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1 引言 产业结构协调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 产业 结构协调发展既意味着产业结构本身的协调和优化, 也意味着区域之 间在产业发展上合理的分工。 以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例, 区域是为管理 社会、经济等活动的应用性整体,作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区域有大 有小、有强有弱、彼此相连,相互之间存在各种关系。区域之间或区 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经济关系, 这种关系和 谐则会对区域经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摩擦和 冲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国民经济却并不等于 各区域经济的简单累加。区域经济协调则会产生 “ 1+42”的效果,反 之,若区域经济之间摩擦和冲突不断则结果往往是 “ 1+年2” [1。我国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直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 非平衡发展模式的实施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地区协调来实现。 目前 正处于转轨期的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的干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产业结构区际矛盾的具体表现 就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地方利益 抬头、产品的过剩与短缺并存、产业过度竞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 我国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远未达到 “帕累托最优 ”。因此,研究探索产 业结构协调的理论, 以减少或协调产业发展的矛盾, 促进经济资源的 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产业结构协调的重要性 2.1 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任何社会, 只要存在社会化大生产, 在客观上都要求按比例分 配社会劳动。对一国来讲, 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 个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因此,国民经济要实现持续稳步增长,产业之间的发展必须协调,即 在再生产过程中, 应经常注意保持各部门、 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 比例关系。 这种内在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 如 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 每个部门和行业内部各环节之间; 同类产品生 产的各部门和行业之间; 区域与区域之间等, 产业结构协调意味着从 产业的角度看这些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协调的。 2.2 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社会分工日趋专业 化的背景下, 市场上的中间产品需求日益增多, 产业部门之间彼此依 赖程度日渐增大, 结构效益的权重日益上升, 以至于成为现代经济增 长的一个基本支点。 这种来自结构聚合的经济效益, 其意义已大大超 过个体劳动生产率提高对效益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现代经济增长应该是速度与效率的统一, 只有产业结构协调才能 达到这一目标, 否则社会商品要么是短缺与过剩并存, 要么是以周期 性的波动甚至经济危机爆发出来。 对第二次产业而言, 由于三次产业 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和一系列数量比例关系, 因此其发展必须与第一 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只有产业结构合理, 才能保证各 产业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才能争取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2.3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需要 产业及产业的各部门总要落实到特定的区域上, 并与区域所具备 的条件结合起来。各地自然条件、区位状况、资源状况、现有生产力 水平及区际经济联系各不相同,因此特定产业存在地域上的选择性。 区域比较优势是决定区域产业选择(布局)的利益机制,这种比 较中的优势包括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 产业结构地区协调则 意味着各区域的产业布局遵循比较优势原则, 可以使各区域在发展本 区经济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根据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 伯尔蒂尔 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理论可知,资源的宏观配置效率 可以因此得到提高。 3 产业协调理论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3.1 产业地区布局理论 3.1.1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主要由 V杜能奠基,经过A韦伯及后人较为 系统的研究,在 19 世纪末初步建立。主要有: (1) V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在其名著《孤立国》一书中提 出,距离以城市为代表的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 由内到外他将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 6 个同心农业圈层, 杜能的《孤立 国》可以说是区位论的奠基之作。 (2) A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他在分析 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时, 提出了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和最优区位 等概念,杜能和韦伯提出了 3 个一般性区位因子,即运输费用、劳动 费用和聚集力。 (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 大,韦伯以后的研究者发现, 最小生产成本并不能完全确定企业的最 优区位, 成本最低也不完全意味着利润最大化, 市场因素对产品价格 影响越来越大,为此,克里斯塔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此后,廖什又 考察了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结构对产业区位的影响, 区位分析也由生 产扩展到市场,并且从单个厂商扩展到整个产业。 西方古典区位论的基本特征: ① 研究宗旨是为各个企业或部门 寻找最优生产区位, 其实质是在寻找一种比较优势以保证企业利润的 极大化;②区位研究是以完全竞争市场机制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的, 属于古典微观经济学范畴。 ③ 虽然没有明确的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思 想,但有隐含的意思 [2]。 3.1.2 产业布局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包括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 绝对比较优势理论 由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绝对有利的、 适宜于某种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若每一国家均按其 “绝对有利的条 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将使各国的资源、劳动 力和资本得到有效利用,对各国都有利。 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释实践中的有关分工问题,因此大卫 李嘉 图在继承和发展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 在其名著《政治经济 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任何国家都有 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 若各国都把劳动用于最有利于生产和出口相 对有利商品,进口相对不利的商品,将使各国资源都得到有效利用, 使贸易双方获得比较利益 [3] 。 20世纪30年代初,伯尔蒂尔 俄林进一步提出了生产要素比率理 论,他认为在同种商品不同区域的生产函数不变的情况下, 比较优势 的产生是由于: ① 各区域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 ② 不同的商品需 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搭配比例。 3.1.3 平衡与非平衡论争 在关于宏观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方面, 理论界 长期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 一种是平衡发展论, 强调缩小地区差别, 主张国家投资布局应以落后地区为重点, 在资源分配上主张地区平均 主义。在西方,主张各产业应齐头并进的首推罗森斯坦 罗丹,他在 1943年第一次提出 “大推进”理论,指出在东欧和东南欧需要 “大推进” (即同时对许多项目大量投资)来实现经济增长。实践证明, “大推 进”理论只有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中才有其正确性。而当今世界各 国经济相互交融,地区经济呈现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局面,实现 “大推进 ”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另一种是缪尔达尔和赫希曼提出的不平 衡发展论, 该理论承认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存在性, 反对在资 源配置上对各产业、 各地区采取平均主义作法, 主张遵循并自觉利用 不平衡发展规律,实行有区别、有重点、有选择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此外,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在《区域不平衡和国家发 展过程:一个描述过程》一文中指出: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区域间增长差距呈 倒U型”变化。1985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 佩 鲁发表《发展极概念在经济活动一般理论中的新地位》一文,对 “增 长极 ”理论进行了论述 [4]。 上述 3 种理论和以均衡理论为中心的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基本 上代表了区域经济理论和产业布局的研究状况, 每一种理论都有不完 善之处,不能完全地解释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问题。 3.1.4 公平与效率论争 效率首先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与有效配置。 由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使用配置资源得当, 有限的资源就可以发挥 更大的作用,反之,则只能发挥较小的作用,甚至可能产生负作用。 效率增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投入产出角度看, 投入一 定,产出较多;或产出一定,投入较少,意味着效率增长;反之,则 意味着效率下降。 二是从配置的角度看, 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等资源能 够得到充分利用,既无闲置,也没有浪费,资源效用完全释放,表明 配置效率提高,实际上,这两个方面效率增长内涵并不一致,甚至可 能相互抵触。 其次,效率概念还涉及价值判断问题,有两方面的涵义:第一是 从有效使用角度看, 若投入者自行决策的投入导致的产出不为社会所 接受,那么即便是高产出也不是有效的,否定这种名义上的 “高效 ”有 两种途径, 一是通过市场供需矛盾表现出来, 二是通过最终激烈的社 会矛盾来解决。 第二是从有效配置角度看, 在不同地域投入某一资源 产出不同, 社会对这些不同的产出需求程度也不相同, 即某种资源投 入的结果会因不同的地域配置而产生不同的效率, 追求最高的资源宏 观配置效率是产业结构地区协调的目标。
公平不是纯经济学概念,它包含有价值判断。公平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即收入分配,生产资料占有和地域空间上。产业结构区际协 调发展应该实现公平条件约束下的国家整体实力增强或总体效率的 最高,以及实现区域产业协调均衡发展,即空间公平。但是有效率的 区域配置并不能完全带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