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财政经济学院XXXX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2年)二〇一三年十二月目录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2(一)目标与定位2(二)本科专业设置与规模3(三)本科生源质量3二、师资与教学条件3(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3(二)主讲教师4(三)教学经费6(四)教学设施与应用6三、教学建设与改革9(一)专业建设9(二)课程建设10(三)教材建设11(四)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12(五)教学改革14四、质量监控与保障15(一)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健全,制度完善15(二) 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措施得力,执行到位17 五、学生学习效果19(一)学生创新创业蔚然成风19(二)学科竞赛成效显著20(三)等级考试成绩优良20六、教学特色发展21(一)依托学科优势,彰显财经特色21(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性人才23七、教学工作问题分析26(一)需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26(二)需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26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地处湖南省长沙市,位于风景秀丽的湘江之滨、岳麓山下。
学院前身是1933年创办的“厚生会计讲习所”,历经合并、调整、更名,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
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办学特色鲜明,教育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省属财经本科院校。
学院现有教职工623人,专任教师431人,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15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1人。
专任教师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人、湖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省十大社科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5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能手5人。
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日趋合理、素质日益提高的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
学院一贯重视教学质量,通过一手抓教学基本建设,一手抓教学改革,不断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落实。
学院目前在校学生1.04万余人,占地面积760多亩,设有10个教学系部,19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
现有会计学、财政学、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会计、财务管理2个专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一五”重点专业;金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个专业为“十二五”省级资助建设专业;会计学专业入围“十二五”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会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金融管理与实务);5门省级精品课程(财政学、税法学、审计学、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外贸英语函电);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经济应用数学课程、财政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3个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会计实验中心、开福区财政局基地、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基地),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实验中心为“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两个省级优秀教研室(财政学、大学英语教研室)。
截止到2012年底,共有28个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型实验项目。
2012年,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和《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奋斗目标,着力加强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着力加强学科建设,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加强内部管理,着力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年”活动,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加快推进合格本科院校建设的步伐,促进学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目标与定位发展总体目标:学院“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努力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努力优化结构办出财经特色,将学院建设成为财经特色鲜明、办学优势明显的合格本科院校。
发展定位:(1)类型定位:财经类教学型大学。
(2)学科专业定位: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点,其他学科协调发展。
(3)办学层次定位:以普通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为主,适度举办专科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财经管理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立足湖南,面向全国。
(二)本科专业设置与规模截止2012年12月,我院本科专业总数19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门类,新增税收学、电子商务、翻译、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行政管理5个专业,本科招生专业14个。
2012年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0416人,其中,本科生6034人。
(三)本科生源质量学院本科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2012年本科招生2754人,其中省内2147人,省外607人;文科1262人,理科1447人,职高对口45人。
投档分数线为文科558分,理科497分,职高对口(会计类)626分,分别高出全省本科二批录取控制线35分和46分,在省内本科二批院校中,文史类分数线排名第二,理工类排名第三,其中,省内新生中,文科959人,最高分577分;理科1143人,最高分541分;职高对口(会计类)45人,最高分699分,生源质量得到充分保证。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1.师资数量与结构2012年学院师资队伍总数491人(含外聘教师60人),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155人,讲师208人,助教63人;拥有博士学位的师资有41人,拥有硕士学位的师资有356人。
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师资队伍学位结构2.专任教师数量与结构2012年学院专任教师共有431人,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155人,讲师182人,助教29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41人,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有306人。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专任教师学位结构10416(二)主讲教师学院对本科主讲教师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或已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书者。
第二,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学位并从事教学工作一年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
第三,属于所任课程的学科专业毕业,或相近学科专业毕业。
学院严格实行了主讲教师资格制度,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为100%。
学院制定了《关于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暂行办法》。
该办法规定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授课作为学院的一项基本制度,必须长期坚持;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必须面向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不包括专题讲座、毕业指导论文和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各教学单位(系、部、中心等)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应首先安排教授、副教授的本科教学任务;鼓励专业课教授、副教授承担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特别提倡教授多给新生或低年级本科学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确有特殊原因(如进修、出国、健康或其他原因等)无法为本科生上课的,须事先向课程归属的教学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教学单位签署意见后,报教务处、人事处审核,分管教学、人事院领导审批。
主讲本专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93.85%,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74.54%,教授所讲授的本科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19.09%,各系部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授课情况见下表。
各系部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授课情况注:信息管理系从2011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从2013年开始安排教授讲授本科专业课程;工程管理系从2012年9月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本科专业课程尚未开设。
(三)教学经费学院坚持经费优先用于保障教学,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确保本科生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等四项教学经费足额投入,并逐年增加,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根据统计测算,2012年度我院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1271.42元,生均本科专项教学经费520.22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352.29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不含毕业实习)101.78元。
(四)教学设施与应用1.教学用房学院占地面积506904.65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48.67平方米。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3804.19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房123427.2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30376.99平方米),生均14.77平方米。
实验室总面积为23478.14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2.25平方米。
体育运动场地面积76190.74平方米,其中体育馆23973.54平方米、体育器械房1124.00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51093.20平方米。
2.实验设备到2012年底,学院共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资金2700万元,先后完成了外国语言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工程经济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基地、校园网络基础完善项目、数据中心及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系统、经济法务管理实践教学基地、高性能网络计算、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等项目的建设。
这样,学院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有了较大改善,100间多媒体教室完成了更新改造,现有机房12间,语音室9个,学生自主学习室3个,各类专业实验室29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61个。
截止2012年12月31日,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4404.45万元,本年度新增仪器设备总值664.61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228.54元。
3.实习基地学院非常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先后与长沙市开福区财政局、长沙通程商业控股有限公司、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建工集团、湖南军芃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国际商会湖南商会等单位建立了61个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其中,学院会计实验中心校内实习基地、长沙市开福区财政局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校外实习基地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实验中心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4.图书资料截止2012年底,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0万册,生均100册;电子图书20余万册,电子期刊3500余种,纸质期刊1150种。
电子资源有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超星、万方、EPS等中外文全文和文摘数据库13个。
学院馆藏资源建设具有鲜明特色,馆藏文献图书重点以经济、管理系列为主,其它学科专业(含法律、外语、计算机、工程系列等)的图书资料也逐步丰富和完善,为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全面的文献信息支持。
2012年,图书购置经费200万元,新增图书6万册。
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50余万人次,年均借阅书刊15万册次。
通过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全面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和开架借阅。
5.校园网建设学院校园网拥有校园骨干网网络、校园中心机房、服务器系统、存储等硬件设备,校园内的网络(有线网与无线网)全覆盖,校园网络主干千兆光纤,100M到桌面,信息点部署达到7960个,分成两大汇聚区域:公共教工区域、学生宿舍区域。
学院已建设完成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42个业务应用系统,基本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网络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