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历史原因之研究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历史原因之研究

上述水土宜瓷的自然资源应该说也属于地理环境的因 素,但是这里说的地理环境主要是指气候和地理位置。
2.2.1 景德镇地区的气候比较适合瓷器的生产 景德镇地区的气候,属亚热带温热湿润季风型气候,热量
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非常有利于瓷土原料的 加工和瓷坯的成型、干燥、装饰、烧成。如雨量充沛有利于使用 水碓粉碎坚硬的瓷石原料,有利于瓷土的淘洗和瓷坯的成型, 有利于河流的运输;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有利于瓷坯的干 燥。瓷坯在制作过程中,最怕霜冻,霜冻会使坯体松散,无法成 瓷;潮湿的坯体需要干燥,干燥后的坯体才好精雕细琢、彩绘 施釉、进窑焙烧。 2.2.2 中国一千多年来的气候变迁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瓷业 的发展
制造瓷器,首先必须有瓷土,但是瓷土并不象陶土那样存 在于地球的每一块土地上,因此相对陶器来说,生产瓷器的难 度较大,地方也较少。景德镇地区蕴藏有丰富的瓷土资源,它 包括瓷石和高岭土两种。景德镇地区在遥远的时代曾是浅海, 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演变,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岩体,这些岩体 又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和风化蚀变,就形成了景德镇独特的 瓷石矿藏和高岭土矿藏。此外景德镇附近地区的祁门、余干、 余江、星子、波阳、贵溪等地也蕴藏有丰富的制瓷原料。
thousand yபைடு நூலகம்ars
瓷石是一种天然配好的制瓷原料,它包含有瓷胎所需要 的多种成分,单一的瓷石原料就能在 1200 多度的温度下烧结 成瓷。用一种钾、钠含量较高的瓷石原料即釉果配制草木灰, 在高温下能形成灰釉。景德镇地区不但蕴藏丰富的瓷石资源, 而且此地所产的瓷石品质优良,铁含量低,所以很适合生产白 瓷或青白瓷(图 1、图 2)。
关键词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历史原因 中图分类号:TQ174.6+1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根据目前的考古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记载,景德镇瓷器 的历史产生于唐代晚期。然而晚唐景德镇地区的瓷器还只是 模仿浙江越窑青瓷,在当时中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那时 景德镇地区在中国有影响的产品是茶叶,晚唐著名诗人白居 易有诗为证“: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
景德镇位于赣、皖、浙三省交界处和中国东南部,有利吸 收周边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景德镇地区所在的江南在 宋、元、明、清时期属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区域,这一区域经 济富裕、文化发达、人口众多,为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 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市场的基础。景德镇在中国东南部 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自己也不属于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而 只是一个没有城墙的手工业城市,这既有利于景德镇躲避历 朝战乱所带来的破坏,又有利于景德镇吸收因战乱而逃离的 瓷业技术工匠和周边地区富余的劳动力。 2.3 景德镇古代窑工兼容并包,善于继承与创新,能够适应国
景德镇位于中国长江以南的东南部,江西省的东北部, 赣、皖、浙三省的交界处,这样的地理位置是有利于景德镇瓷 业的长期发展和繁荣的。
水路交通较为便利,有利于瓷业运输。地处江西省东北部 丘陵山区的景德镇自古以来陆上交通很不便利,但是水路却 比较便利。因此,昌江及其支流,成为古代景德镇交通运输的 生命线,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原料、燃料和产品等均依赖水路交 通。作为景德镇主干河流的昌江,其上游可达安徽省的祁门 县,其下游通至鄱阳湖,从鄱阳湖往南可至南昌、赣江,经赣江 越过江西赣州可分别到达外贸港口广洲和福建漳州。从鄱阳 湖往北进入长江,沿长而西上,可达武汉、重庆等地,顺长江而 下,可至南京、扬州、上海。从扬州沿大运河北上,可达北方地 区。“陶舍重重倚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是景德镇明清时期窑 业繁荣的写照。
2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盛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改变了景德镇的历史地位,使这个较偏 僻的山区小镇成为中国及世界的瓷都呢?
