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学习笔记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正常时,我们在糖水中加胰岛素对冲的比例是 Glu:Ins=2~4g:1U, LADA--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 成人晚发(潜伏)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2型糖尿病和LADA在治疗上有所不同,后者需要早期应用胰岛素,因此临床上二者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有的医院不能查IAA、GAD、ICA 可以根据以下情况鉴别: 1有家族史者 2初发消瘦者 3初发酮症者 4初发“三多一少”症状明显者 5部分病人发病时肥胖但是很快消瘦 以上情况支持 LADA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利弊 弊: 1.体重增加(主要是脂肪), 食欲增加,饥饿感 2. 高胰岛素血症 3. 低血糖 4 .水钠潴留 5. 皮肤过敏、胰岛素抗性 6. 心血管病变危险增加?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利弊 利: 1. 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量,减轻肝糖 元异生及肝糖元分解 2. 降低空腹及餐后高血糖 3. 改善葡萄糖的氧化及贮藏 4 .改善进餐后或葡萄搪刺刺后胰岛素 的分泌 5. 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的敏感性 6. 改善脂代谢及减轻蛋白质及脂蛋白的非酶搪化
联合应用药物 升高血糖的药物:糖皮质激素、ACTH、胰升血糖素、雌激素、口服避孕药、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噻嗪类利尿剂、苯妥英纳 协同降血糖:口服降糖药、同化类固醇、雄激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非甾体消炎痛药 游离胰岛素增加:抗凝药、水杨酸盐、磺胺类、抗肿瘤药(与胰岛素竞争和球蛋白结合) 降低血糖:(ACEI、溴隐停、氯贝特、酮康唑、锂、甲苯咪唑、茶碱、大量酒精、奥曲肽)几点经验 几点该记住的 1 胰岛素敏感:1U=2~4g葡萄糖或代谢10g葡萄糖。 2 发热病人体温每升高1度,追加20%胰岛素。 3 胰岛素半衰期:内源5~10min,外源20min。 停止静滴后2小时降糖作用消失。 4 血糖大于16.7mmol/L降低任何抗生素的作用效果。 5 1mmol/L=18mg/dL 6 严格控制饮食一个月后,FBG>7和PBG>10 开始药物治疗。 7 尿糖三段测定 。“ ”=4单位胰岛素。 8 FBG>7mmol/L,BG1mmol/L=1.4U PBG>10mmol/L,BG2mmol/L=1U 9.血糖测定:血清,血浆,全血 10 “三短一中”早上空腹高血糖的应对100000000111-4 (睡前10点和夜间3点血糖测定) 11 预混胰岛素应用和午餐后高血糖 12 个体化用药, 按照原则办事, 不犯教条主义. 哪些病人临床上考虑撤停胰岛素: 1、一般状况好,未合并糖尿病严重并发症; 2、每日胰岛素总量<24u,血糖控制达标; 3、评价B细胞功能尚好,通过C肽或有的是水平判定(包括空腹及餐后) 4、B细胞抗体阴性,排除LADA及1型糖尿病 撤停方法参考: 先撤12u-----由口服药物替代,此时仍保留12u胰岛素 三天后再撤12u胰岛素------据血糖情况加用不同种类的口服降糖药 临床经验: 降糖作用比较-------4-6u胰岛素≈1片口服降糖药物 有关糖尿病病人胰岛素使用的一些经验问题: 1、对初始使用胰岛素的病人胰岛素剂量估计 全天总剂量(u)≈ 空腹血糖(mmol/l)× 2 假如保守一些可以≈ (空腹血糖mmol/l × 2)× 2/3 2、睡前中效胰岛素的剂量(u)≈ 空腹血糖(mmol/l) 一般剂量都≥8u, 3、住院期间尽量避免出现低血糖事件, 首先高血糖病人生命以年计算,低血糖病人生命则是以分钟计算; 其次低血糖会给病人带来心理负担,认为在医院医生的帮助下都会发生低血糖,在家里没有医生帮助的情况下可能更会发生低血糖,因此对严格血糖控制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对今后的血糖控制不利。 4、对于新入院的患者主诉的胰岛素剂量,假如没有书面的材料,给予该剂量时一定要注重预防低血糖事件; 5、予混胰岛素使用前一定要混匀 6、自己配短效与长效胰岛素时,抽法是先短后长(这个估计已经很少有人采用了,感谢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吧) 7、胰岛素降糖作用观察(经验):大概是1u胰岛素使血糖下降1mmol/l上下,当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糖尿病疼痛的鉴别: 1、神经性:双侧对称,日轻夜重,呈针刺样或电击样,下肢皮温正常; 2、血管性:非对称性,皮温减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血管造影阳性; 3、骨质疏松:腰背部疼痛多见,日轻夜重,不易发生溃疡; 4、混合性:具备上述多个特点。
