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编宏观调控法经济理论推荐

第四编宏观调控法经济理论推荐



宏观调控法通过国家对经济活动的间接干预实现其职能,从而间接影响市场主
体经济行为的选择,由此可看出,它为市场主体所确立的是一个间接的标准,具
有可选性,如通过体现法律规范特点的一些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税收政
策等,明确向市场主体传达一种信息,哪些市场交易活动因符合国家经济政策而
受到鼓励,哪些不符合国家经济政策而受限制等。

在大陆法系国家,日本是继德国之后研究经济法最活跃的国家,其“经济法
理论研究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居于中心地位。” 从日本的有关经济法著作来看,
也没有宏观调控法这一说法。
在我国,对宏观调控法问题的研究非常活跃。
早在经济法概念的形成时期,人们在对经济法进行定位时,就已经涉及到宏观 经济调控关系了。在解释纵向经济关系时,就将宏观经济关系作为首要的一个调 整对象。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指的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
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如财政关系、金融关系等,主要分布于宏
观经济领域,具有间接性,选择性等特点。
• 二、宏观调控法的体系
• 财政调控法 • 税收调控法 • 金融调控法 • 计划法

法律授权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行为,同时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

总量均衡、结构优化、就业充分、国际收支平衡
• 方式的宏观性

财政调控 、税收调控、金融调控、计划调控
• 依据的法定性
• 宏观调控是对国民经济总体的供求关系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 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关系。
• (1)社会总供给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提供给社会的全部商品和劳务总 量。社会总需求是指全社会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总和。
• (2)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能否保持平衡,对国民经济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可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时,可能会造成物价全面上涨,引起经济生活的动荡;因此要使国民经济保持持
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努力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而要保持总供给和总
需求平衡,就必须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到了市场经济阶段,宏观调控法的研究随之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
期人们对宏观调控法的研究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从人们对经济法的结构的把握上看,此期人们毫不例外地把宏观调控法
纳入经济法的范畴。

其次,从理论研究上看,一方面,人们对宏观调的具体法律制度的研究表现
出较大的热情。另一方面,此一时期人们对宏观调控法的研究不再停留于各个部

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的前提,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基础。
• 二、宏观调控法的概念

宏观调控法:调整宏观调控关系之法。

西方国家有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概念,但还没有见到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有宏观调控法这一概念。

他们在研究法律或经济法时,仅就具体的体现宏观调控的法律,如税法、财
政法、价格法或相关政策等进行务实性的研究。
• 2、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包含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两个方面:即总量构的决策,才能不受物价波动的干扰而合理和
准确,从而使经济运行在良性循环的状态下进行;只有结构平衡,才能使产业结
构、产品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从而使总量平衡得以长期的维持。
•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至此,国家干 预经济的理论或者说宏观经济调控理论正式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 济学家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需求管理理论,强调通过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使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平衡,以达到既无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经济 稳定增长目标。
• 2、侧重点 • 市场管理法强调对市场主体一方行为的约束,通过对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和交
易行为的约束,维护市场的竞争秩序,交易秩序;
• 宏观调控法则更加注重对政府干预行为的约束,以确保政府的宏观调控权的正 当行使。
• 市场管理法侧重于确立政府干预,宏观调控法侧重于规范政府干预。
• 3、调整对象
• 市场管理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管理市场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即市场 管理关系。主要存在于微观经济领域,具有直接性、强制性等特点。

宏观调控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后
经过其学生和支持者的阐释、修补和发展趋于完善。
•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凯恩斯提出了一套与传统经济学不同的理论,经济 学说史将其称之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机 制已不能充分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自由放任政策已不适应了。因此,他主张国 家运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和调节。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资 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在分析方法上凯恩斯改变了以往的个量分析为总量分 析,试图从总体上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门法及宏观调控法的表象上,有关的论文和著作,开始对宏观调控法的基本理论,
进行较为理性化的探索和思考。

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的地位和体系
• 一、宏观调控法的地位
公法

行政法
经济法
民法
市场监管法
宏观调控法
合同法
• 市场管理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对比分析
• 1、理论基础
• 都以国家干预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 但市场管理法所依据的是直接干预理论,而宏观调控法则是间接干预理论。
第十七章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 宏观调控与宏观调控法的概念
• 一、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也称为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运用各种宏
观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总体的供求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
•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 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 健康运行。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
“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受到新的挑战。以美国的萨缪尔逊为代表的“后
凯恩斯主义”者主张通过研究供给方面的问题,以弥补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的不
足和缺陷。
• 宏观调控行为的特征
• 国家主体性
• 对象的宏观性

宏观经济运行
• 目的的宏观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