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林抚育

幼林抚育

人工幼林的抚育管理的重要性与措施摘要:介绍了幼林抚育管理的重要性,对以往的抚育管理方法进行剖识。

从松土除草、水肥管理、林木抚育、幼林补植与保护等方面总结了其措施,以期提高造林成活率。

关键词:幼林抚育管理重要性措施人工造林不是简单的栽树,而是一种系统的森林培育工程。

近几年,林业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各项造林工程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根据国家的常规造林,造林成活率应达到85%以上;工程造林成活率应达到90%以上。

但新造幼林,特别是在造林后的前几年,常常树体矮小,根系入土浅,生长缓慢,易遭各种不良环境因子的侵害,其成活和生长均不稳定。

因为造林以后至成活、成林这段时间,林木既受到气候、土壤、植被、病虫鸟兽危害、人畜破坏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又受树木个体或群体之间或树种之间的影响;加之抚育和保护不及时,不仅导致杂草丛生,夺取幼林所需的水分和营养,遮蔽阳光,抑制林木生长,而且还引发病虫害,林地也因草根盘结,使土壤变得十分坚实,土壤的结构和通气保水性能变差,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发育。

1 幼林抚育管理重要性幼林抚育管理,是指在造林后至幼林郁闭前这一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技术措施的总称。

树木是多年生植物,多数树种的幼林阶段生长缓慢,自播种开始,直到苗木木质化,需经过一系列的鸟兽、病虫危害,幼苗出土与其相伴的杂草也发芽生长,杂草数量多而生长快,对幼苗危害极大,植苗造林的苗木,幼苗期是在条件较好的苗圃度过,经起苗、运出、栽植到造林地。

立地条件、管理条件和苗圃相差较远,苗木要经过缓苗和适应立地条件的过程,并且幼林生长同时杂草也生长,为了苗木正常生长,必须及时松土除草,进行幼林抚育。

通过抚育管理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

常言说,“三分造林七分管”,造林容易,管理幼林要困难的多,对于经济林,速生丰产林,管理工作更加复杂。

在过去造林工作中,对抚育管理的认不够,重造轻管,对于忽视造林抚育管理的,即使自然条件很好,但造林成活率也很低。

所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不重视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

相关技术规程明文规定,一般常规造林,造林成活率要达到85%以上。

一旦按计划实施造林工作后,幼林抚育管理便成了林木生长好坏,以及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关键。

如不及时抚育和保护,不仅会导致杂草丛生,夺取幼林所需的水分和营养,遮蔽阳光,抑制林木生长,而且还会引起病虫危害,林地也因草根盘结,使土壤变得十分坚实,土壤的结构和通气保水性能变坏,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发育。

幼林抚育是在更新造林后至幼树成林这一期间,通过人为活动改善林木生长发育、巩固造林成果、促进林木生长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

它是更新造林采取的6 基本技术措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快林木生长的重要手段。

幼林抚育从土壤管理、林木管护、补植等方面入手,为新造林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促使林木健康生长,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

幼林抚育目的是对造林地的土壤及其天然草被、灌木直接进行人为干涉,以改善幼树成活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及时进行合理的抚育管理,可清除林地的杂草灌木,减少和林木争夺水、肥、光改善土壤条件,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创造良好的水、肥、气、热状况,保证造林成活,促使幼树良好的生长和迅速达到郁蔽。

因此,及时采取相应抚育措施,不断排除不利因子的干扰,对提高造林质量、巩固造林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过去的抚育管理方法和改善2.1 过去的管理方法过去的幼林抚育工作的管理,一般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

2.11 在造林调查设计时峄幼林抚育的年限和次数进行简要设计。

2.12 依据当年造林的设计材料和过去3-7年内的造林设计,造林档案等材料编制年度幼林抚育计划。

2.13 上级对幼林抚育作业质量和完成情况的检查,一般都是结合造林当年成活率和三年保存率检查,只检查当年和三年的造林地块,其它年度造林的地块一般检查不到。

2.14 基层单位只对年度幼林抚育总的完成情况(即作业面积和实际面积)进行上报,没有明细情况。

2.2 过去管理方法不够完善过去的幼林抚育管理方法,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幼树生长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随着生产民展和技术进步,过去的管理方法就显得不够完善。

