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9 月第20 卷第5 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倪巍邵志洪( 华东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上海200237)Sept. ,2004Vol 20 No. 5提要: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对英汉语被动句进行对比分析。
从英汉语被动概念的语法化过程及动因、两种语言被动句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三个方面入手, 分析英汉语被动句之间的差异, 讨论影响它们使用的深层机理, 旨在解释英汉被动句的部分操作规律。
关键词: 英汉语; 被动句; 认知; 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H31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3831( 2004) 05- 0128- 06A Cognitive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sNI Wei SHAO Zhi hongAbstract:In this paper, a contrastive study is conducted from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on English and Chinese pas sives. From three aspects, i. e. the grammaticalization and its motivation, syntactic structure as well as pragmatic function of Eng lish and Chinese passives,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s and discussing the deep mechanism of their uses with a view to disclosing some underlying principles governing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s.Key words: English; Chinese; passives; cognition; contrastive study1. 引言根据Quirk et al. ( 1985) 和杜荣( 1993) 的理论, 被动表达并非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 可以对等地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
例如, 有些英语被动句就不能对应地译为汉语: ( 1a) The machine was repaired.*( 1b) 机器被修好了。
( 2a) The task was finished by him.*( 2b) 任务被他完成了。
( 1a) 、( 2a) 在英语中能够接受, 但( 1b) 、( 2b) 在汉语中就不能接受。
而如果说:( 1c) 机器被修坏了。
( 2c) 任务终于被他完成了。
我们便可接受。
那么, 究竟影响英汉语被动句使用的深层机理是什么呢? 本文试图借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 来解释英汉被动句的部分操作规律。
2. 英汉被动句的语法化差异128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是以人类经验概念化图式化语言形式的演变顺序为前提的( 熊学亮、王志军, 2003: 196) 。
被动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概念化过程, 都是以致使因素变化状态( Croft, 1993: 89- 117; 熊学亮、王志军, 2003: 196) 这一典型的事件理想化认知模式( 简称为E ICM) 为认知基础的。
也就是说, 英汉被动句原型都产生于事件的状态观, 表达的是一个自足的( 即没有外因出现的) 理想化状态性事件。
反映在句法上, 两种语言有相同的受事+ 状态结构, 其中后者是对前者的说明。
根据Givon( 1990) 的说法, 典型的英语被动句在语法化的过程中, 从结果性状态的形容词性结构演变为be+ V en 表被动过程的被动结构, 期间涉及变换语序、名词格的变化、动词的形态变化及使用半独立的虚词。
反观汉语, 其动词缺乏形态变化, 故采用的语法化手段主要是变化语序, 在有的情况下使用虚词, 这为被字的引入创造了必要的句法环境。
王力先生( 1989) 研究了被动式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历时发展后指出被字最早是个名词, 表示寝衣; 引申为动词表示遭受。
后来渐渐虚化, 变成一个介词。
根据宋采娃( 1958) 的研究, 大致在13 世纪, 被字在使用上不受词汇意义的限制, 即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被动形式标记, 把致使性事件表达为被动形式。
但是由于受到语法化过程中语义滞留原则(Hopper & Traugoot, 1990: 63 - 93) 的影响, 介词被多少遗留着原意遭受的痕汉语被动句可分为无标记被动句和形式被动句, 即被字句和让、叫、给字句。
关于无标记被动句, 存在不同的看法, 如赵元任(1979) 、龚千言( 1980) 和徐烈炯( 1998) 等, 故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
有关让、叫、给构成的被动句, 请参考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
