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针对通识选修课的课程定位,结合高校中通识选修课的开设现状及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例,通过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模式、课程载体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设计和改革,将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各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主体主动自觉的学习意识,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期探讨一种适合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并且能够由点及面,辐射整个通识选修课教学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一、引言 通识选修课是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目标而设置的课程,目前已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选修课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辨别力,增加社会适应能力,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为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国内各高校自主开设了涵盖文理综合等各个领域的通识选修课,使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与知识。但目前通识选修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承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任务。 齐鲁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将教学环节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集中实践、讲座和个性培养五个环节,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经济管理,艺术体育和外语五大类。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大学修读年限内通识选修课至少完成10学分,且每一大类至少修1学分。目前,齐鲁工业大学共设通识选修课285门,开设类别与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识选修课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通识选修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通识选修课的重视不够,课程设置杂乱,开设课程缺少必要的规划论证 相对于通识必修课和专业课,通识选修课不受重视,处于边缘化地位。通识选修课内容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多学科领域,课程设计不仅要体现通识教育理念,还要遵循综合性、基础性和多样化等原则,因此必须依靠各个学科的专家才能完成。但除少数大学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建立了“通识课程委员会”进行规划设计外,大多数学校在设计通识选修课体系时,缺乏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类别划分,至于每个类别中开什么课,开多少门,则鲜有具体规定。通识选修课开课一般采取教师自愿申报、教务处审批的方式,在审批环节要求相对较为宽松,导致课程质量参差不齐。这种做法带来的直接结果是:通识选修课的开设不是“学生缺什么开什么课”,而是“老师开什么课学生便选什么课”,难以有效地补充学生的知识短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如齐鲁工业大学285门通识选修课中,自然科学类通识选修课占的比例较高,约占43%左右,而理工科学生应该补充的艺术体育,外语类通识选修课则相对较少。 (二)教师和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定位不清 许多教师对通识选修课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把课程与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联系起来,而是作为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工具,“随意开,随心上,随便放”的现象非常严重。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而选课,把通识选修课当作混学分、休息放松的选“休”课。学分多不多,好过不好过,老师点名不点名成为相当多学生的选课标准,师生间很容易达成了“老师混学时,学生混学分”的默契。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通识选修课课堂沉闷、到课率低,抬头率更低,质量低下的现象。 (三)通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有效性 通识选修课面对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知识背景的选课学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比较困难。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太深奥,学科专业跨度大的学生听不懂;有的则太简单,几乎就是高中知识的ABC,对于增加学生知识的作用有限。在教学方法上,老师讲、学生听,缺少必要实践活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仍占据主流,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调查,在上课形式上,46%的学生喜欢户外实践,10%的学生支持课内实践,31%的学生倾向于问答互动、多媒体展示,仅有13%的学生单纯喜欢老师讲解。在考核方式上,有的通识选修课参照必修课的模式采用闭卷考试,学生比较厌烦;更多的采用撰写学习论文的简单形式进行考核,学生通过网络检索点资料就能过关,甚至能拿到一个很高的成绩,考核结果不能反映学习的真实收获,对于老老实实上课的学生来说很不公平,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造成通识选修课的整体质量不高,学生选课的功利性太强,严重背离了学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的初衷,难以满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三、通识选修课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例 针对通识选修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对齐鲁工业大学通识选修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模式、课程载体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革,充分考虑了实践活动在通识选修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以期探讨一种适合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 (一)以建设好课程为着眼点,找准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 开设通识选修课应以提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而不以讲授过于精深的专业知识为目标。因此,我们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过程中,尝试通过主题讲座的形式来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培养学生主动主体学习的意识做作为重点,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对课程的组织体系和各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努力寻找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增长点。通过分析,查找不足,做出相应改进,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和与学生培养目标的相符度。课程的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课程组成的每一个要素和环节都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增长学生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密切相关。学生只要参与这些训练过程,必然会得到相应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优化课程组织工作 通识选修课因为自由选课,学生来源复杂,一个班往往汇聚了来自十几个学院的学生,学生之间并不熟悉,加之很多学生对通选课不重视,缺课现象严重,课堂组织工作难度很大,所以必须强化课程的组织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加以规范。 首先,我们通过第一堂课对课程的学习要求进行说明。在上课过程中将这门课定位为“我们与环保有个约会”,约会双方是平等的关系,教师要认真教学,学生要认真学习,是这个约会的主旨,“既是约会,必然要守时,教师与学生均不可放对方的鸽子”,以此把学生的旷课行为界定为一种不诚信的行为,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自觉到课。因为每次环保约会的内容都很丰富,形式也很新颖,学生也不再以上课为负担,每到上课的时间,都欣然赴约。同样在第一堂课上,我们还会就课程的开设意义、学习目的、课堂要求、作业、实践、考核等问题做细致的说明,让学生了解课程,认识课程,认同课程。我们以李宁的广告词“make the change”为启示语,帮助学生从课程中寻找到自我素质和能力增长点,自觉主动地融入课程。 其次,通过优化学生组织管理,增强学生的课程归属感。我们尝试借用军队建制模式将选课学生进行重新编制,将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成立了“环保绿林军”,每期学生编制为一个师,如2013年第一期为131师,每个教学班编为一个团,配备一名团长,每个团下设10个连(学习小组),每连选出一名连长,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编号,这个编号是学生参与课程各个环节如考勤、作业、实践等的唯一识别标志。我们还印制了“军旗”,设计了课程标志,有了统一的形象设计。这样编制后既加强了对选课学生的组织管理,还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以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为结合点,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过程中,我们整合教学内容,摒弃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线,设计丰富多彩的非课堂教学形式服务于课堂教学。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分为讲座式课堂教学,学生参与课堂、课外实践活动和开放实验等环节,各环节相互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 讲座式课堂教学环节以清华大学钱易教授主编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为主体,在消化吸收了若干相关教材和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导论、环境》《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等十余个大主题讲座,基本涵盖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方面面,实现了课程内容讲座化。每个专题讲座都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但相对独立,前后的关联性弱化,学生每参与一次上课,都会有独到的收获,即便出现因故耽误某次课的情况,也不会影响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在讲课人员的安排上,每次分别由对本讲内容研究比较深入的老师承担,保证每一讲都是最优质的教学,老师轮流授课,使学生在一门课中可以体验不同老师的授课风格,在学习的全过程都保持新鲜感,每次上课都有所期待,从而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 学生参与课堂环节包括小主题讲座、新闻周报、看片讨论环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参与这些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小主题讲座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充分研究某一环境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做的针对性讲座,一般15分钟左右,选题与环境保护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包括转基因食品、PM2.5、癌症村、地沟油、地下水污染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制作PPT,上台演讲,完成讲座。小主题讲座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容易入手,有兴趣去做,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讲解起来也有吸引力,能形成良好地互动,效果非常好。 环境新闻周报是由每个小组搜集近期重点环境新闻,模仿新闻播报的形式做一个10分钟的展示讲解。通过这些新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身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了解各国、各地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将所学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