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行音乐演唱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内容摘要: 从狭义上讲,流行音乐的演唱方法属于声乐艺术范畴,而从其演唱综合的广义上讲,它却更多地属于表演艺术。
因此,在熟练掌握技巧之后,成功地表现一首歌曲的情感,便成为演唱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流行音乐唱法发声特点情感体验
一、概述流行音乐唱法
流行歌曲是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流行歌曲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要,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类音乐○1。
我国现代流行音乐唱法是在继承民族唱法,吸取西洋唱法的基础上变化和发展起来的,在发声共鸣、呼吸用气、咬字吐字等技巧上与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有着内在的血肉联系,不可能断然割开。
当今许多艺术水准较高的流行音乐歌手,所应用的演唱技巧或多或少地带有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技巧成份。
二、流行音乐唱法的情感体验
通过对表现生命意义的特性进行观察和反应而获得的对生命意义的体验,被称作“情感体验”○2。
情感体验是人在参加音乐活动过程中,对音乐及相关事物有一定的反映:一些使人愉快,一些使人忧伤;一些使人赞叹,一些使人愤怒;一些使人兴奋,一些使人恐惧;这都是人对音乐的情感体验○3。
纵观世界华人歌坛,由个人独立作曲填词并演唱者有之,同他人合作完成并由自已诠释的也不在少数。
然而,造诣最深的往往是那些精熟演唱技艺及表现方法的歌手,因为这些人全身心的投入演唱艺术,使自己的表演从内心体验到形体表现,从声音造型到情感处理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一)情感体验与表现内容
音乐是人创造的,又通过听觉作用于人的心理的一门艺术。
音乐感是人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驾驭能力的客观、精练的感念表述,是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极其重要的先决条件之一。
歌曲创作属于一度创作,而歌手的创作则属于二度创作。
歌手接到一首新歌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与作家在对作品的情绪感受和意念上的沟通。
一部优秀的作品,
一定也必须是作者真情的流露。
然而由于作者与歌手在经历、经验以及对事物感受方面的差异,依然存在一种缝隙,歌手必须努力弥合这种缝隙,感作者之所感,念作者之所念。
一个歌手的真正成就,不仅在于对作家在作品中所揭示的思想情感有相当的感受,而且在于对作品内容的独特上。
歌曲,是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而现代流行歌曲的内容非常丰富,题材也很广阔。
因此,作为一名流行音乐歌手要努力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感应能力和理解水平。
那么,如何去感应一个自己所未曾体验过的情感世界呢?这就需要歌手根据自己的情绪记忆,去借鉴、去体会歌曲中所描绘的情绪和情感。
同一首歌曲,由不同的歌手演绎,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色彩和演唱效果。
歌手对情绪及情感的感受和体验,必须是真挚而诚恳的,任何虚假的情感都会被识破,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演唱时必须将情感投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其实,歌手体验过程中的情感和表现过程中的情感是有所不同的。
歌手表演过程中的情感,是一种假定的、虚拟的情感,它来源于真情但又不能失去理性,使歌手向听众和观众描述自己的感情,而不时陷入自己感情的一种境界。
(二)情感体验与表情
当你作为一名歌手,将自己歌声奉献给观众时,你的情感体验便赋予了新的内容。
五彩的聚光灯投在脸上,使你无法回避观众的视线,你必须使观众安静下来,对你的演唱发生兴趣,并接受你的感情。
在这一瞬间,歌手的面部和形体表情就显得非常重要。
其实,表演艺术是无法将声音表情、面部表情及动作表情截然分开的,只不过因为录音棚和舞台上、镜头前的环境不同,对象不同,手段不同而分别有所侧重罢了。
面部表情是人们内心世界通向外界最敞亮的一扇灵魂窗口,它永远是内心感情最直接、最鲜明、最形象的表现者。
人们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一切细腻的内心情绪,即使有意识地加以掩饰,也会在富于表情的面部和动作姿态中,透出或明或暗、或浓或淡的影子。
表情是感情的形象表露,艺术表情来源于生活表情,任何脱离生活的矫饰表情都不会被观众接受。
如何将自己所思、所想、所感的东西准确地传达给观众,是歌手走上舞台和进入荧屏的一个重要的技能。
(三)情感体验与内心视象
歌手的内心视象是歌手传达情感的手段。
所谓内心视象,就是歌手在演唱时,能够在自己的视觉和内心中,非常清楚,非常详尽,非常形象地看到自己所唱的一切。
更重要的是能使观众通过你的视觉看到你所唱的一切。
例如,张惠妹的歌曲《勇敢》,最难的就是通过对作品本身所体现的情绪和情景的
把握,达到对作品“情和意”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准确地表达出作品情感表现的内涵,增强情感的艺术表现力,用不同的声音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这虽是发生在张惠妹身上的真实故事,但作为歌手,必须在演唱的歌曲中为自己勾勒出一个真实的故事。
歌手内心视象中的一切,不仅在舞台上生动,形象地看到,而且更要生动、形象地感到,否则你看到的东西就会变得冰冷而毫无生气。
总之,流行音乐演唱的情感体验是流行歌曲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它的依据是曲谱上词曲作者赋予作品的形式和内涵(一度创作),它的实现一定要靠歌手对作品的正确理解,默契配合,并以带有自己特色的解释和处理(二度创作)使其音响化和形象化。
它的效果应使观众(听众)注意力集中,入境、感动、情绪上共鸣,达到使观众欣赏声乐艺术的同时,受到艺术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真正的声乐表演艺术,即使是同一个歌手在唱,每一次登台都是一次新鲜的情感体验和创造,都会有些不同。
观众只能从演出现场得到而不能从唱片和光碟中得到的,就是这种可贵的、真实的歌手现场的新鲜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注○1高天康《音乐知识词典》,2003年5月。
[2]注○2牛茹《音乐欣赏教学中实现情感体验的策略》,选自《教学与管理(理
论版)》 2008年第04期。
[3]注○3张凯《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4]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10月。
[5]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10月。
[6]石惟正《声乐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