哪些病人可以考虑将胰岛素强化治疗四次法改为两次注射法: 1 胰岛素每日用量最好在30u以下,可适当放宽至每日40u 2 改为两次注射法后胰岛素日总剂量从原剂量的2/3开始用。 3 据四次法胰岛素的分配情况决定用30R或50R胰岛素。 4 调整治疗方案二到三天后测一日的三餐前后及睡前血糖,据血糖情况适当调整胰岛素剂量或加服口服降糖药,或将饮食习惯做适当调整如睡前加餐直至血糖平稳。 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症: 1 采用胰岛素多次注射而血糖控制不好者; 2 血糖波动大,常有高血糖和低血糖发作,难以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使血糖平稳的脆性糖尿病; 3 黎明现象明显者; 4 经常发生低血糖而又无感知者; 5 生活极不规律者; 6追求高质量生活,想要血糖得到很好控制又不愿意严格控制饮食者; 7 妊娠期的糖尿病患者及欲怀孕的糖尿病妇女; 8 合并其它重得疾病如心肌梗死 重的创伤血糖持续升高者可短期用胰岛素泵治疗; 9 初发的1 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用胰岛素治疗有利于保存更多残余胰岛细胞,有利于胰岛的自身修复与再生; 10 已发生糖尿病并发症者非凡是痛性神经病变者。
胰岛素注射规则 注射技术:皮下组织而不是肌肉 短效胰岛素选择腹部,长效胰岛素选择大腿,预混选择腹部较好。 选择:正确的针头长度和方法 选择8mm长的针头。 如何操作:用两指捏起皮褶 在皮褶中心与皮褶成45度角注射 注射胰岛素 退出一半针头 数到5秒 将针头完全退出 松开皮褶 若单次注射剂量大于40u,分两次注射 在同一部位注射最好间隔1月以上。
糖尿病性低血糖症是可以避免发生的。要害在于如何采取防范措施,以有利于糖尿病病情的稳定。主要防范措施如下: (1)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尤其是并发肾病、肝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者。 (2)善于觉察不自觉低血糖反应,患者于发作前如能少量加餐,常可有效地预防。 (3)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 (4)随时携带病历卡片(注明患者的姓名、地址、病名、用药),以备发生低血糖时供急救参考。 (5)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一些食品(如糖果、饼干等),以备急用。 (6)有些患者病情不稳定,常发生夜间低血糖。因此,要非凡注重在晚上睡前加一次餐。若尿糖为阴性,应加主食50克;( )时,加33克;( )时,加25克。这样的加餐方法,既可防止餐后引起的高血糖,又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7)教育患者及其家属,使他们了解并把握低血糖的一些基本知识,做到定期复查血糖、尿糖。一旦出现低血糖的先兆,及时进食和饮糖水
HbA1c作为反映血糖控制指标(3月内,其值70%在第三个月,其余分配在前两个月),它是内分泌科医生最关注的指标,而按不同权威学会的不同,理想指标也定在6.5%或7%,建议每3月复查一次
空腹血糖高的原因:(1)夜间胰岛素用量不足。(2)、 黎明现象,即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前一段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机制可能是皮质醇、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等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多所致。(3)、Somogyi现象:亚诶安曾有低血糖,因在睡眠中未发现,而发生低血糖厚的反应性高血糖。临床上,一般监测夜间2:00及4:00血糖,鉴别患者空腹血糖高的原因。如是(1)和(2),可适当的将患者晚餐前胰岛素加量,或者睡前给予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或二甲双胍口服。如是(3),则将晚餐前胰岛素的剂量相应的减少或者患者睡前少吃点食物。
低血糖的原因: 1.糖尿病人用降糖药过量。 2.功能性的:以女性多见,以餐后3-4小时明显,血糖不会太低。多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昏迷少见。 3.自身免疫性低血糖: A.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症,多有遗传性的自身免疫缺陷。特点:低血糖发生在空腹及餐后,胰岛素、C肽显著增高,可产生胰岛素抗体。 见于甲亢病人使用他巴唑后 ,因为他巴唑与胰岛素可以结合,导致胰岛素构型变化,胰岛素抗原改变,产生胰岛素抗体。也可见于使用青霉胺后或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病人。餐后马上高血糖,餐后3-4小时低血糖。 B.胰岛素受体抗体:见于胰岛素反抗性糖尿病伴黑棘皮病。病人以胰岛素反抗性为主,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表现为低血糖。胰岛素分泌高峰可达到一万以上。 4.肝脏原因引起低血糖:肝癌、肝硬化。肝炎(大片肝坏死)、小儿糖原沉着症。 5.胃大部切除术后。 6.2型糖尿病早期:空腹低血糖及餐后早期高血糖,下餐前低血糖。 7.急性饮酒过度:酒精刺激胰岛素分泌,3-4小时后低血糖。酒精刺激肝脏丙酮酸,糖异生受影响,发生低血糖。 8.胰岛素拮抗激素相对减少如垂体功能减退 9.胰腺外肿瘤:肿瘤细胞分泌IGF,IGF可有胰岛素样生理作用,产生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