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小肠血管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分析发表时间:2011-12-21T11:34:45.7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5期供稿作者:张丽于林琳鲁莹[导读] 小肠血管瘤一般来自黏膜下层的血管或淋巴管,亦可来自浆膜下血管。
张丽于林琳鲁莹(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镜中心安徽合肥 230022)【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5-0223-02 小肠血管瘤一般来自黏膜下层的血管或淋巴管,亦可来自浆膜下血管。
小肠血管瘤的90%以发生于空回肠,其中以空肠最多,约为48.2%,其次为回肠(41.6%),十二指肠血管瘤仅8%~10%。
血管瘤多数为很小的息肉状肿物,突出或悬垂于肠腔内,亦可环绕肠管生长,呈红色或紫红色、柔软可压缩的肿物。
多为单发,亦可为多发,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
肿瘤大小不一,可以小至1cm以内,大至侵犯一段肠袢超过30cm长度。
真性的血管瘤常是孤立、界限清楚、无包膜、由血管组成的肿块,主要是毛细血管及薄壁的静脉,动脉亦可见。
小肠血管瘤是少见病,引起大出血者,国内尚少报道,现将我院所见一例小肠血管瘤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手术及精心的护理,直至康复出院。
现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18岁,因“反复上腹隐痛1年,便血3小时伴晕厥”于2010年8月3日收入院。
入院前1年在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上腹部隐痛,餐前明显进食后缓解,一周前曾有一次黑便,8月3日下午4时许突然解鲜红色血便,量约400ml,并感头晕,全身大汗,随即晕倒急诊入院。
入院时查体:体温:36.7℃,脉搏96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04/60mmHg,神志清楚,贫血貌,精神欠佳,实验室检查:WBC12.21×109/L,N74.9%,Hb77g/l,于8月4日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仍予抑酸、止血、支持治疗,8月5日晚10时10分解暗红色血便一次,量约100g左右,血压108/65mmHg;2分钟后再次解暗红色血便约1000ml左右,血压80/40mmHg,查体:嗜睡,精神差,呼之能应,脉搏细速,心率120bpm,肠鸣音10-12次/分,予平衡液1000ml、万汶500ml加压输注,输注血浆100ml,加压输注浓缩红细胞2u,予洛赛克40mg静推,思他宁375ug/H静脉泵入,巴曲亭2u静脉推注止血治疗,请外科,介入科会诊后,于8月6日凌晨3时行介入检查未发现明显活动性出血灶,置入胃管未发现暗红色液体回流,急诊肠镜见大肠肠腔内大量暗红色液体,去甲肾上腺素冰水冲洗未发现病灶,3时30分急诊再次联系外科会诊,拟进一步手术治疗,术中取腹正中切口,长约12cm,见肠系膜充血水肿明显,空肠中段以下肠腔大量血凝块,未扪及明显占位,在小肠中部作一荷包后切开,置入肠镜至上而下仔细探查小肠肠壁,据屈氏韧带120cm的空肠壁见一直径0.6cm大小隆起,中心有一搏动性活动性出血灶,在病变所在肠管肠壁并行病灶局部切除,予间断缝合肠壁切口,荷包包埋,和逐层关闭切口后专科ICU进一步监护治疗,术后仍予补液,扩容,抗感染等治疗,病情逐渐好转于8月9日转入胃肠外科,于8月14日切口拆线,于8月16日病愈出院。
检查方法选择分析 1 纤维和电子内镜检查内镜检查可发现一些合并病变[1],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结肠镜多可见回肠末端有暗红色血液溢入结肠。
故欲诊断小肠出血,可先选用内镜排除食管、胃、十二指肠和结肠部位的出血。
该病人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诊断明确,但无明显呕血,仅表现黑便,结肠镜未发现病灶,故确诊为小肠病变。
2 选择性血管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小肠血管畸形等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出血量大时,可作为急诊首选方法,70%的病人可发现出血部位,具有定性和定位的诊断和治疗价值[2]。
但本例病人由于病灶只有0.6cm大小,未能发现。
3 胶囊内镜近年发展起来的无线胶囊内镜是一种改善小肠影像学检查的新的内镜检查方法,能观察全部小肠,对肠腔内的溃疡、黏膜下隆起、寄生虫、异物等均能清楚显示,无任何不适,其最主要的适应证是胃肠道隐性出血。
国外有作者报告[3]用此法检查4例胃肠道隐性出血和1例慢性腹痛病人,诊断空肠毛细血管瘤、回肠血管肉瘤、回肠类癌各1例,空肠胃肠问质瘤2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
李运红等[4]应用胶囊内镜对13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发现小肠血管瘤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然而,胶囊内镜也有其局限性,如不能取组织活检、在肠内的运动不能控制、小肠内定位不精确及它对镜下相似的损害不能确定其数目等。
4 双气囊小肠镜传统推进式的小肠镜在插入的过程中常会拉长小肠且使病患不舒服,因此无法到达小肠的更深处,一般只能观察到近端空肠50cm或回肠末端约30cm的小肠黏膜。
