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作业Ⅰ

药理学作业Ⅰ

药理学作业Ⅰ1、为什么说“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1)药物是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影响器官生理功能和/或细胞代谢。

“是药三分毒”,药物可以治病但是也会作为致病因子致病导致药源性疾病或者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

药物的副作用重则致命。

2)药物的使用,使得疾病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也会导致病原体产生耐药性,从而使得疾病难以预防和治愈。

更有疗效的药物被研发,病原体的耐药性也会进一步增强,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疾病也就更加难以预防和控制。

3)前两个方面是在药物可以被正确使用的前提下来说的。

如果药物不被正确使用,也就是药物的滥用,机体药物作用积累,产生毒性作用,同时也会污染环境,产生一系列的难以预计的作用。

2、从青霉素研究近百年的故事中,你对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有哪些理解对药物分子的基本问题有什么认识1)学科任务:主要研究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方面的问题。

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2)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及其他活性物质与生物体系及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细胞功能产生的影响及其机理。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

同时还有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以及实验药理学。

3)认识:有效性:指药物能够发挥其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作用。

安全性:要求有效剂量和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剂量范围尽可能宽,这样药物的适用性就越大,安全性也越大。

稳定性:药物发挥其药效往往是通过某些特定的化学结构。

药物在到达靶点之前必须保证其结构不被外界因素破坏,即保持其稳定性。

可控性:主要是指药物的生产加工过程可控。

只有较好地控制药物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成分、化学结构等的变化,才能保证药物的质量和不同批次药物的一致性。

经济性:药物的作用是普惠大众,只有民众买得起的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药。

3、对于病原微生物药理学,怎样理解机体、抗菌药和病原体三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合理用药的意义1)关系:病原体对机体有致病作用而机体对病原体有抗病能力,抗菌药物发挥作用是机体的体内过程而抗菌药会对机体产生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抗菌药对病原体产生抗菌作用而病原体也会产生耐药性。

2)意义: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出的最佳选择。

合理用药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用药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保障。

合理用药可以经济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取得最大的医疗和社会效益,避免浪费。

4、举例说明抑菌药和杀菌药的区别迄今(2015年),青霉素杀菌的机理有哪些1)抑菌药: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例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不可逆结合细菌核糖体50S亚基23SrRNA的特殊靶位,阻止肽酰基tRNA 从mRNA的A位移向P位,使氨酰基tRNA不能结合到A位,选择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还可以导致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22蛋白质结合,导致核糖体结构破坏,使肽酰tRNA在肽键延长阶段较早地从核糖体上解离。

2)杀菌药:既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且又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例子: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此类抗生素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

或者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

可以改变PBPs,使细胞壁合成形成无效循环,耗尽细菌资源,导致细菌死亡。

3)杀菌机理:青霉素结构与细胞壁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Ala-D-Ala-COOH近似,竞争结合并乙酰化灭活具有转肽酶功能的PBPs;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连桥结合的粘肽形成,造成细胞壁缺损;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膨胀裂解,激活细菌自身自溶酶溶解杀灭细菌。

5、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有哪些1)改变菌膜通透性细菌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

2)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使易感药物结构中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

3)牵制机制β-内酰胺酶可与某些耐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不能进入靶位(PBPs)发挥抗菌作用。

4)缺少自溶酶抗生素具有正常的抑菌作用,但杀菌作用差。

5)增加药物外排 ABC泵6)改变PBPs PBPs增多或结构改变或产生新的PBPs,使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减少。

PBPs的改变主要有:含量变化、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降低、细菌产生缓慢结合的PBPs、产生不依赖β-内酰胺酶,出现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诱导性PBPs。

6、怎样理解耐药基因的垂直转移和水平转移1)垂直转移:存在于天然耐药细菌的染色质中的耐药基因,通过细菌的繁殖传给下一代细菌。

2)水平转移:导致医院感染细菌耐药性的方式以水平转移为主。

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又称侧向基因转移(lateral gene transfer, LGT),是指在差异生物个体之间,或单个细胞内部细胞器之间所进行的遗传物质的交流。

可转移的DNA片段包括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

差异生物个体可以是同种但是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的生物个体,也可以是远缘的,甚至没有亲缘关系的生物个体。

单个细胞内部细胞器主要指的是叶绿体、线粒体及细胞核。

转移方式有转导、转化和接合等方式。

水平基因转移是相对于垂直基因转移(亲代传递给子代)而提出的,它打破了亲缘关系的界限,使基因流动的可能变得更为复杂。

7、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包括哪几类抗生素它们的作用原理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1)β-内酰胺类:抑制细菌转肽酶,阻止细胞壁合成。

2)糖肽类:直接结合细胞壁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Ala-D-Ala-COOH,阻断细胞壁合成。

3)磷霉素类: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第一步反应,使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受到阻抑。

4)达托霉素类8、试述各代头孢菌素的特点,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副作用的机制。

