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建筑设计摘要:医疗建筑提供给患者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与康复场所,而科学、合理的医疗建筑环境可以起到辅助治疗和促进康复的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医院设施包括医院建筑的设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医院建设的设计也随着社会要求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理念与方法,适应建设现代化医院的需求。
中国医疗建筑的设计应适应现代化医疗设计特点,更新资料概念,制定远、近期相结合的总体规划,并由建筑师与医务人员相结合的功能布局设计,以及对先进技术的采用和施工细部及室内外环境的设计。
关键词:医院建筑设计医疗建筑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它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人们对医院就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过去被视为服务产业的医疗产业在全球趋同于市场经济的时代,已经从单纯的社会福利性质转变为企业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过去的“患者”概念转变为“顾客”概念。
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观点,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患者身心康复的环境,使病患在治疗期间感到愉悦、温馨,使医护人员保持平和心态的空间,如何组织高效率、快节奏、低日常运行成本的人流路线,这些都是对现代医疗建筑设计者提出的新要求。
1总体建筑设计医疗建筑优劣首先取决于设计的总体布局。
设计一个小差错就可能在医院使用过程中出现局部甚至整体的瘫痪。
因此,对于设计者来说,要实现医疗建筑设计,总体布局设计尤为重要。
1.1基地概况基地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东北紧邻军工路,东南靠近周家嘴路,西北临近控江路。
东为中环高架,西为铁路线。
基地沿南北狭长分布。
基地内分二期建设:一期为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二期为安图医院公共卫生分院。
1.2设计指导思想现代医院大大扩展了服务内容和业务功能范围。
特别是综合性医院担负着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职责,而且还提供保健护理等服务项目,医院平面总体布局自然就变得更加复杂。
这使医疗建筑的设计范围已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师专业领域。
设计者需要掌握医院流程的相关知识,了解各诊疗部门运作的特点。
一是讲究建筑的序列与机理。
二是建筑与整体规划布局的融合,建筑与绿化的融合。
三是考虑城市对建筑的要求,建筑群形成一组城市雕塑。
努力开发适应城市发展,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愉悦建筑空间。
在军工路一侧展现出一个简约大气、和谐人性的建筑空间,而基地内部通过建筑物有序的变化布局,加以环境、绿地空间与之的完美结合,显现出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环境与人和谐共存的空间感受。
1.3总体布局该基地东面沿军工路为20m绿化带,基地内拟建一幢精神卫生中心综合楼、一幢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楼、一幢安图医院公共卫生分院。
在军工路、控江路,在两条路上分别设置出入口。
以满足三幢建筑不同功能的需要。
做到人车分流,洁污分流。
为防止在医院内交叉感染为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医疗活动顺序、过程为主要依据来设计各种人流、车流路线,这是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合理人流、车流路线既是医院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医疗建筑人性化体现。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医疗建筑逐渐成为融于环境、人类的建筑,在设计中更为关注人的感受,迁就人的行为。
基地通过公共开放绿化带,来阻隔内环高架与铁路沿线的噪音,同时为基地提供人性清新的绿色舒适空间。
为来此就诊的病人提供舒适放松的环境,减轻患者的就医压力。
精神卫生中心布置在基地南侧,一方面方便分期建设,另一方面中心部位便于精神卫生中心对病人的管理。
2单体建筑设计2.1平面设计该基地内拟建三幢建筑,其中精神卫生中心两幢(综合楼、住院楼),安图医院公共卫生分院一幢。
如图:2—12.2立面设计在立面风格的造型手法上,采用了简约现代的造型。
强调雕塑建筑的坚实安全感。
同时注重医疗建筑对采光的要求。
开窗采用深进深出的设计手法,简洁大方、现代,从而打破零碎,注重实体凹凸变化,以及光影和时间的同步变化,丰富中见浑厚。
3交通流线设计3.1总平面交通流线设计人车分流和洁污分流原则,车行流行分别从控江路,军工路进入基地,其主要为医院内部后勤服务,有机的组织地面交通,从而达到人才分流,洁污分流,各个流线互不交叉。
统一性原则,遵循组织交通,合理分区,创造观景的三统一原则进行路网规划。
便捷性原则,以主导性为主使道路尽量直达,以车流为主适度的曲折,达到减速限速提高环境的完整性。
合理性原则,道路尽量位于基地外侧,以提高小区内部的安全性与环境舒适度。
舒适度原则,道路与环境相结合。
越草穿林,曲折幽静,对景生情,营造停留空间。
基地沿街道路设,临近控江路设安图医院出入口,在基地东侧军工路设计精神卫生中心出入口,车库出入口尽可能临近主入口,减小了车辆内部的干扰。
如图:3—1图:3—1交通流线3.2建筑外部交通设计建筑外部动态交通从主要形式分可分为车流和人流两种。
细分可将车流分为急救车流、门诊车流、出租车流和服务车流。