山本博德(Hironori Yamamoto)教授于2001年提出双气囊小肠镜的技术,双气囊小肠镜利用两个气球交替充气来撑住小肠,当外套管的气球撑住小肠时,内视镜可由外套管的内腔通过而不至于拉长小肠,而当内视镜入到最远处时,就使内视镜的气球充气而使内视镜固定,而外套管则可沿着内视镜往前进直到和内视镜的气球接触,之后将外套管的气球充气,后将内视镜和外套管一起往回拉而将小肠缩短,如此反覆进行此步骤可将小肠慢慢套叠以缩短肠以及简化肠的形状,使内视镜的长度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并看到更深的地方。
此外,小肠镜上附有一个管道,切片夹或其他治疗的器械可经由此处而治疗病兆。
双气囊小肠镜最大的限制为施行时间长,约2-3小时,故病患会不舒服,所以常需要轻度的麻醉,尤其是经口插入时。
山本博德教授的研究指出不论嘴或肛门插入,大部分都可以观察到小肠全长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长度,如果合并两者,有86%的病患可以做全小肠的观察。
5 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等对失血量大、不能确诊的病例,行急诊手术探查,具有术中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术中通过肉眼观察、反复手法触摸、剖开肠管检查或配合术中内镜等来帮助寻找病灶。
以术中内镜应用最多,具有诊断和内镜下治疗效果。
本例患者剖腹探查未发现明显。
护理1 心理护理由于小肠多发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疾病, 患者感到紧张、恐惧和绝望。
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疾病病因、治疗及护理的相关知识, 使患者正确认识病情, 面对现实; 做好家属的指导工作, 要求家属及时探视、陪伴, 安慰和鼓励患者,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2 预防性护理加强出血高发季节(冬春季)时段的病情观察,在夜间和晚餐前后应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加强夜间值班巡视和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时发现出血的早期症状。
如出现咽部发痒、胃部不适、恶心欲吐等,提示呕血可能,腹部不适、腹胀、肠鸣音亢进等,应想到便血可能,准备抢救药品和器械,处于备用态势。
提高抢救成功率。
3 出血的观察和护理观察患者的意识、脉搏、呼吸、血压、眼结膜、四肢皮肤温度、尿量及大便的色、量、性状, 听诊肠鸣音, 及时给予粪便隐血检查, 以判断出血情况; 患者出现头晕、心悸、恶心、乏力、口渴、尿少、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等, 要高度警惕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迅速报告医生, 给予平卧、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保证药物及扩容液体有效输入。
4 各项检查前准备检查前告诉患者检查方法、安全性及必要性,检查前需做的各项准备,例如肠道准备等。
5 饮食护理大出血时应禁食,小量出血可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蒸蛋等无渣、无刺激,温冷食物。
应给以高热量饮食,补充蛋白以植物蛋白为主,植物蛋白68.1g/d,总热量9456J(2263.8kcal/d)。
除主食外,可选用牛奶、豆制品、瘦肉、黑鱼、鳝鱼、香菇、蔬菜等,适合长期食谱。
进食时细嚼慢咽,切忌过快,食物不可粗糙、过硬、过烫或油炸辛辣。
警惕误吞果核、骨刺、鱼刺,以免损伤食道曲张静脉。
戒酒、烟,去除再出血的诱因。
6 皮肤护理指导患者保持脸部皮肤清洁, 禁忌使用对皮肤有刺激的化妆品; 鞋袜要宽松、柔软、合脚、通气性良好; 修剪指甲, 避免抓破皮肤。
7 预防感染进行各种技术操作,必须严格执行消毒无菌制度。
病房要定时开窗通风,每周紫外线消毒1次。
做好口腔护理,防止感染。
控制减少探视人员,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8 围术期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
配合医生纠正代谢紊乱。
做好胃肠道准备、禁食禁饮准备。
术后护理重点在于重建病人生理平衡,密切观察病情,帮助病人解除不适,积极防治并发症,给予适当的健康指导,促进病人全面康复。
9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保持乐观情绪, 正确对待疾病, 生活有规律, 保证充足睡眠, 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有规律, 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粗糙、过硬或过冷、过热的食物, 禁食对胃肠有刺激性的酒、浓茶和咖啡等; 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指导患者和家属早期识别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 长期随诊。
参考文献[1]Reinus JF,et al. 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 1994;23:16.[2]Browder W,et al. Ann Surg 1986;204:530.[3]DE MASCARENHAS-SARAIVA MN, DA SILVA ARAUJO LOPES LM. Small-bowel tumors diagnosed by 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 Report of five cases[J]. Endoscopy, 2003,35(10):865-868.[4]李运红,徐祭敏,陈降媳,等肢囊内镜对田肠道疾病的诊断意义[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20(4):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