2.2.1 计划依据不足,由于造林地块的状况每年在变化,化学除草等幼林抚育新技术也不断产生,造林调查设计中对幼林抚育进行的简要设计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关较大。

如有的造林地块高计上要求抚育但实际不需要抚育,有的造林地块设计上没要求抚育俣实际上急需抚育。

所以,只依据造林调查设计和造林档案编制的幼林抚育计划往往与实际出入较大。

2.2.2 难以准确编制幼林抚育作业成本。

由于各个造林地块的条件不同,同一造林地块不同年度的情况也不同,以及物价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造林调查设计中设计的幼林抚育作业成本,往往不够准确、不符合实际,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2.2.3 不能有效地监督和防止弄虚作假。

如对第一年和第三年以外的造林地块,实际未抚育但上报时报成已经抚育,实际只抚育了一次报成抚育两次等现象,上级部门不能有效地进行监督和防止。

2.2.4 由于监督检查体系不够完善,使得个别应该进行幼林抚育的造林地块得不到及时抚育,影响幼树生长和早日郁闭成林。

2.3 现在的管理措施2.3.1 专项设计除了在造林设计中对幼林抚育的次数和年限进行简要设计外,每看不这根据各年度造林地块的具体情况,对需要抚育的地块分别造林年度,按班、小班、实际面积、抚育次数、作业面积、作业时间、抚育措施、劳动定额、用工量、工资费用、抚育成本等项目进行幼林抚育专项设计,形成完整的年度“幼林抚育调查设计”材料后,报局审批。

2.3.2 审核批复年度幼林抚育调查设计经局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做为下达处度作业计划、成本计划、组织施工作业、检查验收等项工作的主要依据。

2.3.3 专项验收幼林抚育作业结束后,各林场及时逐小班进行自检并汇总。

局在各林场体面自检的基础上分别造林年度进行抽检,计算出误差率,核实修正各林场的作业质量的完成数量。

2.3.4 核实结果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对幼林抚育作业的检查核实结果,做为考核计算各林场经济现任制中营林指标得分的依据之一。

3造林与抚育管理措施3.1选择树种及处理3.1.1 适地适树的原则在造林前要根据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好合适的树种,做到既“适地适树”,又满足培育目的。

一般来说,选择树种的原则主要是:对于一般的水土保持林来说要求根系发达、树冠浓密、生长迅速、耐旱、耐脊薄、能进行多种利用等,对水土保持用材林来说要求速生、丰产、品质优良;对薪炭林则要具备生长快、生物量高、萌蘖力强等特点。

在土壤、环境、经济条件都具备时应尽量选择价值较高的树种。

3.1.2 种苗质量选择在栽植前一定要保护好苗木并对苗木作必要的处理。

造林时必须对苗木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应选用生长健壮、枝条饱满、成熟度好、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优质苗木进行造林。

