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植物病害诊断实验方案立枯病的田间诊断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立枯病的田间进行诊断,掌握立枯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2、掌握区别立枯病与猝倒病的基本方法。
3、了解立枯丝核菌的特点。
二、实验意义立枯病是常见的植物病害,危害范围广,掌握立枯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方法,可对病害进行预测和制定防治措施,提高植物产品质量,减少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材料及用具材料:发生立枯病的新鲜植物组织。
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解剖针、放大镜、刀片等常规用具以及酒精、盐酸等实验常用药剂。
四、立枯病概况1、立枯病立枯病病原物为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
菌丝有隔膜,初期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至黄褐色,分枝处成直角,基部稍缢缩。
病菌生长后期,由老熟菌丝交织在一起形成菌核。
菌核暗褐色,不定形,质地疏松,表面粗糙。
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属担子菌亚门。
自然条件下不常见,仅在酷暑高温条件下产生。
担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或长椭圆形,顶生2-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产生1个担孢子。
担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6-9微米×5-7微米。
除西瓜外,还可为害甜瓜等160多种植物。
立枯病病原: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
初生菌丝无色,后变黄褐色,有隔,粗8~12μm,分枝基部缢缩,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
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大小0.l~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
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5~7μm。
立枯病症状: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幼苗出土患病后,早期白天萎蔫,茎基部变淡褐色,呈水渍状,夜间恢复。
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实际病部已缢缩萎蔫死亡,但并不见倒。
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
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
具白色棉絮状或蛛丝状菌丝层,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
立枯病发生规律: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在土中营腐生生活,可存活2~3年。
病菌发育温度19~42℃,适温24℃;适应pH3~9.5,最适pH6.8。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植株过密,发病重。
阴湿多雨利于病菌入侵。
前作系蔬菜地发病重。
最适感染环境是营养土带菌或营养土中有机肥带菌;种子带菌;苗床地势低洼积水;苗床浇水过多,致使营养土成泥糊状、种芽不透气;长期阴雨、光照不足、高温高湿。
2、立枯病与猝倒病猝倒病由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thora)、丝核属(Rhizoctonia)等真菌引起的苗期植物病害。
可影响幼苗生长,严重时造成缺苗甚至毁种。
不同种类的真菌引起不同的症状。
腐霉属和疫霉属侵染幼苗的茎基部呈水渍状变软,使之迅速萎蔫,最后茎基部呈线状缢缩。
有时子叶尚未表现症状即已倒伏,故名猝倒。
以瓜类幼苗最常见。
由丝核菌引起的苗病一般称为立枯病,受害幼苗茎基部产生褐色病斑,逐渐使幼茎萎缩直至幼苗枯死,一般不立即倒伏。
受侵染子叶也可产生褐色不规则形的病斑。
茄科、十字花科作物和棉苗的立枯病发生较普遍。
腐霉菌和立枯丝核菌都是土壤习居菌,是一类弱寄生菌,寄主范围较广。
猝倒病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残组织内存活,作为侵染循环的初次侵染源。
腐霉菌和疫霉菌也可由卵孢子或厚壁孢子在残体内或土壤中越冬和渡过不良的环境条件。
病菌主要通过灌水或土壤耕作传播。
病原菌的生长适温范围较大。
幼苗生育状况不良、抗逆性差时,就易发病。
防治主要靠良好的土壤耕作,避免土壤过湿,加强苗期管理增强幼苗抗逆性;同时避免使用旧床土育苗,注意田间清洁和进行土壤消毒。
猝倒病是苗期最常见的病害,苗期露出土表的胚茎基部或中部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缢缩,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突然猝倒,使幼苗贴附地面有时瓜苗出土胚轴和子叶已普遍腐烂,变褐枯死。
猝倒病适宜发病的地湿为10℃,低湿对于西瓜的生长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动,尤其是幼苗子叶中储存的养分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
猝倒病常发生在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产生絮状白霉、倒伏过程较快,主要危害苗基部和茎部;立枯病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发病中无絮状白霉、植株得病过程中不倒伏。
猝倒病症状:幼苗大多从茎基部感病(亦有从茎中部感病者),初为水渍状,并很快扩展、溢缩变细如“线”样,病部不变色或呈黄褐色,病势发展迅速,在子叶仍为绿色、萎蔫前即从茎基部(或茎中部)倒伏而贴于床面。
苗床湿度大时,病残体及周围床土上可生一层絮状白霉。
出苗前染病,引起子叶、幼根及幼茎变褐腐烂,即为烂种或烂芽。
病害开始往往仅个别幼苗发病,条件适合时以这些病株为中心,迅速向四周扩展蔓延,形成一块一块的病区。
猝倒病常发生在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
病菌侵染后幼茎基部发生水渍状暗色斑,继而绕茎扩展,逐渐缢缩呈细线状,使幼苗地上部因失去支撑能力而倒状。
