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明清竹雕笔筒艺术浅析——兼谈程潜款竹雕笔筒题刻
明清竹雕笔筒艺术浅析——兼谈程潜款竹雕笔筒题刻
竹雕 笔筒 题刻
张 钢 (八七会议会址纪 念馆)
笔筒是中国古 代除笔、墨、纸、砚 之外最 重要的文房用具 ,笔筒材质多样,有 瓷、木、 竹、漆、玉、牙、 紫砂等。
明代以前传世 的竹刻笔筒甚少,明 代中叶 之 后,竹 刻 名 家辈 出。 明代 竹 刻 名 家有 朱 松 邻、朱 小 松、 朱三 松 祖 孙 三 代,称 竹 刻 嘉 定 派;还有濮仲谦 ,称竹刻金陵派。清 代竹刻名 家有张希黄,为 竹刻浙派代表。清代 竹刻名家 还 有 吴 之 璠、封 锡 禄、邓 浮 嘉、周 芷 岩、尚 勋、潘老桐等人 。竹刻笔筒不仅用材 讲究,而 且在雕刻技法上 ,也由于各人的文化 修养和对 艺术 认 知 程度 的 不 同而 各 具 特色。 朱 松邻 的 《松鹤图》笔筒 上满刻虬枝老松,仙 鹤闲庭信 步,似在喁喁细 语,呈现出一片悠闲 恬静的场 景。其刀法洗练 剔透,层次分明,重 重叠叠, 起伏而多变,为 明代竹刻之精品。深 刻法为明 代笔筒刻法之一 ,其典型特征是纹饰 深陷,有 时下剔达七、八 层,运刀如笔,玲珑 剔透,如 明朱三松刻制竹 雕白菜笔筒。明代竹 刻笔筒还 有浮雕一种,利 用深浅不同的刀法, 表现出纹 饰的层次感,雕 工精细,有古朴典雅 之美。明 代竹刻笔筒中有 留青一派,所谓留青 ,也称贴 簧、文竹、竹簧 ,经煮、晒、压,胶 合或镶嵌 在木胎及竹胎器 上,然后磨光,再在 上面雕刻 纹饰,由于簧色洁 净无瑕,有如象牙。
清代竹刻笔筒 继承了明代的优良传 统,如 清初吴之璠的竹 雕“御马图”笔筒在 继承嘉定
三朱的同时 ,以浅浮雕突出主题, 特别是留空 为背景之法 深得北魏浮雕之神韵。 又如清初顾 珏的竹雕竹 林七贤笔筒,器身人物 众多,神态 各异,茂林 修竹,小桥流水,刀法 精纯,尤其 是 镂空 雕 出 的竹 枝 远 近有 别,更 显 竹 林的 幽 深,为清代 竹刻笔筒中的精品。清 代竹刻留青 笔筒以大量 留白之法表现画面的淡 远清秀,在 清竹刻笔筒 中别具一格,如张希黄 的竹雕山水 人物笔筒。
程潜先 生所用竹刻笔 筒高 14 厘 米,口径
·2009年第1期
5.5 厘 米。笔筒上 刻有程 潜先生 手书(隶 书刻 款):
大 道之行 天下为公 祗奉宪典 九服 混同 廊开大学 广延群生 彝伦攸序 礼乐以兴 程潜
据 武 汉 市 地 方史 学 家 皮 明庥 先 生 解 释: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这两句出自《礼记·礼 运》,原文为“大 道之行,天下为公” 。“祗 奉宪典”中祗奉即敬奉,宪典指 1947 年 1 月 1 日南京颁布了《中 华民国宪法》,这是 当时的 根本大法;“九服 混同”指商、周时代 ,天子 居于王畿,坐镇中央。王畿之外有诸侯的邦国, 均服事天子。九服 指王畿之外的邦国, 此处指 各省区。宪政颁布,各省一样按宪法办事;“廊 开大学”中的廊就 是大,大开大学;“ 广延群 生”指广泛接纳学 生;“彝伦攸序”这 句话出 自《尚书·洪范》 。周文王十三年,周 武王问 箕子:“我不知其 彝伦攸序?”彝伦指 治国的 常理,攸序指依次 排列。周武王的意思 是我不 知治国的常理是如 何依次排列?“礼乐 以兴” 这句话与上一句相 连,治国靠礼乐以兴 。在周 代天子治国依靠礼 和乐,礼乐有严格的 等级、 规范。这里指大家 要按宪法规定办事。 显然, 程潜先生 所用竹笔筒题刻时间应在 1947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 国宪法》颁布以后的某 段时期。
