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你对监察制度的认识

谈谈你对监察制度的认识

监察制度古代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

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1、历史演变(1)秦朝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2)汉朝·内容(西汉、东汉刺史制度的变化特点)汉武帝时,在各州均设置刺史,“位卑权重”,“以小驭大”。

(即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其巡察时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权力很大。

);无固定的治所。

东汉初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刺史变为州一级的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后来逐步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

·认识: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不断膨胀,就失去了监察官的作用。

(封建监察制度本身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不可能超然于官僚主义的恶习。

)(3)宋朝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4)明朝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思考:从监察制度对秦汉宋和明朝社会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谈谈你的认识。

在秦汉宋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监察制度发挥了应有的功能,主要起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明朝,特务统治表明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上述史实说明封建制度的灭亡是不可逆转的。

练习下列对两汉监察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以“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非法活动b.封建监察机构不可能超然于官僚主义的恶习c.汉武帝“以小驭大”,在全国十三州设立刺史d.东汉末年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篇二:监察与监察作业1、政治监督(监察与监督)答:政治监督本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其目的在于抵御权力的腐蚀性,避免普遍利益受到特殊利益的干扰,以保证政治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政治管理过程中。

2、政治权力答: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是权力在政治领域中的特殊表现,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

3、行政监督答: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广义的行政监督泛指执政党、国家权利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4、审计监督答:审计监督就是由独立(不同情况下是相对的)的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接受第三方(不同情况下也是相对的)的委托,对审计指向的审计对象(被审计单位)的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查证、鉴证、评价等一系列行为。

5、公民监督答: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1.如何对权力进行监督与监察?答:对于权力与监督应该有如下认识;1)权力的绝对专制,绝对地会导致腐败;2)对任何掌权者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监督; 3)利用权力给自己规定特权,是掌权者的一个通病 4)权力运行的公开和透明,是监督的必要条件5)同等权力的相互制约才能起到监督的效果; 6)仅有权力系统内部监督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外部监督7)小政府与大社会的模式,是限制权力的一种思考 8)监督要落到实处。

2.简述关于腐败产生原因的说法。

答:腐败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剥削阶级思想产生腐败 2)社会转型期导致腐败的产生;3)理性经济人的理论4)寻租理论5)权力异化说6)文化根源说7)体制腐败说8)意识形态腐败说1. 西方发达国家的分权制衡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有哪些?答:西方发达国家的权力制衡对我国而言有以下的借鉴意义:1)权力制衡有利于有效地和理公共事务、防止滥用权力; 2)权力制衡有利于社会民主和政治稳定;3)权力制衡有利于遏制和最大限度在消除腐败行为;4)权力制衡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

2.现代监督与监察机关的特点及模式有哪些?答:现代监督与监察机关的特点:1、它是由国家依法建立的、常设的、专职的、综合性的监察机关;2、它的机构编制与工作程序都有法律保障和法律依据;3、它主要是针对行政机关进行监察的;4、它在监督与监察系统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5、它的机构设置与监察工作有一定的独立性6、它有一定的准司法化倾向;7、它的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8、它能接受新的理论或理念;9、它能够适应国际联合的新趋势。

现代监督与监察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1、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2、香港特区与新加坡的监察机关;3、日本的行政监察机关;4、德国的宪法法院;5、法国的行政法院;6、美国的监察长制度;7、原苏联的社会主义监督与监察体系(在原先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有较大影响); 8、审计监督机关。

3. 我国现行监督监察体制存在哪些缺陷和问题?应从哪些方面改进与完善?答:我们监督监察体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1、监督体制实行的是双轨制,监督主体缺乏必要的独立性的应有的权威性;2、重复监督现象比较严重;3、监督内容过于单一;4、监督法规不完备,监督弹性很大;我国现行监督监察体制的完善:1、提高全民的监督意识,完善人民监督机制;2、提高全党对建立监督监察机制的认识;3、实行监督监察系统的垂直领导体制;4、加强人大监督;5、加强专门监督机关之间的协调6、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7、发展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职能。

案例一新中国反腐败第一案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解放,建立了人民共和国。

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

决定指出:“自从我们占领城市两年至三年以来,严重的贪污案件不断发生,证明一九四九年春季党的二中全会严重地指出资产阶级对党的侵蚀的必然性和为防止及克服此种巨大危险的必要性,是完全正确的。

现在是全党动员切实执行这项决议的紧要时机了。

再不切实执行这项决议,我们就会犯大错误。

现在必须向全党提出警告:一切从事国家工作、党务工作和人民团体工作的党员,利用职权实行贪污和实行浪费,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

