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朴学

清代朴学


2013-7-30
18
2,朴学方法的意义
梁启超指出:“一、读诸大师之传记及著 述,见其‘为学问而学问’。治一业终身 以之,铢积寸累,先难后获,无形中受一 种人格的观感,使吾辈奋兴向学。二、用 此种研究法以治学,能使吾辈心细,读书 得间;能使吾辈忠实,不欺饰;能使吾辈 独立,不雷同,能使吾辈虚受,不敢执— 自是。”
2013-7-30 15
2013-7-30
16
(二)朴学的治学方法对后世学术研究 具有借鉴意义
1,朴学考据方法的特点 第一,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 所必摈。 第二,选择证据,以古为尚,以汉、唐证据难宋、明, 不以宋、明证据难汉、唐。据汉、魏可以难唐,据汉 可以难魏、晋,据先秦、西汉可以难东汉。以经证经, 可以难一切传记。 第三,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 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 第四,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得。 第五,最喜罗列事项之同类者,为比较的研究,而求 得其公则。
2013-7-30 17
第六,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 第七,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 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 第八,辩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 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有盛 气凌人,或支离牵涉或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 第九,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 第十,文体贵朴实简洁,最忌“言有枝叶”。
2013-7-30 7
(二)皖派的朴学研究 皖派不像吴派那样偏执,他们尊汉而不迷 信,学贵自得之见,比较注重思想性。因此他们 学术研究不限于整理考订,在思想界也有一定影 响。 1,音韵研究 朴学各派者强调语言文字的训诂考订,但皖 派与吴派的明显区别是,皖派对语言文字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古韵方面。因此对音韵的研究成为皖 派朴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戴震撰有《声类表》 《声韵考》等。
2013-7-30 19
3,朴学方法之不足
其一,脱离现实,埋头于故纸堆中,为考据而考 据; 其二,将考据与学术划等号,出现思想界的空洞 沉寂而学术研究方面成绩斐然的畸形现象; 其三,厚古薄今,信而好古,唯古是信,唯古是 从; 其四,支离繁琐,解释一字,洋洋万言,只能对 个别问题进行阐释、说明,而对重大事变难以全 面、准确的进行认识和判断,“只见树本,不见 森林”。
2013-7-Biblioteka 0 20清代朴学2013-7-30
1
朴学,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一
种以考据为主要治学内容的学术思潮,这种
学术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轻义理,因此被
称之为“朴学”。由于朴学采用的是汉儒训
诂考订的方法治学,所以又有“汉学”或
“考据学”之称。
2013-7-30
2
一、朴学的兴起和演变
(一)朴学的兴起 1,朴学的形成建立在对理学的批判和总结 基础之上。
2013-7-30 8
2,广泛的校勘考证 对名物、制度、古文献的校勘、考证是朴学各 派研究的基本内容,但皖派与吴派相比,涉及的范 围更为广泛,而且形式也更为多样。 3,治学中阐发思想 皖派学者的朴学研究,虽与吴派学者一样重视 经籍的注释工作,但在注释经籍的外衣下多阐发个 人的思想。戴震强调读经,强调语言文字的考证训 诂,强调领会经文的本义,把握古代圣贤的心志。 他所撰《原善》《绪言》《孟子私淑录》《孟子字 义疏证》等都是援引经典,全面阐发他的哲学、伦 理、政治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 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013-7-30
4
(1)吴派以惠栋为首。因惠栋是江苏元和(即吴县) (2)皖派以戴震为首,因戴震是安徽休宁人,其门
人,其门徒和追随者大多为苏南人,因此被称为吴派。 徒或为安徽人,或师承其学说,因此被称为皖派。
(3)扬州学派是乾嘉之际吴、皖两派之后出现的朴
学派别,因其主要成员都系扬州籍人而得名。扬州学
派对“皖派”和“吴派”的特点都有所发展。主张会 通,反对墨守,对诸子学等领域有开拓性研究。其代
表人物有王念孙、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凌曙。
2013-7-30 5
二、朴学的基本内容
(一)吴派的朴学研究
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表现在史籍整理、文献考定 方面。吴派治学,一尊汉经,这是它的学术宗旨。由 于对汉儒的尊信和固守,使吴派研究经史的方法主要 是从古文字入手,重视声韵训诂,以求其意义。概括 起来,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易》学研究 《易》学研究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吴 派开创者惠栋一生致力于对汉代《易》学的研究,著 有《周易述》《易汉学》《易例》等。
2,朴学的兴起,也与清朝前期统治者实行 的思想钳制有关。
2013-7-30
3
(二)朴学的演变
1,清代朴学萌发于清初,一般认为顾炎武是朴 学的先驱。 2,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 “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 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4
1,文字音韵学成绩很大,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 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王引之的 《经传释词》、江永的《古韵标准》、戴震的 《声类表》《声韵考》等; 2,史学考证的成就突出,主要包括对古籍的校注 和辨伪、对失传古书的辑佚、对旧史的改写和补 充、对旧史文字内容的考证,以及疑考古史。 3,朴学学者在古书的目录学、版本学等方面也做 出了可观的成就。
乾嘉时期,扬州学派中会通中西数学者人 材辈出。焦循、焦廷琥父子和阮元、李锐、 黄承吉都精于中西数学。扬州学者的数学 研究领域包括算术、几何、三角、数学史、 微机分等方面。
2013-7-30
13
三、朴学的成就和影响
(一)朴学对古典文献的整理与考据,对中华学 术文化的传承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2013-7-30
2013-7-30 6
2,《尚书》学研究 《尚书》学研究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第二个特征。 吴派学者的《尚书》研究,始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 它是继清初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后,再度考订东晋 晚出之二十五篇为伪,而以郑玄所传之二十四篇为孔壁 真古文。 3,考史研究 治学兼及考史,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第三个特征。 吴派中以考史著称的是王鸣盛和钱大昕,《十七史商榷》 和《廿二史考异》是他们的代表作,这两部书都位列清 代三大考史名作之列(另外一部为赵翼《廿二史札 记》)。 吴派的学风是博而尊闻,述而不作。他们在史籍整 理、文献考定方面卓有成就,而在思想界影响甚微。
2013-7-30
11
2,反对墨守,主张会通
扬州学派深感吴、皖两派朴学家们自身的 的褊狭墨守和固执门户之见,他们主张在字词 考证的基础上,贯通全经,寻其大义,同时参 核百家之说,互相印证,这就不仅在文字名物 等局部和细节方面,而且要在总体上把握古人 之精神实质和宗旨要领。
2013-7-30
12
3,重视对传统数学研究
2013-7-30 9
(三)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
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特点在于继承吴、皖两 派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由专精进而发 展为会通,并克服了吴、皖两派的固守和偏颇, 达到创新和兼容。
2013-7-30
10
1,继承和发展吴、皖两派 的纯朴学研究
由于扬州学派在学术思想上主要渊源于皖派的戴 震,所以他们的经学研究也遵循首从古文字入手, 侧重音声训诂,以求经书意义的原则。如阮元 《经籍纂诂》《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以及他组 织汇刻的《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在一定 程度上总汇了乾嘉朴学在训诂、校勘、解经等方 面的成果,带有总结乾嘉学术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