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概论暑假实践调查实践主题农贸市场食品安全调查报告实验学期2010 至2011 学年第二学期学生所在系部文法系年级2010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B10-2班小组成员王浩周开健王冉阳邢世庆甘仁平余薇彭君茹钟戈君肖月谢冰任课教师赵英指导教师刘星文法系制农贸市场食品安全调查报告【实践主题】:关于农贸市场食品调查报告【|内容摘要】:本次小组成员以自己所在当地农贸市场及附近地区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走访,长时间的观察询问,制作调查问卷以及上网查询收集资料,深入了解发现了许多食品安全问题,并总结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隐患形成的若干原因,其中有三个主要的原因:一是食品在原料上的自身问题,例如瓜果蔬菜的不新鲜,以致腐烂,混在新鲜的里面贩卖,容易引起消费者食用后的肠胃问题,二是食品附带的添加的东西,包括蔬菜的残留农药,水果的添加剂等,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三是农贸市场周围的环境及设备设施简陋不卫生不规范,导致蚊子及苍蝇等细菌传播者的观顾甚至猖獗,令消费者嗤之以鼻,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食用安全。
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成员们也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讨论并解决了这逐一的问题。
关键字:农贸市场;残留农药;禽类管理;安全监管;安全意识;健康消费;引言:看看今年食品安全问题这些事:春节前后,是海南豇豆热卖时节。
但从今年1月25日到2月5日,武汉市农业局在抽检中发现来自海南省英洲镇和崖城镇的5个豇豆样品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
“问题豇豆”经媒体报道后,部分省市开始禁止海南豇豆在市场上销售,这导致了海南豇豆价格的跳水和滞销。
在短短几天时间内,一些地方的豇豆收购价已经暴跌90%。
事实上,类似一种问题食品被曝光之后便被消费者打入“冷宫”的例子在现实中非常多。
如三鹿奶粉事件被曝光之后,所有的奶粉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消费者拒绝;2008年四川、重庆、河南、新疆等地的少数地方发现了生蛆柑橘之后,很多地方的柑橘几乎无法对外销售……“奶粉出现三聚氰胺,猪肉出现瘦肉精,面粉出现增白剂,臭豆腐也加了绿矾来催臭,现在连蔬菜都出现问题了,真不知道还有什么是可以放心吃的。
”只要问及食品安全问题,不少市民几乎不假思索地就能说出一串现象,随之就是一通抱怨。
有调查资料显示,82%的中国民众担心食品安全问题。
有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均低于50%。
由此我们便能看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而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俗话说的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责任重于泰山,这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让人重视的问题,以下下就是我们从农贸市场着手调查的内容。
根据我们所调查的农贸市场,大多是当地所在的乡镇市场,所以它们存在的问题也有许多共通之处例如:一蔬菜瓜果的原料问题。
例如瓜果蔬菜的不新鲜,以致腐烂,混在新鲜的里面贩卖,容易引起消费者食用后的肠胃问题,有些商贩也常常便宜出售一些腐烂水果。
好多人认为腐烂的部分已经去除,吃掉余下的也无大碍。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因为尽管剩下的是未腐烂的部分,但是其中绝大部分已经被微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侵蚀,特别是真菌在水果上的繁殖加快,有相当一部分真菌在繁殖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
这些有毒物质可以从腐烂部分通过果汁向未腐烂部分扩散,使未腐烂部分同腐烂部分同样含有微生物的代谢物,尤其是真菌毒素。
特别严重的是,有些真菌素具有致癌作用,所以,水果尽管是已经去除了腐烂部分,剩下的仍然不可以吃。
二是食品附带的添加的东西,包括蔬菜的残留农药,水果的添加剂等。
同学们以买菜之便在农贸市场里转悠观察发现,市场里的蔬菜瓜果来源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大批量的收购从农村外运来的由商贩转手卖出,这样的蔬菜种植便是大面积的,需要喷洒许多农药来管理的,加上运输时间较长,新鲜度不够,不免让消费者担心;一种是当地农民挑着自家少许的成果来卖的,由于管理面积小,好打理,又不需要许多人为干扰的因素,及时新鲜,很受消费者的青睐。
先来看看蔬菜残留农药的问题,我们一位小组成员对此作了详细的调查了解。
这是他对大棚蔬菜的了解:有上面调查报告可知;再一次成熟期内菜农和果农要给蔬菜和水果打上很多农药,而且安全采收期只适用在一次采收的作物上,如果是连续采收的作物,,如豆类,瓜果类等。
因为安全采收期为七天,即指示农民应喷药至少七天采收,才不会产生农药残留过量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因为果实成熟速度不同,需要每天或隔天采收。
而农民为了保护未成熟的蔬果,会在上面不断地喷洒农药,因此需要等到安全期采收就比较困难了。
现在全国物价上涨,菜农是靠种地吃饭,同行的竞争又比较激烈,他们为了增加收入不到安全期即采摘,呆致了蔬果上残留大量农药。
现在蔬菜中还含有的许多农药都是国家早已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
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中禁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及"三致"(致病致癌致突变)的农药,如六六六、DDT、三氯杀虫满醇、甲胺磷(一)用农药危害极大。
水果、蔬菜滥用农药已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据专家介绍,农药造成的中毒可分为急慢性两种,急性中毒在24小时内就可表现出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恶心、呕吐、腹泻、视力减退以及呼吸困难等。
据了解,全国每年有数万人因农药中毒,死亡达数千人,其中大部分中毒者是由蔬菜中的过量残留农药引出的。
慢性农药中毒一般不易被发觉,因为农药在体内有一个积蓄的过程,即使表现出中毒症状,由于某些症状与一般头疼、疲倦相似,常被人们忽视,一旦发现为时已晚。
