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做法\特点及启示

国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做法\特点及启示

国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做法\特点及启示【摘要】西方各国执政党高度重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当前,国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主要是以法律手段强化意识形态、以政府主导掌控意识形态、以思想教育引导意识形态、以宗教形式塑造意识形态、以各种组织推广意识形态,表现出不断扩大意识形态包容性、增强意识形态实用性、模糊意识形态阶级性、强调意识形态普适性等特征,总结和借鉴西方国家和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对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外政党主流意识形态趋特点经验启示1西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做法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7~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为适应资产阶级夺取正经和建立新社会制度的需要,提出了以“自然权利”说、“社会契约”论、“为民主权”思想等为核心的政治观念,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并成为其重要内容。

当前,西方国家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做法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以法律手段强化意识形态。

西方国家通过法律对意识形态进行规范和强化的基本做法就是以法律规范言论,西方国家大都宣扬言论自由,一般在宪法中把新闻出版自由确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西方社会普遍认为新闻媒体可以批评政府及官员是其言论自由的主要表现。

控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在法律上一般都承认言论自由,言论自由作为一种价值观、信仰已经深深根植于西方人的头脑,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真理。

但是,西方国家的言论自由也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和限制,正如一些激进的美国人所说,在表面“自由”的幌子下“新闻传播将各种观念灌输到美国人民脑子里,人民耳濡目染的、该看到什么、该听到什么,全都由那些控制传播工具者来决定。

”[1]西方国家的宪法在规定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又规定了许多限制条款,例如,联邦德国1949年《基本法》第18条规定:“如任何人混用自由表达的权利,特别是出版、教育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通讯、邮政、电讯秘密权,财产权和避难权,此种滥用法定权利与自由、民主的基本法令相抵触,即丧失了上述各种基本权。

”英国1911年颁并至今沿用的《官方秘密法》规定如果告诉没有得到授权的人或者没有得到授权而获得与国家安全有关的信息,都是一种犯罪行为。

1982年美国前总统里根签署的一项限制《新闻报道自由法》的行政命令,允许政府官员随意把已经发表的消息重新例入保密范围。

因此,西方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强化意识形态建设以达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是其掌控意识形态的重要做法。

1.2以政府主导掌控意识形态。

西方国家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方面的做法是加强政府的主导和控制作用,在指导思想上,把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亨廷顿所说,国家利益既包括物质和安全方面,也包括道德和道义方面,因此,维护和推广国家意识形态成为西方国家的基本内外政策。

政府为控制新闻舆论,有的直接出资建立新闻媒体机构,例如“美国之音”就是隶属于美国国务院的国际广播局。

有的通过参与制作节目、撰写文章和发布新闻影响舆论,在塑造政府首脑和高级官员的形象、宣传政绩的同时隐瞒、掩盖不利于政策实施和政府形象的资讯的传播,以达到影响和控制新闻舆论的目的,由此形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和新闻界的矛盾和相互利用关系,新闻界通过“揭露丑闻”、“新闻暴光”等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实施监督,另一方面,新闻界也承担着政府内外政策的打击报复义务,对社会稳定起着“安全阀”、“排气阀”等作用,但无论如何,政府决不允许新闻界超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否则就要追究法律责任。

1.3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意识形态。

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西方国家不存在类似我国这样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课程,但实际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认同,在各国教育发展规划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突出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及公民教育的内容。

例如,原美国联邦教育部长在1988年向里根总统递交的教育改革总结报告中强调,为使学生增强“民族精神”、“富有爱国精神”,必须在“道德课”、“纪委秩序”和“勤奋学习”三方面“取得显著改进”。

乔治·布什在《重视俦教育》中强调:“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计划”,并相继成立了“品德教育联合会”、“重视品德同盟会”等机构和组织。

911事件以后,美国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

利用一切形式强化美国中小学生的“美国意识”,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象征物在种类学校随处可见,历届总统的就职演说中都有唤起美国民众爱国主义精神的格言警句。

利用“二战博物馆”中的英雄雕像以及战争遗物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上述做法和举措把资产阶级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自然而然地参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实现其意识形态的控制作用。

1.4以宗教形式塑造意识形态。

在本文国家宗教意识已渗透到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影响着国家意识形态。

《美国的本质》一文认为美国社会与基督教新教具有密切联系,基督教新教为个人主义、自由民主人权等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历史学家戴格勒曾说:“如果说美国人今天是个人主义者,那么,清教主义是个人主义的主要根源。

”[2]由此可见宗教对西方价值观和政治信仰的重大影响。

据统计,当代美国人去教学的次数远远超过去球场和电影院的次数,可见宗教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

