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造 何姝 摘要:由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现状引发的思考,研究对于公 共空间活力的营造的需求,了解营造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各 个要素,深入理解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内涵的表达及人性化设 计原则的重要性。呼吁人们重视对公共空间的营造,以丰富 整个城市的内涵。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文化人性化广场街道尺度 设施 

藏族老人手摇经桶;孩子们嬉戏水边;老人们街边闲 聊 ・・ 一个供人与人交流的地方 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与被看的地方 一个让人找到归属感的地方 活力,看着这些未加雕琢的公共空间,心里似乎感受到了 这两个字的魅力。这里,没有设计师的设计,有的只是很普通 的空间,却是人们最好的选择。被吸引的同时,作为建筑的学 习者,有着一种职业的敏感,这种美好的空间正是我们迫切所 需的,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密度不断加大,到处 高楼林立,它们正在不经意中走向消亡。 处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追本溯源,首先,从最基本的概 念出发,了解公共空间。如果把城市看成一个生命体的话,公 共空间便是它的血脉,整个城市的节奏与活力体现于它的脉 动和流淌间。 最初公共空间的体现就是人们在庙宇周围进行宗教活动 的场地,建筑不规则的布置,自由围合成活动所需的广场,慢 慢地发展演变,公共空间便是人们生活的大舞台,直到现在它 成了人们生活形式的基础之一。公共空间为社会生活提供场 所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活动起到促进或限制的作用。公共即共 享的意思,吸引人们去身临其境、去亲自体验、去展现自己,讲 述自己的故事。不同的空间形式吸引着不同的人群,有着不 同的活动,同时行为和活动也对环境产生能动的作用,这样一 种互动的关系便是空间“活”起来的表现。通过社会生活人 们在公共空间中相互交往从而释放出一种活力,这种活力的 流动与渗透将提升整个城市的价值。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建设》一书中指出城市公共空间 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 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为大多数人服 务:同时,它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 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被称为城市的“起居 室”和“橱窗”。 现代,公共空间这种“起居室”与“橱窗”作用越来越薄 弱,很多情况下它仅仅成为了一种环境景观,一种没有生命力 的摆设。在用地如此紧张的当今社会,导致了某种情况下的 资源闲置与浪费。记得做过一个荣湾镇广场的改造设计,它 是一个三角形形状城市中心绿化广场,位于通称商业广场对 面,湘江大桥西头,交通要道旁边,绿草茵茵,中间一别致的 雕塑,三面围合,周围是多层及高层建筑,形成一处令人关注 的景观。它是周围建筑唯一的公共绿化地区,景观得以改善。 但经实地调查发现:广场上少有人至,尤其是白天,看不到人 们的活动,它被周围的机动车道环绕成一“孤岛”,造成一种 无法踏足的感觉。没有多少遮阳与娱乐设施,成为了一个巨 大的观赏品。只有勃勃生长的植物,缺少了城市广场的空间 魅力。是一个典型“死广场”。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由 于房屋大量建设而形成的这种畸形空间,随便利用形成死角 的情况到处都是。这种情况的造成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宏 观上是城市规划用地不整体,缺少了一种城市的远见,像巴黎 那样进行整体的公共空间规划的毕竟很少;其次,微观上讲是 公共空间塑造不成功,对于公共空间的本质没有理解透彻。 

首先,营造公共空间的活力当然是硬件设施方面。充足、 多样的附属设施和多层次的空间形成多样化的功能环境,从 而吸引多数人群,打下活力的基础。健全的公共设施是营建 良好的公共空间的基本条件。常见的公共设施包括座椅、垃 圾箱、卫生间、电话亭、公交站等。多层次空间的形成则处决 于周边道路及建筑的关系,草地、花坛、喷泉、雕塑、艺术铺地 等的布置多方面因素。公共空间的边界处理,也就是它与其 他空间的过渡与渗透,关系人们是否能方便19由的出入其中, 是公共空间活力形成的前提,四周由机动车道围绕,缺少便利 的步行通道,就会形成如上所说的景观化广场,或者只是一个 交通枢纽标志,也就发挥不了公共空间真正的作用。公共空 间是由建筑围合而成的,两者是一整体,如亚南泽塔广场,周 围建筑围合关系恰到好处,亲切的尺度,出入口便捷而不影响 空间的围合。绿地被形容成城市的肺。绿化点、线、面的不同 布置方式,给人不同的休憩活动空间,林荫、阳光给予人不同 的享受;种类的不同,不但可以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空间 视觉享受的源泉。雕塑的布置往往充满艺术的眼光,决定着 空间视线的延续,空间文化的蕴藏。欧洲中世纪广场上雕塑 与喷泉往往置于一角,拥有完整的背景,避开交通要道,给予 其艺术表现的最佳场所。 其次,公共空间是与当地文化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作 为其基础,它便缺少了意义。这也是街道家具成为热名词的 主要原因,它能很好地体现城市特色与文化内涵。荣湾镇广 场就是没有任何当地特色,满足不了周围居民的需求,它就像 

一块随处可放的大地毯,失去了价值。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 的文化,其文化的体现就是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有当地特 色的公共空间才能给人么真正的亲切感,即场所归属感的形 成。当然传统文化本身是流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不同的 方式存在。在现代文化的大背景中,我们应有适应当代的价 值观和审美观,结合社会经济以及技术等条件不断创新文化, 