苗床湿度大时,在病苗或其附近床面上常密生白色绵絮状菌丝。
猝倒病发病条件与规律:本病由鞭毛菌亚门真菌瓜果腐霉菌侵染所致。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营腐生生活。
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幼芽,或芽管顶端膨大后形成孢子囊,以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到幼苗上,从茎基部侵入。
湿度大时,病苗上产生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
病菌虽喜34℃高温(30~36℃),但土温15~20℃时繁殖最快,在8~9℃低温条件下也可生长,故当苗床温度低,幼苗生长缓慢,再遇高湿,则感病期拉长,特别是在局部有滴水时,很易发生猝倒病。
尤其苗期遇有连续阴雨雾天,光照不足,幼苗生长衰弱发病重。
当幼苗皮层木栓化后,真叶长出,则逐步进入抗病阶段。
病菌以卵孢子或菌丝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并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主要靠雨水、喷淋而传播,带菌的有机肥和农具也能传病。
病菌在土温15-16℃时繁殖最快,适宜发病地温为10℃,故早春苗床温度低、湿度大时利于发病。
光照不足,播种过密,幼苗徒长往往发病较重。
浇水后积水处或薄膜滴水处,最易发病而成为发病中心。
立枯病与猝倒病的区分⑴立枯病植物出苗期间,立枯丝菌核主要侵染根尖及根茎部的皮层,有些植株子叶凋萎,拔出病菌可见茎基部生有黄褐色水渍状凹陷斑,有的扩展至环茎一周,呈蜂腰状缢缩,病株矮小,座果少,严惩的全株萎蔫或倒伏。
⑵猝倒病各地均有发生,发病初期在幼苗近地面处的茎基部生出黄色至黄褐色水渍状缢缩斑,致幼苗猝倒,一拔即断,一经染病,叶片尚未凋萎,幼苗即猝倒死亡,湿度大时,在病部或其周围的土壤表面生出一层白霉。
五、立枯病的诊断㈠植物病害诊断1、植物病害诊断步骤⑴植物病害的田间诊断⑵植物病害的症状观察⑶植物病害的病原室内鉴定⑷植物病害原生物的分离培养和接种2、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⑴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通田间观察、考察环境、栽培管理来检查病部表面有无病征。
非侵染性病害具如下特点:①病株在田间的分布具有规律性,一般比较均匀,往往是大面积成片面发生。
没有先出现中心病株,没有从点到面扩展的过程。
②症状具有特异性: a.除了高温热灼等能引起局部病变外,病株常表现全株性发病。
如缺素症,水害等。
b.株间不互相传染。
c.病株只表现病状,无病征。
病状类型有变色,枯死、落花落果、畸形和生长不良等。
③病害发生与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措施密切相关。
⑵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例如真菌病害:①大多数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病征,或稍加保湿培养即可生出子实体来。
②但要区分这些子实体是真正病原真菌的子实体,还是次生或腐生真菌的子实体,因为在病斑部、尤其是老病斑或坏死部分常有腐生真菌和细菌污染,并充满表面。
③较为可靠的方法是从新鲜病历的边缘作镜检或分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是必要的,一些特殊性诊断技术也可以选用。
④按柯赫氏法则进行鉴定,尤其是接种后看是否发生同样病害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可靠的一项。
3、植物病害诊断时应注意的问题⑴不同的病原可导致相似的症状。
如叶稻瘟和稻胡麻叶斑病的初期病斑不易区分;萎蔫性病害可由真菌、细菌、线虫等病原引起。
⑵相同的病原在同一寄主植物的不同生育期,不同的发病部位,表现不同的症状。
如红麻炭疽病在苗期为害幼茎,表现猝倒,而在成株期为害茎、叶和蒴果,表现斑点型。
⑶相同的病原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表现的症状也不相同。
如十字花科病毒病在白菜上呈花叶,萝卜叶呈畸形。
⑷环境条件可影响病害的症状,腐烂病类型在气候潮湿时表现湿腐症状,气候干燥时表现干腐症状。
⑸缺素症、黄化症等生理性病害与病毒病、类菌原体、类立克次氏体引起的症状类似。
⑹在病部的坏死组织上,可能有腐生菌,容易混淆和误诊。
㈡立枯病的诊断方法:1、症状观察观察症状时,先注意病害对全株的影响(如萎凋、萎缩、畸形和生长习性的改变等),然后检查病部。
观察斑点病害,要注意斑点的形状、数目、大小、色泽、排列和有无轮纹等;观察腐烂病,要注意腐烂组织的色、味、结构(如软腐、干腐)以及有无虫伤等。
放大镜和解剖镜在检查病症时很有用,注意有无病症,即真菌产生孢子和子实体等。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鉴定时常常会遇到许多非侵染性病害,它们的症状有的与病毒病、线虫病或有些真菌病害很相似,甚至在上面还能检查到真菌,当然,这些真菌一般是后来在上面生长的腐生性真菌。
非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田间是同时普遍发生的,与地形、土壤、栽培、品种和气候等条件有关,没有完整的田间记录有时是很难鉴定的,最好是就地观察、调查和分析,不能单纯依靠室内检查。
2、病原菌鉴定症状对鉴定不是绝对可靠,不同的病原物可以产生相似的症状,而一种病害的症状可能因寄主和环境条件而变化,因此,标本的显微镜检查非常重要。
真菌病害标本或培养的真菌,应因材料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检视。
⑴菌丝体和子实体的挑取检视标本或培养基上的菌丝体或子实体,一般是直接用针挑取少许,放在加有一滴浮载剂的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检视。
⑵叶面真菌的粘贴检视叶面真菌的粘贴检视可用透明胶、醋酸纤维素、火棉胶或其他粘贴剂等。
目的是为了检查叶片表面的真菌如白粉菌和其他霉菌等。
⑶组织整体透明检视组织透明后的整体检查,不但可以看清表面有病菌,还可以观察组织内部的病菌,透明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水合氯醛。
水合氯醛透明:为了观察病叶表面和内部的病菌,可将小块叶片在等量的酒精(95%)和冰醋酸的混合液中固定24h,然后浸泡在饱和的水合氯醛水溶液中,待组织透明后取出用水洗净,经稀苯胺蓝的水溶液染色,用甘油浮载检视。
⑷真菌的玻片培养检视琼胶培养基表面的真菌,直接挑取检视往往会破坏真菌的结构,故玻片培养是很好的检视方法。
⑸琼胶培养基中真菌的检视琼胶培养基表面下的真菌机构,可以从平板上切取小块带菌的琼胶培养基、放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挤压后检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