不仅如此,实验证实,农药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通年上升,与蔬菜中的农药残留不无关系,农药残留作为毒性物质有足以改变遗传基因的力量,导致胎儿的畸形,这种力量远比烟酒的危害大的多。
(二)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危害及其控制措施:自从人类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以后,各种农副产品(指各种农作物产品及畜禽鱼奶蛋类)的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人体健康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农药残留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1、是使用农药对作物的直接污染。
农田施药后,药剂可能粘附作物表皮,也可能渗透到作物组织内部并输送到全株,经过一定时间,这些农药将逐渐被降解消失。
但如果药剂性能稳定,即可长期残留在植物体内。
渗透强的不仅残留量大,污染程度也很大,可直达果实内层。
用药次数多、用药量大或用药间隔时间短,产品残留量就会增大。
2、是作物从污染环境中对农药的吸收。
在农田施药过程中,直接降落在作物上的药量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则散落在土壤中,或漂移到空气里,或被水流冲刷到塘、湖和河流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有些农药在土壤中残存几年甚至十几年,作物从根部吸收或叶片代谢吸收空气中残留的药剂或被污染的水源灌溉作物,都会引起农药残留量增大。
3、是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农药在生物体内聚集。
畜禽鱼类体内农药残留主要是取食大量被农药污染的饲料,造成体内农药聚集。
(三)那么要减少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应采取什么措施呢?1、防止和减少农药对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作物的直接污染,要根据农药的性质严格限制使用范围,严格掌握用药浓度、用药量、用药次数等,严格控制作物收获前最后一次施药的安全间隔期,使农药进入农副产品的残留尽可能的减少。
2、防止和减少农药在环境中转移的间接污染而导致农副产品中的残留。
农药在环境中的转移过程十分复杂,但主要途径是水流传带、空气传带、生物传带。
应严禁农药对水域的污染,严禁废气对空气的污染,风力较大时尽可能的不用或少用农药。
通过这些办法减少、阻碍农药的转移污染。
3、防止和减少农药在生物体内的聚集,主要是不使用农药残留量大饲料喂养畜禽,这样乳蛋产品残留量就会大大减少。
三农贸市场周围的环境及设备设施简陋不卫生不规范,导致蚊子及苍蝇等细菌传播者的观顾甚至猖獗。
大多数同学调查的对象农贸市场都是属于露天环境的,有些甚至在国道的附近,来来往往汽车扬起的尘土和排出的尾气对食品的污染和危害之大不言而喻,有些车辆甚至能进出农贸市场,根据小组成员做的调查以一天为例进出农贸市场“百吨大卡车“有5辆,”本田、大众、现代“等小轿车13辆,机动小三轮车18辆,摩托车38辆. (时间早晨8:30~11:30,下午3:30~19:00)。
再看看市场内部,上午还好,蔬菜瓜果比较新鲜,消费者较多,市场比较热闹,很难发现存在什么问题,等到下午的时候,由于一些蔬菜不再新鲜了,菜农们便开始想出许多办法来,有些是把表面的那些烂菜叶直接扔到一旁,不加理睬,有些是让蔬菜换一面新鲜的让后撒上水使其看着新鲜,再看看那写买家禽类的商家,只顾买卖,全然不理会处理那些动物的粪便,还有那个屠宰动物的地方,动物的内脏及一些东西都被扔在一个敞开的桶里,随着长时间的堆积,那些腐烂的菜叶和动物的粪便内脏所发出的恶臭在空气中传播,不仅引来蚊子苍蝇,更是引来消费者的不满,更重要的是这会引起疾病的感染和迅速传播,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便是很多的农贸市场都是很久以前的设备设施,而且经过那么长的时间也没有整修或配置好的设备,也没有进行改进,看来人们已经习惯适应了这种环境。
其实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往往存在很多弊端,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安全。
通过我对我家的农贸市场的观察,我发觉从我上初中以来,农贸市场就没变过,我家的农贸市场是室内的,由于时间太长了,烧肉宰鸡的地方上方的屋顶都被熏黑了,光线明显变暗了。
一下市场就给人不舒适的感觉,而且那些卖蔬菜搭的摊都很简陋,几块木头搭的架子,然后铺上塑料布就成,有什么干净卫生可言,其次就是卖猪肉的摊上,那块铺肉的板儿上,到处是油迹斑斑,好像从没洗过,砍肉时不时飞溅的血丝和肉屑黏在板儿上到处都是,很是脏乱。
再看看四周的市场结构,也是十分的不合理,卖肉的和卖菜的商贩混在一起,卖成品和卖半成品的混在一起,在人多时拥挤程度可想而知,更别说食品交叉污染的问题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觉得这是市场监管不力的原因,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人或部门来管理出现监管空白;另一方面会由于责任不明,导致相互推诿,一些部门对有利的争着去管,没利的相互推诿。
比如,“三鹿事件”中,最为关键的奶站居然没有人监管。
这种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弊端在总体上削弱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效果。
最后,与当前食品安全严峻的形势相比,我们的监管与执法水平较低、力度不够。
突出表现在:食品安全标准严重落后于国际标准和现实需要,而且标准本身还分很多种,由于缺乏协调而经常“打架”,导致监管执法人员无所适从;行政执法的形式往往是“集中整顿”的短期式检查,整顿过后,一些问题企业仍我行我素,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难以摆脱“泛滥——打击——暂时缓解——再度猖獗——再打击”的怪圈;现行法律法规对导致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罚较轻,没有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个别地方以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维护稳定为由,对取缔非法企业不坚决,甚至阻挠执法,充当“保护伞”;部分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监管职责不到位,检查走过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