28— 真正生命的存在只有物质基础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精神需求 的满足。同样的道理,公共空间的活力形成必须要以人性化 为原则满足人们生活精神需求。总的来说,城市公共空间是 民众精神文化的载体和空间的表现。 

《一种好的城市形态概论》中凯文・林奇提出,从社会文 化结构、人的活动和城市空间的形体环境结合角度来看,城市 空间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的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 织;人不仅是单纯的观察者,其本身又是外部空间的一部分。 空间和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使得社会生活成为外部 空间设计的决定性因素。 回忆起欧洲的公共空间,悠然喝着咖啡的人们、成群的鸽 子、遛狗的老人、长凳上热恋中的情侣、广场上画画的青年、甚 至在水池边卧睡的小伙子这些都是随处可见的景象,在中国 或者东方的城市却很少见。诚然,传统上以街道和院落为主 要空间特征的东方城市有着它深厚文化底蕴及独特的魅力。 但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楼林立,人们各种需求增加,呼唤更 适合现代生活的多样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 如果对人的行为,活动未加充分考虑,即缺少所谓的人性化设 计,则会产生种种缺陷甚至成为败笔。 而尺度的把握又是满足人性化空间设计的重要点。尺度 是空间设计的手段,也是空间设计的原则。“人体尺度”是人 类在长期生活中积累形成的一种适度的标准和视觉印象。尺 度存在于城市空间设计的每个环节,街道家具的布置,空间的 形式大小,景观的设计等等。公共空间既然是活动的载体,人 性化尺度是必备因素。日本学者芦原义信曾提出以20—25m 作为模数来设计外部空间,而对人的生理、心理反映的研究 也表明:如果两个人处于I一2m的距离,可以产生亲切的感 觉:12m能看清对方的面部表情;25m能认清对方是谁…-・ 这种尺度的把握就可以从心理上把握人们对于环境的需求, 从而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吸引力。 城市公共空间形式多种,街道和广场是公共空间的重要 元素。一个广场或者街道,即是一个由建筑物所构成的场所, 也是一个设计用来展示建筑物的极好的有利条件。伟大的广 场街道作品,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锡耶那广场、波波罗 广场等代中世纪广场、巴黎的林荫大道等。 中世纪广场是建筑文化遗产的精华,它们都极富生活气 息。正如《交往与空间》中杨.盖尔指出:“中世纪城市由于 发展缓慢,可以不断调节并使物质环境适应于城市的功能….. 这些城市空间具有后来的城市中非常罕见的内在质量……不 仅街道在广场的布局考虑了生活的人流和户外活动,而且城 市的建设者似乎具有非凡的洞察力,有意识地为这种布置创 造了条件”。在城市远见——巴黎改造中奥斯曼计划中林荫 大道是个人性化空间,富有特色的街道家具,既舒适又代表当 地特色,一种文化的延续。时代的发展,汽车时代的到来,人 们的经营方式越来越多,林荫大道没有了以往的空间效果,拥 挤的车辆和各处的摊贩占据了人们的步行空间。巴黎政府能 有独到的眼光,严格控制街头摊贩,开辟地下停车空间,街道 家具与现代接轨,满足越来越多的需求,将街道空间还给人 们,重现其活力。巴黎地下空间的开辟,产生复合空间,解决 了城市发展与空间活力的双重矛盾。 这些精品空间、周围建筑及天穹之间的关系都是独一无 二的,要求一种情感和理智的回应,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活力便得到了永存。现代城市中,周围建筑未被利用,空空荡 荡的地方随处可见,同样,繁忙的交通岛,无名的停车场加之 关系不大却仍然存在的建筑物也是城市景观的病症。对于公 共空间的活力塑造,维特鲁威在写到古罗马城镇的广场设计 时,说它“应该与居民数量成比例,以便它不会空间太小而无 法使用,也不要像一个没有人烟的荒芜之地。”也就是满足 活动所需要求。 总的来说,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交往和联系的场所,是 人们活动的载体,适合的外部空间环境也促使人们在此更好 地活动,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中吸引人的多是 社会生活等各种生活形式的体现,而并不是整体形态多么独 特,城市公共空间给人的感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 心理上等多方面的,这些感知则是一个无形的架构,各种社会 生活活动扮演着填充的角色。 一句话来说,不同的社会活动、不同的生命体验和不同的 价值体系、人文观念的交流与沟通以及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交 融和互相补充乃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它也是创造健康而有 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结构体系的根本。 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人性化的尺度和空间,有方便 的设备设施,人们自然会愿意在其中举行各种活动,活力空间 自然形成。 面对现代社会公共空间本质的缺失,那些美好而本真的 画面将随着所谓的现代化建设而逐步走向消亡,这样一种局 面的产生,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2014.1) 参考资料: 卡米诺・西特.齐康校.城市建设艺术.东南大学出版 社.1990 芦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85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凯文・林奇一种好的城市形态概论. 王鹏著.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 克利夫・芒福汀著.街道与广场.中国建工出版社,2004 尼古拉・加莫里、雷切尔・坦南特编著.城市开放空间 设计.中国建筑_T-,_lk出版社 城市的远见——巴黎改造片 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 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