与 翠青釉碗一同出土 的影青釉盖罐 ,亦是 青白瓷中的上品。 它釉质莹润,造型为 敛口,
丰肩,长圆 腹,假圆足,宝珠钮平 盖,形似冬 瓜。根据目 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 件从楚昭王 墓中出土的 影青釉盖罐是国家考古 发现的唯一 的一件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 年)出土的 完整器冬瓜罐。以后历朝历代均未再见此造型, 直 到 400 年 后 的 清朝 道 光 时期(1820—1850 年)才再度 出现,并成为晚清极为 流行的一种 器形。道光 、咸丰时盖钮呈宝珠状 ,同治以后 则为烛焰式 。
笔筒身上还蕴 涵着文化意韵。 清代扬州竹 雕大家潘西 风曾在笔筒上以隶书刻 款曰:“虚 其 心, 坚 其 节,供 我 文 房,与 共 朝 夕。”对 此,郑板桥 大为赞赏,称其为金陵 派第一人, 并吟诗颂之 :“试看潘郎精刻竹, 胸中万卷待 如何?”由 此可见笔筒的深邃内涵 。笔者收藏 的一件程潜 款的竹刻笔筒当属此类 。
(责任编辑 李笙清)
程 潜先生自小资质聪 敏,学业日进 。十五
岁时,有次 乘船赴长沙应考院试, 同船应试学
子张某见他 年少,即出“浏水同舟 ,偶合营台
列宿”上联 ,要他属对。程潜即时 作对“青云
得路,高折桂林一枝”。同舟之人,齐声赞美。
程潜受其师 赵璧先生的影响,习作 五古诗,终
至一生酷爱 五古,留下数百篇诗词 。其诗古朴
程潜(1882 - 1968),字颂云,湖南醴陵 县北乡长连 冲人,前清秀才,国民 党一级陆军 上将。1905 年 8 月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 后,任湖南都督府参谋部长。1913 年,程潜参 加孙中山发 动的讨袁“二次革命” 。北伐战争 期间,程潜任国民革命军第 6 军军长等职。1949 年8月4日 ,时任长沙绥靖公署主 任兼湖南省 政府主席的 程潜与陈明仁领衔发出 和平起义通 电。建国后 ,程潜历任中央军委副 主席、湖南 省省长、民 革中央副主席等职。
苍劲,雄健 豪迈,以诗叙史,气魄 宏大,曾被
章士钊等文 坛名土誉为一代钟吕之 音。程潜先
生所用竹笔 筒题刻书法隽秀圆润, 雕刻精湛雅
致。文笔流 畅,文化意韵深刻,用 典喻今,内
涵深远,正 好显示出其“一代钟吕 之音”的气
魄和水准。
(责任编辑 李笙清)
(上接第 44 页)的最主要原 因是景德镇在元代 中期创烧出了其它 的瓷器品种,因此也 改变了 景德镇传统瓷釉。 到了明代我国陶瓷生 产结束 了长期以来以青白 瓷为主的局面,进入 了绚丽 多彩的彩瓷时代。 其制品无论在数量和 品种上 都超越了前朝。江 西景德镇以所产的瓷 器数量 大、品种多、质量 高、销路广,成为全 国制瓷 业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