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内容
中国古代十大名将
孙武、吴起、孙膑、白起、韩信、卫青、冉闵、陈庆之、李靖、戚继光。
1、兵圣——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
东方兵学的鼻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
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
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
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着《十三篇》是我
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
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着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2、吴起(?~公元前381),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战国初期两大传奇名将之一(另一为孙膑)。“提十万兵横行天下者,桓公也,
提七万兵横行天下者,吴起也,提三万兵横行天下者,孙子也”。吴起曾士鲁、
魏、楚三国,到哪哪强,尤其使魏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第一强国。
战国时,吴起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兵书《吴子》将战争性质区分为“义兵”、
“强兵”等类型;战备上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在战略战术上,强调料敌应
变,积极利用外界条件,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法;在将才上要求将领掌握“四机”
以指挥作战(见吴起的军事思想)。《吴子》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
3、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 。
孙膑
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早年
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
膑刑(割去膝盖骨), 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
页眉内容
胜,被荐给齐威王。 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
能,任之为军师。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
率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 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孙膑以己
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 针对魏强兵在
外,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防务空虚,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
先攻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示敌以弱,尔后直奔大梁,逼使庞涓仓促回救,而
在其回军必经之途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截击,大败魏军,擒(一说"擒"为制服、
战胜)庞涓(见桂陵之战) 。二十七年,魏又因韩联络齐、宋,不赴逢泽(今开封南)
之会而攻韩,韩求救于齐。 齐再度以田肦(一说田忌)、孙膑率军救韩,仍以攻
其必救之法直扑魏都大梁,待庞涓撤围,即还师回齐。 然魏军欲全歼齐军而紧
追不舍,孙膑因势利导,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诱其弃主力步兵,仅以轻车
锐卒追赶,齐军则以逸待劳,连车为垒,伏于马陵(今范县西南),大败魏军 ,
杀庞涓(一说自杀),掳魏太子申(见马陵之战)。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
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
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
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
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
条件等均有阐述。
4、 白起(?—前258)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
帅。秦昭王时从左庶长升至大良造。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伊阀之战,采取
先弱后强、避实击虚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因功晋升国尉。 此后30
余年,攻取韩、魏、赵、楚等国70余城。三十六年,领兵入楚,攻克楚都,受
页眉内容
封武安君。 四十二年,赵、魏联军攻韩国华阳,白起率军救韩,大败联军,斩
魏军13万人,淹死赵军2万余人。 五十五年,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坑杀赵俘
40多万人。后为相国范雎所妒忌,于五十八年十二月被逼自杀。
汉初第一名将。西汉的实际缔造者。古兵法的整理者之一。
韩信
5、 韩信(?—前196年)号为“兵仙”。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
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
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
公元前三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西汉开国功臣,齐王、楚王、
上大将军,后贬为淮阴侯。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
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
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
对其的评价
6、 卫青(?~前106)骑兵战的三大天才之一,
卫青
中国历史人物。一为西汉军事家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
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他
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
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
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
7、冉闵(?-352年),亦作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
冉闵
页眉内容
(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十六国时陈庆之武威将军,公元525年萧衍任命陈庆
之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领兵两千护送豫章王萧综接管徐州。北魏派两位宗室元
延明、元X领兵二万,在陟口一带扎下营寨准备进兵,陈庆之得到消息之后,
逼近敌人营垒挥师直击。一比十,这很可能是他所有战斗中实力比例与敌人最接
近的一仗。战斗的结果,二元的两万人马不过在一通鼓之间被陈庆之的两千人马
击溃败逃 梁大通元年(527),与寻阳太守韦放合攻魏之涡阳(今安徽蒙城)。
魏遣征南将军元昭率数万步骑来救,
8、 陈庆之乘魏军远来新至,仅指挥100人击破其前锋。 后又与诸将连营
而进,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交战频繁,将士疲惫。有的将领建议退
兵,他力主决战。魏军筑就13垒以控制梁军,他领兵夜出,破其四垒,涡阳城
主王纬乞降。梁军乘胜强攻,俘斩甚多,其余九垒皆溃。 中大通元年(529年)
四月,陈庆之领兵乘北魏征讨邢杲起义军之际,乘虚攻占荥城(今河南商丘东),
进逼梁国(今河南商丘)。魏将丘大千率众7万分筑九城,以抵御梁军。陈庆之率
军进攻,一日之内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元颢遂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城
南称帝。授予陈庆之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时魏济阴王元晖业
率羽林军2万来援,进屯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考城四面环水,守备严固。陈
庆之命部下在水面筑垒,攻陷其城,全歼2万,俘元晖业获。 梁大通二年(528
年)四月,魏北海王元颢来降,梁武欲利用其向北拓地,至不济也能在魏梁间建
立个防卫缓冲地带,遂封元颢为魏王,以陈庆之护送北归。具体目的地史书并未
明说,是否要一直送到洛阳,也是未知之数。同年十月,陈庆之袭取魏铚城,旋
破荥城。 梁大通三年(529年)四月,魏元天穆率大兵东讨邢杲,陈庆之乘
虚北上,围攻梁国(治睢阳),破魏丘大可7万人。元颢于此称魏帝,改元孝基,
页眉内容
以陈庆之为前军大都督。四月二十日,陈庆之进军考城,破魏元晖业羽林军2
万人。五月一日,魏大梁守军望白袍而降。陈庆之遂引师西进,鞭指魏都洛阳。
五月二十三日,在魏援军赶到之前,破魏杨昱7万人,攻陷荥阳。俄而率3000
兵背城力战,破敌援军元天穆、尔东兆骑兵万余。随后魏尔朱世隆弃虎牢,洛阳
全裸于梁军之前。五月二十五日,元颢入洛阳,改元建武。 然梁军陷洛阳后,
魏元天穆等又反扑,先后攻克大梁、睢阳,并由费穆率2万兵攻虎牢,洛阳告急。
陈庆之遂回师进击魏军,元天穆畏之而率4万众北渡黄河,费穆则率2万众降
于虎牢。随后,陈庆之收复大梁、睢阳,洛阳之危尽解。 大同二年(公元536
年)十月,东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万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胜进军
淮上,并写了信劝陈庆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侯夔等前去增援,军至黎浆,陈
庆之已击破侯景。期冉魏政权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
唐初第一名将,《李卫公兵法》与《唐太宗李靖问对》的作者。
9、李靖
骑兵战天才,其对突厥的决定性胜利,间接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瓦解与罗马帝国
的灭亡。李靖(571—649),字药师,原名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
县东北)人。出生于官宦之家,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
骑兵战的天才。李靖军功卓越。上元元年(760),唐肃宗把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
名将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庙。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
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10、戚继光: (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
晚号孟诸,谥号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民族英雄,也
页眉内容
是一名爱国诗人。
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所率部下号称“戚家军”。 他出身将门,初任登州卫
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往浙江,招募新军进行训练,创立攻防
兼宜的鸳鸯阵,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横屿、平海卫、仙游等战役的胜利,基
本荡除东南沿海倭患。隆庆二年(1568年)调往蓟州,加高加厚长城,修建空
心敌台,创立步、骑、车、辎重诸营,边境得以安宁。抗倭历经大小八十余战,
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往广
东,后罢归登州,不久病卒,卒谥“武毅”。戚继光以捍卫边疆为己任,屡克强
敌,战功卓著,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莅戎要略》、
《武备新书》等书传世。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