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畜牧
业在农村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伴随着畜禽养殖规模
数量的扩大,畜禽养殖污染也越来越加剧。仅以海门市常乐
镇相关资料显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覆盖范围大,种类繁多,
治理难度较大。全镇共有218家畜禽养殖户,其中规模场
24家,其余均为小户型养殖。限养区、适养区养殖场新改扩
建缺乏有效监督管理,小型养殖场的污染问题缺乏相应的整
治样板和合格验收标准,同样给全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带来
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已成为现
阶段农村环保工作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染的主要表现
(一)畜禽粪便引起的相关污染。畜禽养殖产生了大量
粪便,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和有机污染物等。一是畜禽养
殖场高浓度的污水排入河中,造成水质不断恶化。二是畜禽
粪便随意堆放,并随雨水进入水系,造成雨水和水质的循环
污染。三是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
粪臭素、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不但会破坏生态,而且
还会直接影响人类健康。由于相当部分养殖场紧靠公路、村
庄,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又对粪便处置不当,设置的粪场散发
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老百
姓苦不堪言,过往行人怨声载道,养殖户自身也深受其害。
(二)畜禽养殖场地选址不合理。出于养殖便利心理,
有些养殖场(户)是依河两岸的溪流河沟而建,分布散乱,
并且大部分未办理有关手续,污染处理设施未建设或不完善
即投入养殖,产生的废水、废物直接通过溪流河沟汇入较大
流域中,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甚至
直接威胁城市集中饮用水源的安全。
(三)污染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理未跟上。目前大部分畜
禽养殖场基本属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没有较为严格的管理
制度和规章,在消毒、粪便管理等方面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
对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由于受土地资源的制约,绝大多数
畜禽养殖场(户)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即使有耕地消纳畜
禽粪便的,也因面积不足,而无法全部进行消纳处理,粪便
资源未得到有效综合利用。
二、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主动防治污染意识不强。大部分畜禽养殖户只注
重养殖增效,不重视环境保护,对畜禽粪便等污染物乱堆乱
放,使其受风吹日晒,造成臭气浓度严重超标,空气污浊,
人居环境恶化。
(二)种养脱节,农牧脱节。我国传统的畜禽养殖业,
是以家庭分散养殖为主,畜禽的废弃物可通过施入周围农田
而及时得以自然消化,并具有改良土壤等好处,从而形成良
性循环。然而,随着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畜
禽业向城市周边的转移,养殖者不种地,没有土地及时消纳
畜禽废弃物,导致这一宝贵的农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
造成了严重的农牧脱节,最终导致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分
离;同时由于化肥生产的发展,种地者只施化肥,畜禽废弃
物没有了应用的出路,于是养殖者便随意堆放、丢弃,造成
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治理污染设施不齐全。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禽养
殖没有实行准入制度,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的建设都是因陋就
简,没有统一规划,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设施;另一方面,由
于养殖是微利经营,污染治理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高,养
殖户单独治污资金匮乏,负担过重,大多数养殖场自身很难
承受,导致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还停留在直接还田和水产
养殖等粗放模式上。
(四)环境监管不到位。近年来,养殖业重发展、轻监
管的倾向日益凸现,涉及到养殖行业的行政执法问题,各执
法单位慎之又慎,监管缺乏力度,导致对规模养殖小区、养
殖大户的排污治理很不到位,造成畜禽养殖业越发展,农村
环境越恶化的恶性循环局面。
三、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防治对策
(一)加强统筹种养业的生产布局。结合实际,科学合
理划分适养区、限养区、禁养区。坚持畜禽业发展布局与种
植业发展布局相结合,力争实现种植业为畜禽业提供饲料,
畜禽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目标。认真贯彻执行相关防治条
例和规范,坚持走标准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平
衡、农牧互动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子。畜禽养殖小(园)区的布
局规模要与土地、水资源、环境等对粪污的承载消纳能力相
平衡,与种植业、林业发展相协调,做到减量化排放、无害
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采取工程、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养殖
小(园)区粪污治理的设施化水平。积极发展有机肥加工利用
等新兴业态,防止畜牧业发展的“亮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
“污点”。
(二)严把畜禽养殖准入关口。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
要符合当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兴办者应征得乡镇人民
政府同意,然后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兴办者应到畜牧
兽医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取得动物卫生防疫条件合格证,到环
保部门审查环保条件,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涉及占
用林地的需到林业部门办理使用林地审批手续;涉及农用地
转用的需到国土部门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生产设施与
治污设施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三)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
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
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以乡镇为抓
手,加大标准化实施推广力度。要坚持“示范创建”与“辐射带
动”并重。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成片推进的原则,结合
新农村建设民居风貌特点,统一选择圈舍设计图纸,以养殖
设施、治污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同步推进优良品种、
饲养规模、饮水饲料兽药投入、生产防疫技术等畜禽生产技
术标准的应用,建设一大批具有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畜禽
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小(园)区。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向标准
化规模养殖转变,使标准化规模养殖成为畜禽业生产的主要
方式。
(四)推广应用分布式沼气发电并网“南通模式”。沼气发
电并网为高效利用沼气提供了一条更为合理的利用途径,成
为助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助推剂。通过分布式沼气发电
并网,不仅改善畜牧养殖场周边农村环境,还能带动当地农
业提质增效。在当地农业发展规划中,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
治,统筹规划布局,合理设置非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集中处
理中心,配套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将养殖规模小、无法处理
的畜禽粪污,实行分户收集、集中处理、能源化利用。利用
沼气发电产生的沼渣沼液带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形成“规模
养殖+沼气发电+绿色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
(五)建立养殖污染治理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
主导、公司运作、部门监管、业主响应”的畜禽污染治理长效
机制。把思想统一到畜禽污染可治、畜禽粪便是农业生产上
最好的有机肥认识上来,把污染治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
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纳入法制轨道。建议政府
出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划和政策,引导养殖业向健康养殖
发展;探索业主治污与公司治污的新路径,加强技术支撑,
污水排放处理科技创新项目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倾斜
和支持;部门应加大对畜禽规模养殖业主违规排放的监控力
度,确保治理设施长期有效运行,达到污染处理常态化,养
殖排放无害化目标。同时,要重视污染治理的投入。充分利
用扶持畜牧产业发展的各类资金,优先安排污染治理项目,
继续依靠大型养殖企业或引进社会资金,建设生物有机肥加
工厂,对有机肥加工厂要在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同
时,建议政府设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资金,作为污染治
理的奖励资金。
(六)增强畜禽养殖户环保意识。只有养殖户具有较强
的环保意识,才能真正重视环保,才会在养殖生产中采用减
排工艺,才会舍得在环保设施上投入。当前,要充分利用有
线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切实增强养殖户防治污染的
紧迫感,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要充分发挥舆论导
向的作用,重点对绿色环保畜禽养殖业的优势和生态养殖取
得良好效果的养殖场进行新闻报道,向社会公开曝光造成污
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通过典型榜样的示范带动,引导
广大养殖业主向生态养殖模式发展,走产业循环经济之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