人类的一切活动能否取得成功,无非取决于两大方面,一 方面是客观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条件和努 力。在这两者之中,前者的作用往往还要大于后者的作用,中 国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得就是“天”(自然)在人 类成事中的关键作用。当然,如果人不去“谋事”,不去接近 “天”,利用“天”, “天”也决不会成人之事,所以从这方面来说, “天”与“人”又都很重要,只有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具备 并相结合的时候,人类才容易取得成功。中国传统文化在看待 和处理“天人关系”上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 然关系的和谐。陶瓷是金、木、水、火、土的技术和艺术,其历史 的创造和发展无不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早在 2500 多年前的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先人在《考工记》中就对包括制陶在内的 手工艺进行了专门总结,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 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深刻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理 解景德镇瓷器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使景德镇成为中 国及世界瓷都的原因主要有五个: 2.1 水土宜瓷的自然资源
收稿日期:2009- 11- 20
17
中国陶瓷工业
2010 年第 1 期
图 1 开采已有上千年的景德镇三宝蓬瓷石矿 Fig.1 A thousand-year-old porcelain stone pit in
Sanbopeng, Jingdezhen
图 2 景德镇瓷石经水碓粉碎、淘洗而成的白花花的瓷泥 Fig.2 White porcelain clay obtained by water-hammering,
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且非政治、军事重镇,又有利于躲避 战乱。景德镇的地理位置是比较偏僻的,它位于赣、皖、浙三省 的交界处的丘陵山区,距三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合肥、杭州均 比较远,古代陆路交通又非常不便,作为水运交道主流的昌江 航道虽较为便利,但受鄱阳湖水位涨落的影响较大,常年只能 通 6 吨左右的小帆船,加上从鄱阳湖至景德镇有近 100 公里 远的航程,所以从外地到景德镇并不十分便利。另一方面,景 德镇在古代是浮梁县下面的一个纯粹工商市镇,非政治中心,
screening and washing
图 3 景德镇三宝蓬溪流边淘洗原料的水碓 Fig.3 Water hammers for clay treatment beside a
stream in Sanbopeng, Jingdezhen
图 4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Fig.4 Temperature curve of China in the past 5
使景德镇瓷器开始发生转折的是在 10 世纪上半叶的五 代十国时期(907 年 - - 960 年)。这时的景德镇地区在生产青 瓷的同时还开始生产白瓷,尽管其白瓷的影响也远不如邢窑 和定窑,但是在一个窑区能够同时生产青瓷和白瓷这在当时 的中国是少有的,它开始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南青北白”的 局面。至北宋时期(960- 1127 年),景德镇窑很快就进入到全 国的名窑行列,与北方的定窑和南方的龙泉窑齐名。元代中期 至明代,景德镇进一步从中国的一个名窑和名镇发展为整个 中国及世界的制瓷中心,其生产的瓷器品种十分丰富,釉下的 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瓷,釉上的有五彩、粉彩、浅绛彩 瓷,此外还有釉下与釉上相结合的斗彩瓷、青花五彩瓷以及各 种高温、低温的颜色釉瓷等等。总之,景德镇元明清时期的瓷 器不但品种最为丰富,而且其技艺之高、质量之精、器物之美、 价格之廉、销售之广、影响之大,可以说也达到了世界瓷业历 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明王士性《广志绎》中所言:“遍国中 以至海外彝方,凡舟车所到,无非饶器也”。明末宋应星在《天 工开物》中也惊叹:“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 德之产也。”
摘 要 对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的历史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景德镇传统陶瓷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五个: 一是水土宜 瓷的自然资源,二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三是景德镇古代窑工兼容并包,善于继承与创新,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瓷器产品,四是民窑与官窑的共同推动,五是分工细密、技艺专精的工艺基础。而近现代景德镇传统 陶瓷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近代工业和后工业时代的出现,使得世界制瓷业进入了一个多元争霸和多元发展的道 路,二是近现代景德镇陶瓷技艺的传承力与创新力大大下降,三是景德镇传统陶瓷的优势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来说可 能是劣势。
图 5 宋景德镇窑青白瓷梅瓶 Fig.5 Greenish white prunus vase from Jingdezhen
kiln in Song Dynasty
也非军事重地、交通要道,所以这些地理因素都有利于景德镇 这个地方躲避中国历史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乱,从而使景德 镇在宋元明清时期保持长期的繁荣。
公元 7 世纪至 11 世纪初叶(唐代至北宋)为气候的温缓 期,但 8 世纪中叶以来气温已开始下降。
公元 11 世纪中叶至 13 世纪(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为寒 冷期。
公元 13 世纪至 14 世纪(南宋后期至元代初期)为一个短
2010 年第 1 期
中国陶瓷工业
18
暂的温暖期。 公元 14 世纪至 20 世纪初(元代中期至清代)为一个较长
的寒流小冷期。 公元 20 世纪中叶至今又进入一个较温暖的时期。 比较一下中国唐代以来的气温波动和瓷业发展的变化,
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某种一致性或密切的关系,如当中 国气温处于温暖期时,中国南北的瓷业都普遍繁荣,而当中国 气温处于寒冷期时,则中国北方的瓷业趋于衰落,中国南方的 瓷业比较强盛。
为什么会有这种关系呢?当然,气温的冷暖变化对陶瓷生 产会产生一定的直接影响。如气温寒冷,不利于陶瓷坯体的成 型和干燥,但是 3- 4℃范围内的冷暖变化对陶瓷生产的直接 影响再大也不会大到如此程度,以至影响南北制瓷业的兴衰。 气温对陶瓷业的影响主要还是一种间接性的影响,即它通过 直接影响制瓷业繁荣发展的经济文化环境来影响瓷业的发 展。例如,气候的寒冷首先导致北方地区农牧界线的南移,这 一南移造成了北方游牧民族基本生存的困难,这种生存的困 难产生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又 导致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频繁战争,这些战争 破坏了北方中原地区的繁荣、稳定,导致了北方中原人口大量 南迁,随着北方中原地区人口的大量南迁,造成了中国经济文 化中心从北方向东南地区的南移。晚唐以来,尤其是南宋以 来,中国人口的大量南迁和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使得地 处南方经济文化中心地区的景德镇制瓷业获得了发展的有利 时机和大好环境。 2.2.3 景德镇地理位置的相对优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