1)特点:第一代:以注射、口服用头孢拉定和口服用头孢氨苄为代表。

作用于产青霉素酶金葡菌和其它敏感的G+菌;对G-杆菌有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有一定肾毒性。

第二代:以注射用头孢呋辛和口服用头孢克洛为代表。

对G+菌作用与第一代相仿;对多数G-菌作用明显增强,对绿脓杆菌无效;对β-内酰胺酶稳定;肾毒性有所降低。

第三代:以注射用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和口服用头孢克肟为代表。

对G+菌作用不及第一、二代;对多数G-菌包括绿脓杆菌作用较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高;对肾基本无毒性。

第四代:以注射用头孢匹罗为代表。

对G+菌、 G-菌均有高效,对b-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2)机制:过敏反应:青霉素制剂中的青霉噻唑蛋白、青梅稀酸等降解物、青霉素或6-APA高分子聚合物均可成为致敏原。

赫氏反应:螺旋体抗体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或螺旋体释放内毒素致热原。

大量静注青霉素时导致细胞内的钾转移到细胞外,从而引起高钾血症。

一代、二代头孢菌素由肾脏排泄,可致肾损害。

头孢菌素可以阻碍乙醇的正常代谢,即阻止乙醛转变为乙酸而导致乙醛积蓄中毒,使喝酒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和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即产生“双硫醒样反应”。

9、结合靶点PBPs家族主要成员,分析主要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成员的作用机理。

1)青霉素类:其结构与细胞壁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Ala-D-AlaCOOH近似,竞争结合并乙酰化灭活具有转肽酶功能的PBPs ;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连桥结合的粘肽形成,造成细胞壁缺损;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膨胀裂解,激活细菌自身自溶酶溶解杀灭细菌。

2)头孢菌素类:对厌氧菌有高效;引起的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低;对酸及对各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较稳定,杀菌力强、耐酸、耐酶、过敏反应少等半合成抗生素主要机制与青霉素相似,与青霉素类有部分交叉过敏现象。

3)碳青霉烯类:抗菌作用机制为与PBPs结合。

亚胺培南与PBP2具有高亲和力,美罗培南与PBP2和PBP3具有高亲和力,帕尼培南与铜绿假单胞菌的PBP2、PBP1A、PBP3、PBP1P、PBP4均有一定的亲和力。

4)单环类:为细菌杀菌剂,能迅速通过革兰阴性需氧菌的外膜壁,对PBP3具有高度亲和性,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

5)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能够抑制β-内酰胺酶,是抗生素中的β-内酰胺环免遭水解而失去抗菌活性。

10、试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广谱、高活性和耐酶的结构基础。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结构与青霉素类的青霉环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噻唑环上的硫原子为碳所替代,且C2与C3之间存在不饱和双键;另外,其6位羟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

研究证明,正是这个构型特殊的基团,使该类化合物与通常青霉烯的顺式构象显着不同,具有超广谱的、极强的抗菌活性,以及对β-内酰胺酶高度的稳定性。

11、简述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用药,以及丙磺舒与青霉素联合用药的药理学基础。

1)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使青霉素类水解灭活,从而产生耐药性。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够抑制β-内酰胺酶,使抗生素中的β-内酰胺环免遭水解而失去抗菌活性。

2)青霉素进入体内后就几乎全部经尿排泄,约10%经肾小球过滤,90%经肾小管分泌。

丙磺舒与青霉素竞争肾小管分泌,两药合用能提高青霉素的血药浓度,延长其半衰期。

12、简述磺胺类药物和甲氧苄啶的作用机制和联合用药的药理学基础。

1)磺胺类药物与PABA化学结构类似,由于两者分子大小和电荷分布类似,故可以产生竞争性抑制。

二者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阻止细菌FH2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DNA蛋白质的生成,抑制细菌繁殖生长。

2)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导致用于嘌呤、嘧啶合成的二氢叶酸生成减少,因而阻止细菌DNA的生成。

3)基础:二者联用对四氢叶酸的合成起到了双重阻断的作用,从而增强阻断细菌DNA、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

13、简述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学共同特点,耐药性机制和主要不良反应的基础。

1)作用机制:抑制DNA螺旋酶或拓扑异构酶Ⅵ,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Ⅵ都是细菌生长必需的酶,其中任一受到抑制都将使细胞生长受到抑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2)特点: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药代动力学特性好:多数品种吸收迅速而完全,体内分布广,组织体液浓度高,可达到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血浆半衰期相对较长。

细菌对本类要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

临床应用广泛。

不良反应少,大多轻微。

3)耐药机制:gyrA基因突变引起细菌DNA螺旋酶A亚基变异,降低了DNA螺旋酶对氟喹诺酮类的亲和力,使细菌可脱逃氟喹诺酮类的抑菌作用。

产生保护药物靶点的蛋白质。

细菌细胞膜孔蛋白通道的改变或缺失,使细菌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这引起的仅是低浓度耐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