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观察
首席医学网2008年02月26日13:52:22 Tuesday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八届全国帕金森病会
•期刊社的网站运营专家
•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
•全国抗菌药物会
•国际病毒性肝炎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
•第五届世界癌症会
•国际神经科技大会
•全用药学术会议
•国际药师论坛
•基因组活动周
•第四届抗体大会
•亚太临床微生物
作者:王家法作者单位:云南省思茅市精神病医院,云南思茅665000
加入收藏夹
《中华临床医师
杂志》中华医学会
主办,中华医学电
子音像出...
航空航天医药在线征稿
[先天性唇裂儿护理][编辑达人办公省事e族]
·新形势下传染病专科医院保卫现状及其对策
·逐瘀化痰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
·泪道激光联合眼膏治泪道阻塞性疾病护理
·30岁以下年轻教工高血压者干预效果评价
·超声诊断睾丸微小结石护理考试在线助手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征稿
[综合医学期刊-成都医学院学报][医学会议]
·写作技巧| 护理论文中论题的来源
·医学会快讯| 《中华普通外科》征稿
【关键词】小儿慢性腹泻
小儿慢性腹泻病因繁杂,临床上常见而难治。
我院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4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均来源于我院门诊,中西药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6个月~2岁1个月。
西药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5个月~2岁8个月。
1.2 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中医病症诊断标准》拟定。
1.2.1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4~10余次不等。
呈现黄色水样、蛋花样便,或色褐而臭,可有黏液,或发热、口渴、呕吐、腹痛、肛门灼热。
1.2.2 有感受时邪或兼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的病史。
1.2.3 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白细胞。
2 治疗方法
2.1 中西药组既往均用过一般助消化、止泻药物,如胃蛋白酶、乳酶生、次碳酸铋、黄连素等,其中,22例曾用过多种抗菌药物如新霉素、氨苄青霉素、呋喃唑酮等无效。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予自拟止泻方;山楂炭3g,诃子4g,干姜2g,茯苓6g,白术6g,山药6g,车前子5g,升麻3g,禹余粮3g,葛根3g,神曲4g,藿香3g。
水煎取汁,一日多次少量频频饮完。
3天为1疗程(上方为3岁左右小儿用量),同时加用山莨菪碱
0.5mg/(kg·次)每日肌肉注射1次,2~3次为1疗程。
重症患者配合补液治疗,慎防泄泻变证的发生。
2.2 西药组用乳酶生、次碳酸铋等治疗。
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有效:大便次数或水样便明显减少,全身症状改善,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白细胞偶见;无效:经2个疗程治疗后,大便次数或水样便未改善或加重。
4 结果
中西药组显效39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
西药组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
5 典型病例
男,16个月,泄泻2月余,每日泻水样便7~8次不等,曾用过乳酶生,次碳酸铋等治疗无效,于2006年5月10日来我院就诊。
查体:体温36.5℃,营养一般,意识清楚,轻度脱水征,心、肺(-),腹柔软,肠鸣音10次/min。
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紫见于风关。
大便镜检:脂肪球(+),白细胞2~3个/HP。
中医诊断为泄泻。
西医诊断为婴幼儿慢性腹泻。
治疗以中药为主,口服自拟止泻方并肌注山莨菪碱2.5mg,次日大便次数减少,服药3剂大便次数减至每日1次,成形。
大便镜检:脂肪球阴性,白细胞1~2个/HP,继续服用止泻方5剂以巩固疗效。
小儿慢性腹泻病因繁杂,临床上常见而难治。
我院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4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均来源于我院门诊,中西药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6个月~2岁1个月。
西药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5个月~2岁8个月。
1.2 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中医病症诊断标准》拟定。
1.2.1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4~10余次不等。
呈现黄色水样、蛋花样便,或色褐而臭,可有黏液,或发热、口渴、呕吐、腹痛、肛门灼热。
1.2.2 有感受时邪或兼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的病史。
1.2.3 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白细胞。
2 治疗方法
2.1 中西药组既往均用过一般助消化、止泻药物,如胃蛋白酶、乳酶生、次碳酸铋、黄连素等,其中,22例曾用过多种抗菌药物如新霉素、氨苄青霉素、呋喃唑酮等无效。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予自拟止泻方;山楂炭3g,诃子4g,干姜2g,茯苓6g,白术6g,山药6g,车前子5g,升麻3g,禹余粮3g,葛根3g,神曲4g,藿香3g。
水煎取汁,一日多次少量频频饮完。
3天为1疗程(上方为3岁左右小儿用量),同时加用山莨菪碱
0.5mg/(kg·次)每日肌肉注射1次,2~3次为1疗程。
重症患者配合补液治疗,慎防泄泻变证的发生。
2.2 西药组用乳酶生、次碳酸铋等治疗。
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有效:大便次数或水样便明显减少,全身症状改善,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白细胞偶见;无效:经2个疗程治疗后,大便次数或水样便未改善或加重。
4 结果
中西药组显效39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
西药组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
5 典型病例
男,16个月,泄泻2月余,每日泻水样便7~8次不等,曾用过乳酶生,次碳酸铋等治疗无效,于2006年5月10日来我院就诊。
查体:体温36.5℃,营养一般,意识清楚,轻度脱水征,心、肺(-),腹柔软,肠鸣音10次/min。
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紫见于风关。
大便镜检:脂肪球(+),白细胞2~3个/HP。
中医诊断为泄泻。
西医诊断为婴幼儿慢性腹泻。
治疗以中药为主,口服自拟止泻方并肌注山莨菪碱2.5mg,次日大便次数减少,服药3剂大便次数减至每日1次,成形。
大便镜检:脂肪球阴性,白细胞1~2个/HP,继续服用止泻方5剂以巩固疗效。
6 临床体会
小儿慢性腹泻在临床治疗上是比较棘手的。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胃素弱,脾常不足,是泄泻的内因,又因外感时邪或因乳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清浊不分,湿滞为阻,合污下降而成泄泻。
本文自拟止泻方中,诃子以涩肠止泻;茯苓、车前子以渗湿利水,因水不走常道而走它道,利水止泻而达到“利小便而失大便”之功;干姜以温中散寒;白术、山药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功;升麻可提升中气;禹余粮收敛固涩;神曲、山楂炭健脾止泻;藿香芳香化湿止泻。
加用山莨菪碱可使外周血管扩张,局部血流量增加,改善肠壁循环,减少肠壁液体渗出,故与中药结合相得益彰,疗效显著。
小儿慢性腹泻在临床治疗上是比较棘手的。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胃素弱,脾常不足,是泄泻的内因,又因外感时邪或因乳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清浊不分,湿滞为阻,合污下降而成泄泻。
本文自拟止泻方中,诃子以涩肠止泻;茯苓、车前子以渗湿利水,因水不走常道而走它道,利水止泻而达到“利小便而失大便”之功;干姜以温中散寒;白术、山药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功;升麻可提升中气;禹余粮收敛固
涩;神曲、山楂炭健脾止泻;藿香芳香化湿止泻。
加用山莨菪碱可使外周血管扩张,局部血流量增加,改善肠壁循环,减少肠壁液体渗出,故与中药结合相得益彰,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