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教学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音乐欣赏的课堂上真正实现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想象创造音乐的教学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三者结合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才能深入,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欣赏教学中。
关键词:音乐欣赏感情体验感受理解想象创造音乐欣赏作为一门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程,旨在以审美为主线,从大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
可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过:“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
每个人在欣赏音乐时,他的内心都会随着音乐的起伏或悲或喜,可以这么说,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的生命线在于情感体验。
很多人认为音乐的情感体验是一件感性认知非常直观的体验,作品往往在听觉上就能很直接的反映出作品的情感。
的确,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有些作品性格鲜明,情感直观,普通的欣赏者可以在直接的听觉上判断他的情感特征,我曾经作过这样的教学实验,在音乐欣赏教学的第一节课上,在没有做任何讲解的情况下,我放了一段《二泉映月》,当问到学生作品的情感时,同学们给出了多种答案:悲伤的,凄凉的,哀怨的,沉重的,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然而,在音乐欣赏课堂的初期,同学们往往停留在对作品的直接的感性认识这个层面,不能再深入理解作品,深入触及作曲者内心要表达的深刻的含义,也有欣赏者因为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时,就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也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
比如在有些交响乐及我国的古琴曲的欣赏教学中,同学们往往对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学生们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不能正确的获得直观的感情体验。
所以说,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
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
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要让学生具备“音乐的耳朵”,体会作品的内在情感,与作曲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音乐欣赏的课堂上真正实现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想象创造音乐的教学是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三者结合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才能深入,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欣赏教学中。
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使学生积累理解认识。
一、感受音乐元素,丰富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注重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中心,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
乐曲的情感有长有短、有明有暗,通常与节奏、节拍、力度、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配合运用,从而塑造出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
学生从听音乐中已经感受到作品的丰富多彩和音乐多样的表现手段,诸如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调、节奏、音色等等,正因为不同音乐元素的不同组合,乐曲所产生的效果、意境也就不同。
在欣赏作品中,大调给人以明朗,小调给人以暗淡,三拍子给人以荡漾,二拍子给人以单纯,管乐给人以力量,弦乐给人以悠扬,力度弱表现摇篮曲,力度强表现胜利、隆重、战斗;还有一些特殊的音乐元素,比如在中国西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中,有一些特殊的音乐元素,微降的“si”,微升的“fa”,也就是我们说的“苦音”的两个特征音,在很多含“苦音”腔的西北风格音乐作品当中,我们能体会到作品中独特的苦楚、凄凉、哀伤、抑郁、激愤、深情的情感色彩。
通过欣赏了解各种不同及一些特殊的音乐元素,能使学生较为准确地感受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内容、意境和思想感情。
不同的音乐元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可见只有了解各种不同的音乐元素,感受音乐丰富表现手法,反复聆听、多次体验,才能体验到音符串起的各种情感,才能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
二、了解相关文化知识背景,理解情感内涵。
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
如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例如肖邦那首伟大的《革命练习曲》,只有欣赏者了解了肖邦的祖国--波兰面临亡国的悲惨命运,波兰人一再起来反抗俄国,但一再被残酷镇压的历史背景时,才能体会到这部作品中激愤、悲痛之情,才能理解浪漫派大师舒曼所形容的:“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他用自己的音乐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也正是肖邦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的人生经历,他才会有这些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还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所以肖邦作品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
我们在欣赏德沃夏克的《第九(新世界)交响曲》,如果学生们通过理解认识的作用,了解到这部交响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在美国写的第一部作品的音乐背景,了解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现了他踏上新大陆土地时的各种感受,对美国黑人命运的关心和同情,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音乐素材来源于他的祖国波希米亚民歌,同时又吸取了美洲黑人和印地安人音乐的特点,如果欣赏者能够充分发挥理解认识时的作用,那么,这部交响曲中戏剧性的感情变化:忧郁、哭泣、热情、温柔明朗、凄恻动人、无限乡愁。
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必然会对这部作品戏剧性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而这是单凭感性体验所不可能做到的。
2.发展想象和创造思维,升华情感体验。
“音乐内涵的多义,情感的丰富,意象的漂浮不定,让人在多次重复的欣赏中引起不同的想象、联想,获得种种不同的感受。
”创造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升华情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到角色意境中,探索、发现、体验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通过即兴动作、即兴表演、情境想象等,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容,表现其感情;或通过对主题哼唱,发展旋律、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即兴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
比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那富有感情的配乐诗朗诵,哀怨的《黄河怨》,激昂的《黄河颂》,气势磅礴的《怒吼吧,黄河》,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情感,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当高昂起伏的《黄河大合唱》响起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赞美黄河而歌唱,更是赞美不屈不饶的黄河英雄儿女而歌唱而自豪。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的欣赏教学中,通过不同主题的欣赏,引导同学们采用“MTV”式的情景想象,导演出各种不同的背景画面:引子部分优美动人的长笛华彩,双簧管抒情的旋律,同学们导演出一副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画面;呈示部中小提琴仿古筝的轻快、活泼的主题,同学们导演出一副追逐嬉戏、娱乐与学习的画面;而展开部的后部,同样是小提琴,以快板和戏剧的手法,加上板鼓,英台哭坟、投坟,呼天嚎地,悲痛欲绝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欣赏者通过“MTV”式的情景想象,在自己创造的情景中亲身体验与感受作品的情感,在创造性思维中,更深刻的与作品的内在情感产生共鸣,最终让学生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想象的圣境.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存在于生活之中;而对于美的发现,则要靠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
”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实、情感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我认为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理解音乐和想象创造音乐,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
当然,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想象创造音乐,对感情体验的这些进一步的要求,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作到的。
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
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
象通常所说,欣赏者是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
而且,音乐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每个欣赏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因此,欣赏者音乐欣赏活动中主体意识中的乐曲,必然渗透着他自己的主观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样。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才能真正使音乐欣赏教学实现他的美育价值。
参考文献:[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实践论》四卷本,第263页。
[2] 《乐记》--《乐本篇》。
[3]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语[4]徐荣坤:《再谈苦音音阶和他的两个特征音“fa”和“si”》,《音乐研究》1995年3月,第一期60页[5]车尔尼雪夫斯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