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发展分析与展望1目录未来数字货币发展展望 (3)一、数字化时代货币的三个“变化” (3)(一)货币的维度变化 (3)(二)货币的辐射空间 (4)(三)货币的价值源泉 (5)二、数字货币的未来发展主流将是央行数字货币 (6)三、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五个“动因” (7)(一)替代纸币,进一步降低货币发行和流通成本 (7)(二)促进普惠金融,提升支付多样性、便利性 (7)(三)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8)(四)应对私人数字货币的挑战 (9)(五)提升监管效能,抑制洗钱、反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 (9)四、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10)(一)央行数字货币需要借助银行、非银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投放 (10)(二)央行数字货币不对持有者支付利息 (10)(三)央行数字货币实施中要考虑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11)(四)在发展数字货币的同时,也要保留现金支付 (11)五、面向未来的数字货币 (12)未来数字货币发展展望“数字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遍及各行各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货币应运而生并发展迅速。
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型的货币形态,在功能、应用场景、支付效率上都有着独特的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币值波动、支付可用性、监管困难等一系列难题。
关于数字货币的研究,仍然在不断探索、深化。
一、数字化时代货币的三个“变化”“数字化”对人类货币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货币的维度、辐射空间和价值源泉。
(一)货币的维度变化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乃至现在的数字化时代,货币的维度形态也从多维进化到三维、两维再到一维。
3原始社会没有货币,通过皮毛、贝壳等稀缺的物质来进行交换,但交换的媒介始终无法统一,此时货币的维度是多维的。
到了农业社会,社会上的基本商品越来越多,物物交换开始难以维持较高的支付效率,黄金、白银或铜等标志性的贵金属开始作为货币中介,此时货币的维度变成了三维的贵金属货币。
到了工业社会后,商品的价值量越来越大,用黄金等贵金属作为货币难以承载巨大的交易规模,纸币随之出现。
此时货币的维度主要变成了二维的纸质货币。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货币的电子化越来越发达,电子钱包、信用卡、储记卡、手机支付迅猛发展。
货币本质上成了存储器中的一串符号,货币的维度有了新的展现形式。
而到了今天,以比特币、Libra 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出现,货币开始迎来了一维的时代。
总之,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几万年史前社会的货币是多维的;几千年农业社会的货币是三维的;几百年工业社会的货币是二维的;几十年来的货币电子化及数字货币是一维的。
(二)货币的辐射空间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基本局限在一个很小的部落范围内。
农业社会不同的国家发行自制的金属货币,流通局限在国家的疆域范围内。
比如,东周列国或者战国时期的秦、赵、齐等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
工业社会后,基本上所有的国家都拥有了自己的纸币,跨国贸易带来了各国纸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和流通,货币的辐射面大幅拓宽。
到了数字时代,非主权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一旦产生就是全球化的,无论是海关还是政府边界管制,很难从走私的角度、关卡的角度控制它的流动。
比如,比特币加密、匿名、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它可以摆脱银行网络、SWIFT 运行,可以被不法分子用来洗钱、恐怖主义融资等。
但比特币这种去中心化的货币脱离了主权信用,发行基础无法保证,币值无法稳定,难以真正形成社会财富,不适合作为人类的流通货币。
(三)货币的价值源泉货币的价值主要来源于“货币锚”。
“货币锚”是指货币发行的基础或储备,具有支持和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的功能。
早期的物物交换时期,充当货币的“物”如皮毛、贝壳的价值来源于人类付出的劳动时间或物质的稀缺价值。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广泛应用“金、银、铜”等金属作为货币,是由于黄金、白银、铜币开采不易,再加上这类金属性质稳定,因此适合作为货币,同时产量的自然增长难以通过人为进行操控,也能很好地保证币值的稳定。
但“金本位” 或“银本位”也存在天然的缺陷,由于金银储量有限且开采不易,一旦出现金银大幅增加或者外流,金银的价格就会大幅波动,导致经济出现通胀或通缩。
20 世纪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货币实际上没有以任何实物作为储备,仅仅是因为国家法律规定而具备了货币的功能,因此也被称为“法币”制度。
货币的价值来源变成了与国家主权、GDP、财政收入相挂钩的国家信用,但因为缺少实物储备和明确的约束机制,在实践中带来了严重的货币超发。
2010 年以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开始出现,典型如比特币及脸书的Libra。
前者通过真实“挖矿”产生,它的锚是挖矿的“算法”,需要挖矿机、矿场设备、电能等成本,“价值”可以折算为对应生产矿机、建矿场、供应电力等的劳动时间。
但此类货币没有固定的发行方,没有资产进行背书,发行规则基于特定的算法,发行数量往往是恒定的,难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量扩大发行规模,其币值的波动导致无法承担支付使命,仅仅能作为避险货币而存在。
5而后者Libra,锚定的是以美元为主的“一篮子货币”,本质上类似于香港的“联系汇率制”,但脸书在全球拥有超过20 亿用户,一旦实施,Libra 将对全球的金融体系与货币主权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Libra 类似的稳定数字货币发行,各国监管机构的态度极为慎重。
二、数字货币的未来发展主流将是央行数字货币数字货币,顾名思义,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实现货币的价格尺度、价值存储和支付交易等货币职能。