1.5以各种组织形式推广意识形态。

西方国家为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利用各种组织和形式宣扬、传播其意识形态。

从组织看,主要通过政党、学校等影响和塑造意识形态,从形式上看,主要通过电影电视、实物场所等传播宣扬意识形态。

当代西方国家的执政党经常举办演讲、培训等活动,吸引民众参与政党组织的活动,扩大本党的意识形态对民众的影响力。

政党为获得民众支持,总是以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姿态出现,许下动听的诺言,甚至为社区居民主动提供某些服务以换取对自己的支持。

西方国家的学校教育也高度重视对意识形态的推广,例如在法国小学一年级就通过“对法兰西共和国的了解”、对三色旗、《马赛曲》和国庆节等“共和国象征”的了解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在宣传形式上,西方国家普遍重视利用文物或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对社会成员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例如,美国非常强调通过《独立宣言》、《解放宣言》和《联邦宪法》等重要历史文献进行政治观教育,宣扬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专门投资兴建华盛顿纪念塔、林肯纪念堂等规模宏大的场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把“自由女神像”看作美国精神的象征,赋予其自由、民主、平等的含义,向大量国内外游客灌输美国意识,培养人们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2西方国家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特点2.1不断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和人们思想的多样化的现实,促使西方国家执政党必须消解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和冲突,对多元化的社会利益进行整合,塑造一种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意识形态。

近年来,西方国家执政党一般都保持在意识形态继承性的同时,努力扩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正如美籍德国政治家奥托?基希海默提出的“兼容型政党”(或称“全方位政党)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选民支持和整合各种利益的需要,照顾种类选民的复兴,包容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如德国的基督教民主联盟、英国的保守党和日本自民党都属于这种“兼容型政党”。

实践证明,执政党使自己的意识形态保持一定的弹性和张力以适应社会整合的需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被誉为“奇迹”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同时,保持社会稳定达60多年,应该说与该党强调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

革命制度党以“墨西哥革命的意识形态”自居,自称是人民全部价值观的代表,有资格占领一切重要的思想政治领域,把革命的、保守的、早间的等各种意识形态兼收并蓄,充分吸纳,从而掏了各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

而有学者认为,印度国大党的最大失误就在天没有能设计出一套能够凝聚不同社会集团的思想文化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因而导致社会的分裂。

2.2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实用性。

冷战时期,多数执政党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来处理国际关系,冷战结束后,各国政党都意识到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从本国自身利益出发,而不去计较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意识形态的差别。

换句话说,虽然在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构成中,意识形态因素仍占相当比重,但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异同甚至片面地把意识形态问题看作唯一的国家利益之所在,已经很少为人接受,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更加采取衫主义态度,根据实际政治需要灵活地变换和高速策略。

例如,英国保守党和工党在社会福利和国有化问题上长期牌对立态势,而近来保守党越来越不自己的政纲,迫使工党也不断改变自己的执政理念,逐渐淡化原有意识形态色彩,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实用主义特点,在理论上吸收了不同政治力量的价值观,在实践上采取灵活笾的政策,因此,而莱尔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发表文章指出:第三条着重点步仅仅是左派和右派之间的妥协,“它设法要吸取中间派和中间偏左派的基本价值观念,将这些布依应用于一个有着根本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的世界。

“[3]西方国家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使用性凸显,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越来越不爱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使自身的政策、纲领日益与大众的需要吻合,惟有如此,才能得到选民的拥护和支持,实现其执政的目标和理想。

2.3不断模糊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随着西方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中间阶层越来越吸引中间力量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在保证不失去原有基本选民的情况下,尽可能广泛地顾及中间阶层的利益和愿望,寻求不同社会利益之间的妥协与调和。

这样就便利西方国家各种类型的政党之间在意识形态上相互影响和接近,在政策主张上区别日益缩小,左右翼政党的政策向中间靠拢,出现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趋势和特点。

这种特点和趋势使政党的阶级性日益模糊和淡化,阶级界限日益不明显,意识形态的反差越来越消失。

应该看到,淡化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中间化倾向是西方政党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形式和调节行为,并不意味着各政党的阶级本质和意思形态趋同。

政党意识形态的中间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西方国家政党之间的联合,导致中左联盟、中右联盟甚至左中右联盟联合执政局面,另一方面又使选民对政党进行选择的余地大为缩减。

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政党的行动纲领与其说是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如说是为了招徕更多的选民,它带有浓厚的调和色彩。

”[4]2.4不断强调意识形态的普照世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