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微电机生产厂家

国内微电机生产厂家

国内微电机生产厂家:西安微电机研究所•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山博电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金陵雷戈勃劳伊特电机有•贵州华烽电器有限公司•龍德科技有限公司•贵州航天林泉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嘉和微特电机股份有限公•天津市中环天虹微电机有限公•无锡黄氏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南通振康焊接机电有限公司•北京京仪敬业电工集团有限公•横店集团联宜电机有限公司•无锡德信微特电机有限公司•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天津安全电机有限公司•江西喜泰电机有限公司•大连大显精密轴有限公司•山东祥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本溪市微分电机有限责任公司•苏州电讯电机厂有限公司•成都精密电机厂•博山杰瑞微电机有限公司•桂林华晨特种电机发展公司•天津万特机械有限公司•北京和利时电机技术有限公司•宁波中大力德传动设备有限公•我国电动机出口分析及2011年预测•发布日期:2011-4-7 访问次数:191次电机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现代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和基础,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一环。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发展电机制造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电机制造行业中生产的旋转电机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消耗了我国近 70%的电能,是无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设备。

2009 年我国共计出口电动机 27 亿台,较上年同比减少 24.38%;出口金额为 41 亿美元,同比减少 21.19%;2010 年 1-8 月份出口恢复性增长,出口额和出口量分别比同期增长了 42.49%和 38.18 %,平均单价也增长了3.12%。

我国电动机出口基本情况1、我国电动机出口 90%市场依旧被亚洲、北美和欧洲包揽。

拉丁美洲、非洲市场的平均出口单价均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亚洲(特别是东盟市场)出口单价也有一定的增长,而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市场平均单价同比回落较大。

2、我国电动机主要的出口市场是中国香港、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德国和泰国,出口总额已达全球出口的 60%。

2010 年 1-8 月份,我国对伊朗、巴西、德国市场出口量增速较快,对德国市场出口量增长了 137%,而美国、意大利、德国市场出口价格下降幅度较大。

3、三资企业、民营和集体企业出口占比稳步增长,国有企业出口占比下滑明显。

目前,我国电动机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和中南地区,除三资企业外,多数为股份制企业,而且小型企业较多,大中型企业较少。

三资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是电机出口龙头,实现了主要指标的同步增长,合资企业出口增长也很快,但平均单价继续下滑,在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交流电动机出口占比不断下滑。

2010 年 1-8 月份我国电动机行业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在各类性质企业中,我们看到民营企业的增速已经跃居第一位,这也是一个可喜的转变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4、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平分秋色。

2010 年1-8 月份电机出口一般贸易出口额增长了 43.63%,加工贸易出口增长了 40.43%。

5、电机行业面临困境。

2010 年对于“中国制造”来说是最复杂的一年。

面临国内密集出台的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涨价,以及国外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重点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等一系列挑战,外部经济形势对出口的影响日益显现,上述政策因素均加剧了电机出口企业面临的困难。

另外,原材料成本的大幅波动也使得中国制造企业备受煎熬。

6、我国各省出口差距较大。

2010 年 1-8 月我国电动机出口主要省市统计情况详见表 6 。

我国电动机出口行业呈现的特点2010 年随着能效规定的实施,我国电动机出口呈现以下新特点:1、2010 年中小电机行业遭遇全新的挑战。

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涨。

今年我国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部分造成电机行业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涨。

2)物流成本上涨。

据电机主营企业反映,由于油价上涨、高速公路收费更加严格、人工成本增长等原因,今年我国内陆运费和海运费同比大幅增长。

3)由于一些国际认证机构自行更改收费标准,部分企业认证测试费用也有所上升。

4)工厂人工成本增长。

5)不少以出口为赢利的中小电机企业担心出口退税税率下降将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由于中小电机行业材料、劳动密集而利润微薄甚至无利,市场风险的承受力非常脆弱,上述问题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

2、微特电机的发展面临由“大”到“强”的产业转变。

我国已成为微特电机生产和出口大国,产品基本覆盖了所有零部件和主要材料;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民营微特电机生产公司规模普遍还不大,而海外著名微特电机公司都是上市公司。

现在已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要积极争取上市,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研发团队和营销能力,提高装备水平,实现自动化和半自动化规模大生产。

我们应当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我们的企业成为与国际接轨的有竞争力的大集团公司。

因而,我国微特电机行业应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由“大”到“强”的产业转变。

扩大2011年交流电动机出口从三个方面入手1、必须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的步伐。

国内企业生产一代交流电动机产品的生命周期过长,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因此必须尽快调整产品结构,迅速提高高效交流电动机的生产水平和产量。

欧盟将很快效法美国对进口交流电动机设置“高效”技术壁垒,其它一些国家也将纷纷跟进,以保护其国内的同类企业。

如不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适应这种变化,将有大批企业陷入被动。

2、要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变到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上来。

2011 年结合对电动机出口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查,维护守法经营企业的权益,引导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高效交流电动机上下功夫,使交流电动机的出口保持持续、健康和高速的发展。