??一切贪污行为必须揭发,按其情节轻重,给以程度不等的处理,从警告、调职、撤职、开除党籍、判处各种徒刑、直至枪决。

典型的贪污犯,必须动员群众进行公审,依法治罪”。

在决定作出后,一场规模浩大的“三反”运动就此展开。

“三反”运动期间,中央陆续收到各地报来的情况。

1951年11月29日,华北关于天津地委严重贪污浪费情况的报告送到了毛泽东的办公桌。

报告列举了前地委书记刘青山,副书记、专员张子善贪污腐化的事实。

刘青山、张子善参加革命均已二十多年,他们在国民党血腥的白色恐怖下,在艰难的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中,都曾奋不顾身地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过英勇的斗争。

但是,刚一解放,他们就违反法纪,背叛了共产党人的信仰。

与此同时,各地的情况也陆续上报到中央。

在北京市属各机关和企业部门工作人员中,已发现贪污分子650人,贪污额15亿元。

天津市12个公安分局中,仅一个公安分局就因受贿而将674个反革命分子释放或者取消管制,此分局的干部、警士收受过3514户商家的贿赂。

西北局检察院、法院、纪检三单位已查出和受理的贪污案件共损失国家财产80余亿元。

西南区从1950年1月到1951年7月,据不完全统计,贪污渎职案1400件,案犯3317名,共计盗窃国家财产110亿元以上,粮740余万斤,总款200亿元以上。

1952年12月,刘青山、张子善在河北保定被执行枪决。

毛泽东曾指出,正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

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犯有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案例思考:权力腐败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依靠严刑峻法能否有效解决腐败问题?答:腐败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剥削阶级思想产生腐败2)社会转型期导致腐败的产生;3)理性经济人的理论 4)寻租理论5)权力异化说 6)文化根源说7)体制腐败说 8)意识形态腐败说由于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各项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市场规则不完善,权力制衡机制不健全,社会监督的不力及权力主体的素质问题,容易诱发政府官员的权力腐败行为。

现阶段我国的权力腐败表现形式、特点具有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性。

权力腐败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其产生根源复杂,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多方面原因,权力腐败的社会危害性大。

依靠严刑峻法不能有效解决腐败问题。

案例二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在180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联邦党候选人约翰·亚当斯(时任美国总统)落选,民主党候选人托马斯·杰弗逊当选。

新总统定于1801年3月4日正式就职。

为了日后联邦党人能长期控制司法机关,亚当斯在杰弗逊正式就职前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例如任命他的国务卿约翰·马歇尔为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成倍增加联邦法官人数、在哥伦比亚地区任命42名治安法官等。

以上新增法官人选全由亚当斯总统提名,也全都是联邦党人。

1801年3月3日,这些人选由参议院连夜批准,由亚当斯总统连夜颁发委任状。

但是,由于时间过于匆忙,有些委任状并未发出,而3月4日新总统就上任了。

新总统杰弗逊就职后,命令他的国务卿麦迪逊扣发了这些委任状,以减少联邦党人对司法的控制,马伯里就是被任命为治安法官而又未拿到委任状的人之一。

为此,马伯里与其他几个未拿到委任状的人一起,请求联邦最高法院向执行部门颁发执行命令,发给委任状。

因为,根据《司法条例》(美国国会1789年颁布)第13条的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对公职人员颁发执行命令。

最高法院根据马伯里的申请,命令国务卿麦迪逊说明不颁发委任状的原因,以考虑如何处理此案。

但杰弗逊和麦迪逊对联邦党人控制下的法院极为轻视,认为在理论上,民选的代表即使不具有绝对的最高性,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否认司法机关有权向执行机关发布司法命令。

此外,经过改选,国会已控制在民主党人手中,并且正在对上届国会通过的巡回法院法案展开激烈辩论。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判决马伯里一案,最高法院处于两难地位:如果驳回马伯里的请求,显然是向杰弗逊的民主党屈服;如果颁发令状,杰弗逊和麦迪逊显然不会执行,从而贻笑全国。

采用任何一种做法都会形成行政和立法两部门不受司法部门牵制的危险局面。

1803年,最高法院运用司法审查的手段摆脱了两难境地。

首席法官马歇尔在他起草并经最高法院全体法官同意的判决书中,先是承认马伯里被任命为法官是合法的,他有权得到委任状,而总统和国务卿不予颁发是没有理由的,马伯里的正当权利由此而遭到侵犯,有权得到补偿。

其后他却又说,最高法院不能颁发这样的执行命令,因为它超出了宪法第3条关于最高法院管辖权的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