人流可分为医护、门诊、急救和探视。
在一般的医院中,车流与人流重复交叉,不作分流处理,往往人车混杂,交通环境恶化。
并且车流与车流之间、人流与人流之间也难以有效组织,造成人流流线复杂,不能迅速抵达目的地。
静态交通主要是机动车停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两种。
外部交通的彻底解决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和尝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法考虑。
总平面布置中可考虑急诊与门诊人口分设,单独留出急诊“绿色通道”。
利用目前建筑设计中主人口往往设在2层的做法,考虑人车分流,人与车流分别利用不同高差的道路,形式立体交叉,立体分流。
留出医护人员单独出人口,实现医患分流。
充分考虑机动车拥有量的大量增加,结合人车分流,将停车场库放人地下。
本工程设有地下车库,机动车位136辆。
如图:3—2图:3—1外部交通分析3.3建筑内部交通设计在医院建筑功能组织中,内部人流交通组织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牵扯到医院的医疗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及智能化管理的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交通组织中,也要动态得考虑医院的发展变化,为新的运行机制留有余地。
创造出良好的建筑就医环境为病人服务。
在设计中,应明确医护人员完整独立的工作区域,符合专业学科细分、边缘学科渗透、功能区域可变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最终达到目标明确、流线清晰、联系迅速、医患分流、各自领域不被穿越,建立一个以病人为中心,医护人员方便使用的医院诊疗环境。
垂直交通主要依靠医用电梯,解决病人和医用人员的垂直动线,紧急情况下,每层至少有两部封闭楼梯解决防火疏散的问题。
污物和食物依靠独立的货梯和食梯单独运输,各动线之间互不交叉。
平面交通主要依靠复式走廊和中间走廊来连接组织各功能的联系。
4环境设计在总体布局过程中除了要合理组织各种路线流以外,还需要设计者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公共空间为患者在治疗期间提供适合休养的医疗环境。
医疗建筑不仅起到作为一个治疗装置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和现代医疗科技一起共同促进那些人类本身就具备的“治愈力”。
这一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室内外公共空间的精心处理。
4.1总体设计原则医院是为患者存在的,患者作为其服务对象,除了要治愈肌体上的病患,心理、精神状态的康复,也同等重要。
因此,医院在室内外环境设计上我们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接触,注重创造自然、环保、节能的绿色医院环境,追求优质的室内外环境品质,和自然生态绿化系统,并注重房间的自然采光通风,使患者尽可能地享受到绿色。
其次,在门诊部和住院部底层人口大厅,不局限于设立鲜花礼品店、小卖部等服务,而是将银行营业部、餐厅、商店、休息厅、儿童娱乐屋、网络查询处等公共服务设施引人医院的公共空间。
甚至在空间形式上采用酒店惯用的“共享大厅”概念。
另外,由于网络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得患者挂号、分诊、交费的等候时间大大缩短,从而减少了公共服务空间拥挤现象。
再次,强调绿色建筑设计准则,运用生态原理、理念和方法,来研究和发展医院环境设计,努力形成健康的医院环境。
4.2室外设计室外引人集中绿地建设,为医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植物绿化是最为常用和有效的自然景观之一。
植物绿化可以调节空气质量,降低污染,改善人的机体功能,调节患者的情绪和神经。
总体布局上,运用绿化带将建筑群与城市快速道路和铁路线隔开,营造一个绿色自然的清新环境。
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我们运用绿化带和院落隔开,给就医等待的患者提供一个室外活动的场所,放松心情,舒缓紧张气氛。
让患者进入到基地后有马上能够进入舒适放松的就医环境。
在医疗建筑中,利用绿色植物对建筑人工环境进行调节和改善,可以创造更为健康、舒适的医疗环境,有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
如图:4—1如图:4—1景观绿化4.3室内设计建筑室内环境强调绿色设计,室内种植庭院,局部种植小环境,模糊室内外的感觉,以及注重自然采光通风,清新色调的墙面,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温馨人性的就诊康复条件。
可以用不同色彩区分空间功能的做法,将空间分割成块,在同一空间的整体以同一色调装饰,既满足患者的心理情感需求,又简便易懂,有助于患者了解医疗建筑内部整体布局。
就连医护人员制服的颜色也是精心设计的,以暖色调为主,改变人们心目中传统医护苍白、冰冷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距离,使其产生信赖,与之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医疗建筑的设计工作是一项十分繁杂且多方位的协作工程,在走向新世纪的医疗建筑技术发展的时空里,应是医疗、技术、设计的默契配合,为病人创造一个治疗效率高、环境优美的场所,就对我国医疗建筑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设计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只要广大建筑设计者坚持“患者第一”原则,与医院的管理者、医护人员同心协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完全可以创造出更完善的医疗空间,帮助病人全面恢复健康。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