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和思考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促
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对基础及其相对均衡化的认识及意义 (一)基础及其相
对均衡化的内涵 教育活动是以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确定
一定的教育结构,创造一定的教育环境为其前提的。基础就是投入到
基础教育活动的一切人力(师资、生源)、物力、财力,确定基础教
育的合理结构,创造基础教育的良好环境的总和,其中的财力是人力
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货币表现形式,而教育环境则是开展教育活动的物
质条件和良好氛围。所谓基础相对均衡化,主要是指在基础教育活动
中,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师资、生源、物力、财力、
教育结构、教育环境等)相对公平、相对合理的分配形式。它体现了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根据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有限的
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以有限的投入获取最好的教育质量与效率,
让我国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到平等的优质教育。
(二)呼和浩特市配置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基础教育通过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及实施“小
升初”电脑派位和中考“分招”等系列措施,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步在
缩小。xx-xx年,全市共新建校舍114万平方米,占全部学校建筑面
积的48.72%。尤其是近两年在全市实施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共涉及285所中小学,重建校舍面积达96万平方米,加固校舍面积
达96万平方米。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立和完善了教师逢进必考
和竞争激励机制,自xx年以来,全市共组织了7次大规模的教师招
录工作,已公开招录教师3600余人,极大优化了全市的师资队伍结
构,各校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全市的基础教育步入公平、均衡、
和谐的健康发展之路。
但是,回顾近30年来学校体制和机制的演变,不难看出,配置
“双轨制”与市场行为“多渠道”的介入,配置失衡的矛盾仍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一是择校问题仍然突出,虽然小学取消了毕业“小考”,
实行电脑排位划片就近入学,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小学毕业生参加了择
校“赶考”;高中学校挤破大门,但仍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就读普通高
中的需求。二是基础教育城乡差距仍然存在。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
学校校舍质量差,辅助教学设施不配套,计算机、实验仪器、图书、
音体美器材等拥有量不及市区同规模学校的50%,教育投入相对不足,
同时,大量优秀教师从农村流向城区,流向条件优越的一类二类学校,
使农村地区、三类学校师资状况更为恶化。三是重点学校与非重点之
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品学兼优的学生集中流向重点中学,使非重点中
学生源状况每况愈下;有限的教育投入大多注入到造血功能本已极强
的重点中小学,使其他学校难于改善办学条件;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
过于密集,而一些街道、社区的布局又过于分散,中小学生就近入学
出现困难,等等。基础教育中分配的失衡状况,势必导致基础教育尤
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均等与公平原则的丧失,在教育领域
也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国家多次提出的“提高全
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战略目标,不利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也有悖于社会主义教育的
性质与宗旨。
(三)基础相对均衡化的意义
当前,在基础教育领域,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失衡的
状况。所谓失衡状况,主要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政府未能有效地对进
行公平、合理的分配与调节,而是出现种种偏差与失误,导致不同地
区、不同类型的基础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反差过大,适龄儿童不能
都享受到平等的优质教育。在当前形势下,努力实现基础相对均衡化,
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中小学在相对优越的条件下,贯彻落实
__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二是有利于中小学在相对优越的条件下,实现 __“科
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国民 __发展提供重要的智
力支撑作用。三是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遏制社会两极分化的趋
势,改善弱势群体子女生存发展的条件,通过使其享受优质的教育,
改变他们的命运。四是有利于教育领域合理调整结构,优化,全面提
升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二、合理配置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农村基础教育人事改革力度
对待农村基础教育要充分考虑现实条件,通过加大投入、政策
引导、合理流动等措施建立农村特色教育体系。其中一条就是加快推
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同城市相比,
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更多的困难和不利因素。我区又属
于典型的农村、牧区和城市相并存的省区。所以解决好农村牧区的基
础教育是解决我区基础教育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要尽快建立
健全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能进能出、富有活力的农村教
师管理制度。要充分考虑农村、牧区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
点多等特点,注意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保证这些地区教学编制的
基本需求,防止“一刀切”。二是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
才到农村牧区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
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
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三是要完善教师交流制度,促进教师合理流
动。我区应根据各盟市的具体情况促进和引导教师交流,一方面,可
以通过教师津贴、补贴政策等办法鼓励教师去农牧区任教;另一方面,
可以把去农村牧区任教作为中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职务的一些优先
考虑条件。
(二)调整对基础教育的投向结构
加大财政拨款力度,重点向基础教育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倾斜。
从xx年开始,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发生了两个重大的转变:一
是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二是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
县为主。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除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外,中西部一些地
区的县级财政仍然主要农民上缴的各种税费,如果县级财政状况没有
好转,仍然要靠乡镇上缴税费的话,义务教育的负担最终仍会农民头
上。所以,解决义务教育经费难题的办法,首先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
转移支付、财政性拨款力度;其次,在教育经费投入上,突出向中西
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第三,加大省级财政的投入
力度。在资金投入上更应体现“公平”原则,加大对普通中学的投入
力度,减少对重点中学的投入,即表现为要减少锦上添花教育工程,
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教育工程。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