本文对比的汉语被动句仅指被字句, 因为它不仅是汉语被动句的典型句式, 而且在语言使用中也最常见。
迹。
所以被动句主要是用来表示不如意的事情, 含有贬义色彩。
大多数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
深究形成这种表现差异的内在因素, 实际就是诱发英汉被动概念语法化的不同动因。
根据Givon (1990) 和Fischer( 1999) 的研究, 英语被动句语法化的手段是隐喻转移, 背后的动因是同构象似性( 形式与功能的对应) 。
证据是英语中表结果性状态的形容词性结构同样具备典型性被动句的主要功能特征, 如非施事的升格等, 以及从结果性状态的角度来表达致使性事件等主要的功能变化; 而汉语借助的手段为转喻, 动因是重新分析, 即动词与补语的融合产生动补结构, 大量受事名词移至谓语动词之前, 使得靠语序区别施事和受事的方法失效, 从而诱发语法标记来标识施事名词, 介词被就是在这种需要中出现的。
( 石毓智、李讷, 2001: 118 -121)3. 英汉被动句句法结构比较首先, 根据被动句原型表达属自足状态性事件这一EICM 观点, 下列句型应是英语被动句的原型: Subject ( PATIENT) + be + V en 形式( 熊学亮、王志军, 2001: 1) 。
可见, 英语被动句呈主语谓语结构, 其主语是典型的受事语义格。
助动词be 引入时间范畴, 和表达无时间关系被动过程的V en 一起构成谓语。
而汉语被动句在很大程度上属话题评述结构, 以受事充当话题。
( 石敏智、李讷, 2001: 118- 121) 如:( 3a) 车被他撞坏了。
车是( 3a) 的话题。
我们可用树形图描述它的句法结构。
其中Spec 代表标志语。
话题句TP 下的Spec 为NP, 句子IP 下的Spec 为0( 空位) 。
129( 3a) 的树形句法结构图值得注意的是, 汉语被动句VP 必须表示致使性的实现过程, 因此在句法结构上, 被动句的VP 需要带上一个补足语。
根据郭锐( 1993 & 1997) 的研究, 如果VP 是个光杆动词, 这时动词必须是个前限结构或终点很弱的动词, 即状态动词, 如( 4a) 、( 4b) ; 或者是后限结构或点限结构类型的动词, 即变化动词, 如( 5a) 、( 5b) 。
( 4a) 这件事的意义逐渐被人们认识。
( 4b) 案件的真相被公众了解。
( 5a) 他不愿被过去的熟人碰见。
( 5b) 旧的原则被彻底抛弃。
另外, 施事的句法地位在英汉被动句中也是不同的。
如:( 6a) The war destroyed the city.AGENT PATIENT( 6b) The city was destroyed( by the war. )PATIENT AGENT英语及物动词destroy 的句法特征矩阵中含有[_ NP] 次范畴化因素, 故destroy 能预携两个名词短语( the war、the city) 进入语言中使用。
由于destroy 的义位网络是destroy V: < AGENT, PATIENT > , 因此在相关的主动句中自动将两个义元分配给两个NP。
当变为被动句后, 论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原来的主语后移至谓语动词之后, 成为了by 介词短语的宾语, 且在形式上可有可无。
再看汉语:( 7a) 弟弟吃了苹果。
( 7b) 苹果被弟弟吃了。
( 7c) 苹果吃了。
( 7a) 中, 弟弟为施事, 苹果为受事。
变为被动句, 施事加上了语法标记被便状语化, 并置于谓语动词之前, 而且省略被和施事以后, 会导致句子意思的变化。
( 7c) 表示致使因素吃引起了状态的变化苹果没有了, 而( 7b) 表示由于弟弟外力的作用而导致苹果状态的变化, 这种变化与说话人的期望相背离。
所以汉语被动句施事的地位较英语显著, 且施事的语法标记不像英语是可有可无的。
再者, 就致使因素变化状态的EICM 而言, 英汉被动句原型结构的语义核心是表达事状意义, 都是静态过程( 王力, 1989: 1- 4) , 表示一个已然事件, 强调由于某个事物的实现而产生了该事件带来的情况状态。
但两种语言在表现手段上有所不同。
由于语法化过程中隐喻机制的作用, 英语构成被动句的V en 形式象似于表结果性状态的形容词性结构, 所以具有很强的表状态的完备性, 不需要外来功能标记的帮助。
如:根据王力(1989: 282) 的观点, 词汇语义发展是句法结构发展的必要条件。
被字语义的发展不能决定被动结构的发展, 相反它的发展是为了满足汉语被动结构发展的需要。
( 8a) The enemy was defeated.was defeated 已经表达在外界的作用下, the ene my 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然而, 汉语被动句的动词一般都得带上补足语, 才能表达事状性的语义功能, 如借助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动态助词了和130过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并完成。
( 9a) 我的胳膊被一个人抓住。
( 9b) 他被轰出来, 十分不满。
( 9c) 那个人被警察打了。
( 9d) 他在四处借钱, 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被纠缠过。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带动态助词着的被动结构:( 9e) 土墙被竹林掩覆着。
很明显, 以上带着的被动句并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 而是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后的状态。
正如朱德熙( 1982) 所说有的动词本身表示动作, 但加着以后表示动作结束以后遗留下来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