方案探讨[J].吉林水利,2019(05):58-59.
[2]米玛桑珠,张文.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陕西水
利,2019(03):147-148.
[3]黄小文,李军.基层防汛防台组织责任体系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3):146-148.
[4]秦正发.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探究[J].消防界(电子版),2018,4(0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