坚决杜绝用质量差的劣苗、弱苗进行造林。

择壮苗是植苗造林的基础,应当选择一级苗,并尽量选择大规格的移植苗,在条件许可时可以选择容器苗。

要坚决舍弃不合格的苗木和弱苗,不要因为可惜让不合格的苗木影响到林木整个世代的生长发育,造成更大的浪费。

3.1.3 造林季节与天气造林时间最好选择在春季苗木萌发前进行。

春季气温回升,空气湿润,土壤水分充足,这时造林,苗木尚处于休眠状态,造林后,苗木开始生长时先长根,然后地上部分发芽放绿,苗木容易成活。

但春季适宜造林的时间较短,土壤解冻前不能造林,苗木发芽放叶后就不宜再造林了,要大面积造林以秋季为好。

秋季苗木进入休眠状态就可以开始造林,直至土壤冻结之前都适宜造林。

这时气温逐渐下降,土壤水分状态稳定,且苗木地上部分水分蒸腾降到最低程度,根系在土壤中的生理活动仍在继续进行,对苗木的成活很有利。

3.1.4 苗木保鲜和处理在栽植前一定要保护好苗木并对苗木作必要的处理。

在起苗、分级、包装、运输、储藏、假植、栽植等一系列环节中要特别保护好根系,防止风吹日晒造成根系失水过多而使苗木或活性降低,运输是要对苗木进行包装以保持根系的湿度,可以事先给根系蘸一些保水剂,在假植时要浇足水。

造林用苗一般选在造林地附近取苗,起苗应选择早晨或阴天。

起苗前要在苗圃地浇透水以保证苗木根系完整。

要做到随起苗随运输随栽植。

栽植不完的苗木要进行假植,防止苗木失水过多。

容器育苗起苗后要保持土坨完整不散裂。

从外地运苗时,要在装运时做好包装工作,以减少运输途中苗木水分损失。

3.2整地及栽植3.2.1 整地与土壤保湿秦岭北麓山地造林,一般采用块状整地方法,整成小鱼鳞坑状,坑穴长径70 厘米,短径50 厘米,深度25 厘米。

整地时要拣净坑穴内的灌木杂草根茎及石块等杂物。

整地后土壤疏松,土层加厚,地表温度和湿度相应提高,改善了立地条件,栽植的苗木根系愈合快,发生新根多,水分供需均衡,苗木可以顺利成活。

在土壤含水量较高的植树带采取覆盖保墒措施,是延长水分供应时间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使用地膜、枯枝落叶等材料效果都比较显著。

地膜铺于地下2cm处可延长其使用寿命,枯枝、落叶则要求在5cm厚以上,8%~10%聚丙烯酸等有机化学材料则直接喷洒在地表。

在春季地膜覆盖、覆草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30%~34%、18%~26%。

3.2.2 苗木栽植苗木栽植时,要把苗木放入坑穴中心扶正,并使根系伸展,填土时先用湿润的表土填埋,填至三分之二时把苗木向上略提,使苗木根系向下,达到栽植深度,踩实,填满土,再踩实,最后再覆一层松土。

做到“三埋二踩一提”。

栽植深度一般比苗木印深2~3 厘米。

把好这些环节,就能确保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但是林子造成后要保存下来,还需要加强抚育和管理。

3.3 抚育田间管理措施3.3.1 松土除草松土可以使板结的地表破碎,保蓄水分,增强土壤的通透性。

除草的主要作用是除掉幼树的竞争植物,使苗木顺利成活;有时适当保留植穴周围的植被,为苗木适度庇荫,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地温。

在具体作业时必须做到“三不伤、二尽、一培土”。

“三不伤”即不伤根、不伤皮、不伤梢;“二尽”即杂草除尽、石块捡尽;“一培土”即把锄松的土壤培到根部,再把除下的杂草覆盖在种植点,降低地表温度,保持土壤湿度,抑制杂草生长,腐烂后又能增加土壤肥力。

松土深度要适当,做到里浅外深,深度一般为5~10 cm,干旱地区可加深至12~15 cm,甚至30 cm。

除草松土应在幼树生长旺盛期之前,一般从造林年度起连续3~5 年,主要在一年中生长季的前半期进行。

但植苗造林当年的第 1 次应尽量提早,并结合培土、扶正、踏实等工作进行。

造林后,前1~2 年的除草松土次数应多些,以后可减少为1--2 次。

松土方式可分为穴状(块状)、带状和全面除草等,土壤比较干旱的陡坡和地表径流较严重的地块,应采取鱼鳞坑式的抚育方式。

除草和松土的深度根据幼树表层根系的分布情况确定,力求少伤根系,但对长期失管而根系再生能力强的树种(如杨树、杉木)可深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