3、2011 年继续加强电机出口协调委员会的作用。

组织电动机出口企业把技术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名牌品牌等技术方面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机电商会电工分会将竭力为会员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协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企业不但要会做国际贸易,更要善于做国际贸易,遵守国际贸易的基本游戏规则。

电机行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影响2008、2009 年国际金融风暴开始席卷全球,世界工业领域大幅减产,实体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世界电机行业也将随之衰退,2010 年属于出口恢复性增长。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国电机企业应如何应对?1、加强同各方合作。

各电机生产企业应通过加大和国际行业“老大”、国内大中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步伐,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实现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这种产品创新,提高技术技能的方法无疑是抗衡危机很重要的方法之一,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保持自身的实力,就是最好的应对策略。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

我国出口的电机产品中,有相当一批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竞争优势,特别是一些价廉物美的产品,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基本不生产。

我们应围绕节能环保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技术含量,降低能耗,规范企业管理,挖掘自身优势,在不断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巩固和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

3、积极开拓新的市场。

电机就像是工业的味精,对制造业是不可或缺的,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更大。

我们可以在电机原有的欧美市场基础上,大力开拓中南美、非洲、中东等多个新兴市场,有效地降低风险。

与此同时,我们的企业还可以将报价周期缩短,规避原材料上涨及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4、树立信心,蓄势待发。

电机产业应树立迎难而上、共渡难关的勇气和信心。

这个信心来自于产业的优势。

我们的电机产业,在质量、品牌、人才、规模和产品多样性、科技附加值、综合竞争力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的提升,这都为产业防抗各种风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心还源自电机产品“工业味精”的特性。

以普通汽车为例,一辆汽车中,就有雨刮电机、开窗电机、发电机、倒车镜电机、天窗电机等 20 多台电机,最高档的汽车更多达 180 余台电机。

作为工业基础原件的电机,注定了产品的广泛市场和前景。

我们应树立信心,积极应对危机,化危为机,赢得未来。

2011年我国电动机出口预计增长15%目前,电机制造业面临的困境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不得不承受的阵痛。

但我们更应看到,正是这一系列洗礼,使得低价竞争时代一去不复返,出口环境会越来越好,这也成为电机行业近年来仍保持较高出口增速的主要原因。

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个大方向不会轻易改变,特别是电机行业符合劳动密集型这一特征,因而不像服装行业及鞋业由于产业链过于简单,最早进入中国投资也最先开始被转移至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生产。

国际金融风暴下,国外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3)传动链误差:刀具与工件的正确运动关系,如车螺纹及滚齿、插齿时的运动,是由齿轮、丝杠螺母及蜗轮蜗杆等传动机构实现的。

传动机构的制造误差,装配间隙及磨损,将破坏正确的运动关系。

提高传动机构的精度,缩短传动链长度,减小装配间隙,可以减小因传动链而造成的加工误差。

(4)刀具的几何误差:任何刀具在切削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要受损,并由此引起工件尺寸和形状的改变。

正确选用刀具材料和选用新型耐磨的刀具材料,合理选用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正确采用冷却液等,均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刀具的尺寸磨损。

必要时还可采用补偿装置对刀具尺寸磨损进行自动补偿。

(5)定位误差:一是基准不符(在基准不重合情况下进行加工,不仅影响尺寸精度,也影响加工表面到设计基准的相对位置精度。

不能简单地将设计基准用作定位基准,而是要根据工艺要求,按基本原则选择各个工序的定位基准);二是定位副制造不准确(工件定位面与夹具定位元件共同构成定位副,夹具上的定位元件不可能按基本尺寸制造得绝对准确,它们的实际尺寸(或位置)都允许在分别规定的公差范围内变动)。

(6)工艺系统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a)工艺系统受力作用的变形误差:作用在工艺系统中的力有切削力、夹紧力、构件及工件的重力和运动部件产生的惯性力,要减少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就要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

减少受力变形误差的措施主要有:零件分粗、精阶段进行加工;减少刀具、工件的悬伸长度或进行有效的支承以提高其刚度,可减少变形及振动;减少产生变形的切削力;安排工序顺序时,尽可能不要加工断续表面,如先车平面,后钻孔;先精镗孔,后插槽;调整机床,提高刚度,如调整导轨塞铁减少间隙,锁紧不工作的导轨,减少或消除轴承间隙,修整部件间的连接面并旋紧联接螺钉等。

(b)工艺系统受热变形的误差:切削加工时,切削热及机床工作时发出的热量,使工艺系统产生不均匀的温升并产生复杂的变形,因而改变了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位置及已调整好的加工尺寸,产生加工误差。

减少受热变形误差的措施有:切削时采用压缩空气或大流量的切削液中淋工件及刀具,可减少其温升及热变形;预热机床在热平衡状态下进行加工;在恒温室中进行精密加工,减少环境温度的变化对工艺系统的影响;摸索温度变化与加工误差之间的规律,用预修正方法进行加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