数字货币和电子货币的区别在于,一般而言,数字货币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类似于现金的货币,可以实现点对点的匿名交易。
而电子货币是建立在银行账户基础之上的,需要通过银行系统实现交割。
从发行主体来进行区分,当前数字货币可以分为CBDC(央行数字货币)及私人数字货币。
虽然近年来私人数字货币逐渐放弃锚定“算法”的发行方式,通过锚定主权货币为其价值背书,但其面临的发行主体可信度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纵观货币发展历程,货币要成为被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至少要包含三个要素。
第一,要有政府主权背书。
第二,币值大体上要维持稳定,除非发生严重危机。
第三,不能伪造或不容易伪造。
货币发展到数字货币阶段,也需要满足这三个要素,数字货币必须由国家发行,由国家信用进行担保。
任何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只能作为投资的证券,不能作为流通中使用的货币。
货币的价格必须保持稳定。
市场商品价格是通过货币来衡量的,而各类商品价格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源分配的指示器,因此清晰、稳定、可靠的货币是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石。
此外,货币是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货币主权方面都经历了血泪历史的洗礼,来之不易的货币主权不能轻易让渡。
以Libra 为例,其发行和流通的成功不可避免地会使其成为超主权货币。
而这种超主权货币一旦形成,不但会影响“铸币税”收入,阻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执行,诱发资产外流,甚至还会削弱货币本身的权威性,在一些弱势货币国家也可能出现对本币的替代。
失去了货币主导权,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掌控严重削弱,将沦落到任其他国家支配的地步。
因此从短期来看,私人部门发行的数字货币很难构成对现有货币体系的挑战。
未来各国央行将成为数字货币的主导者。
三、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五个“动因”自数字货币蓬勃发展以来,世界各国央行对CBDC 的态度逐渐从谨慎保守到积极探索,很多国家均已在央行数字货币方面展开广泛工作,中国、瑞典、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已进入测试、实验等阶段。
央行大力探索CBDC,主要有以下五个动因。
(一)替代纸币,进一步降低货币发行和流通成本虽然近年来,我国现金支付由于移动支付的发展而持续低迷。
但从规模上看,2019 年末我国M0 仍然有7.7 万亿元。
根据测算,7.7 万亿元的M0 大概对应纸币约 4 000 亿张。
而平均一张纸币的生产设计、防伪、存储、流通、销毁等成本约为 1.2 元。
假如央行数字货币全部替代纸币,纸币的全套流程变成了数字运算,整体的创造、流转、维护成本将大幅度降低,预计能够节省几千亿元。
另外,由于数字货币通过密码算法等多重机制实现防伪,央行数字货币的防伪成本也将大幅度降低。
(二)促进普惠金融,提升支付多样性、便利性账户是传统电子支付的核心,几乎所有的金融活动均与银行账7户有关。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仍然有约50% 的成年人没有正式银行账户。
而基于代币无账户的CBDC 设计,可以使更多人享受到支付的便利,从而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随着近年来全球互联网平台的高速发展,苹果、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旗下的支付机构在支付市场中的份额逐年提升,甚至开始取代传统商业银行成为支付市场的核心力量。
一方面,某种支付方式的垄断有可能带来系统性的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引入多种支付方式可以有效加强市场竞争,方便老百姓在消费结算过程中自主选择支付方式,促进支付方式不断创新。
尤其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不管是在境内贸易还是跨境支付场景中,小微企业多了一种收付款的方式,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结算成本,提高结算效率。
(三)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在CIPS 上线之前,人民币跨境清结算高度依赖美国的SWIFT 和CHIPS 系统。
但SWIFT 近年来逐渐沦为美国长臂管辖的金融工具,对我国的金融安全构成挑战。
CIPS 上线后,有利于支持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为境外银行和当地市场提供流动性。
但CIPS 是基于银行账户的。
为此,境外银行需要有人民币业务,境外企业和个人需要开设人民币存款账户。
而DC/EP 只需要拥有DC/EP 钱包,这个要求比开设人民币存款账户低得多。
DC/EP 可以借助CIPS 系统,在有效提升CIPS 功能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
尽管DC/EP 能够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但一国的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跨境支付的便利性仅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成为国际货币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货币可自由兑换、币值稳定、深广的跨境贸易场景、境内金融市场成熟且开放程度高、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等。
这已经超过了DC/EP 的设计能力。
因此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不在于央行数字货币走向国际化,而在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资本项下自由兑换逐步展开、法制不断完善,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时候,人民币的数字货币才能够成为国际货币。
(四)应对私人数字货币的挑战自加密货币推出以来,加密货币的匿名性、跨境支付的便利性以及潜在的财富保值就吸引了大量的人。
虽然加密货币由于种种内在缺陷而无法成为主流货币,但其潜在的优异特性已引起了各方的重视。
2019 年6 月,脸书宣布推出数字货币Libra。
Libra 完善了比特币作为支付工具存在的“通缩”“波动大”“交易费用高”等内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