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苏教法[2014]9号
【发布部门】江苏省教育厅
【发布日期】2014.10.21
【实施日期】2014.10.2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苏教法〔2014〕9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2013年,我省启动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并确定首批22个教育现代化建设示范区。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8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3〕85号)要求,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不断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建成教育改革创新先导区、促进教育公平示范区、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区、教育开放合作引领区,走在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前列,为全省乃至全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二)基本原则
--先行先试,创新发展。

围绕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探索,深化改革,力争在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提升质量,内涵发展。

借鉴先进经验,加强系统设计,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强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示范引领,率先发展。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率先、超前达到省定教育现代化建设进度要求。

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示范借鉴意义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模式与经验。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全局与重点、公平与效率、规模与质量、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等关系,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切实增强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创造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主要目标
对照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位于苏南、苏中、苏北的示范区分别于2016年、2017年、2018年前综合得分达90分以上,单项指标实现程度达80%,提前达到省定指标体系
要求,实现更高标准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建成更加先进的教育设施,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实施富有成效的社会服务,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到2020年,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教育治理能力有效增强,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着力打造教育改革创新先导区
(四)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围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和管办评分离,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方新型关系,促进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减少各类工程项目的申报评审和创建达标检查评比表彰活动。

健全教育分级管理体制,完善县级统筹、县与乡镇(街道)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注重发挥有条件的乡镇参与建设义务教育学校的作用;建立完善市县统筹规划建设、学校自主发展的高中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市县为主、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强化教育督导,建立相对独立的各级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完善督学责任区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形成良性的教育管理自我监控和完善机制。

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依法行政,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全面落实《江苏省教育系统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试行)》。

(五)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推进公办学校多形式办学,通过建立校区、分校、教育共同体、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等方式扶持薄弱学校,充分发挥优质公办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推动公办职业院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或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支持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完善促进民办
教育发展的金融、产权、社保等政策,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基金奖励等制度,推动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

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执行不同的收费政策,实行差异化的财政扶持和税费优惠制度,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遵循教育规律,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制度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德育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