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历史学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
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初中历
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
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
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了解学
生的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受
到学生的欢迎?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
智慧。”挖掘教师的潜力,打开知识的宝库,让历史知识在眼前飞扬。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一个知识体系,确定教学中心是收获教学效果
的前提。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关键地方点拨学生,指引方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
候,纠正和指出错误的地方,带领学生自主地从联系和互动中去构建
知识。
一、历史课堂教学教法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
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历史教学
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
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
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
组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此介绍几种重要的历史教学教法。
1.讲述法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
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
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
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
力,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戊戌变法》这节课时,着力
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
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
爱国主义感情。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
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2.讲解法
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
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
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
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
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
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法只能作
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5.讨论法
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
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6.各种历史教学方法的选用
俗话说,教无定法。能够把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
言呈现出来,这类教师用讲述法教学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喜欢研
究分析历史问题、不擅长表达的老师,可多设计一些历史问题指导学
生自主探索。
7.教授新知识时的注意事项
①课前准备——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何把课堂教学任
务通过轻松、愉快、和谐的授课方式交给同学们,这是老师所追求的,
也是培养学生对这门课兴趣的基础。
②前导——包括上课前检查学生出勤状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
导入新课。
③传授新知识——这是课堂的中心内容和核心环节。
④总结教学内容和巩固历史知识。对提高历史课题教学质量、取
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是一节课里画龙点睛之处。
⑤布置课后作业——复习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记忆应知应会内
容;运用已学过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生们学会运用已学知识点分
析历史事件。
二、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
下方式:
①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②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
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③知识竞赛。例如可以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
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纪念中国共产党诞
生知识竞赛……
④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
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⑤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
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小结
初中生历史教育不容忽视,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巧,在今
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们都需要不断的通过试验和实践来充实总结,以
求教会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尽管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的。历史
教师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会化解成认知,
进而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稚嫩的,他们对教
学中心的理解也许与我们预设的那个教学中心不完全一致,这很好,
说明学生“加工”了老师的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对此,我们应该
小心呵护,静心倾听,并给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