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热容说课课件

比热容说课课件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介绍探究报告单 探究课题:比较水和植物油的吸热能力 探究目的: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控制水和油的质量以及它们吸收的热量相 同,吸收的热量由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的时间决定.
探究器材:学生讨论得出 分工合作: 探究记录表格: 探究结论:
对于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例如水和植物 油,当吸收热量相同时,升高温度不同。 说明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一样
相反,当它们倒出相同 高度的液体时,A倒出液体 的体积最大,B居中,C最 小。若对其中某一个容器来 说,倒入和到出的液体一样 高时,那么倒入和到出的液 体的体积是一样的。
知识应用
1、让学生阅读第133页STS《气候与热污 染》,了解内陆与沿海的昼夜温差问题 和热岛效应问题。然后让学生解释内陆 与沿海的昼夜温差不同的原因,讨论如 何减少热污染。
获得概念
师生讨论推断:怎样定义比热容才可准
确表示物质吸热能力大小呢? 形成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 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表
对比热容的类比解释
A B C
A
B
C
比热容比较抽象,通俗 的讲它表示物质容纳热的一 种能力,不同物质容纳热的 能力一般不同,就如同不同 的容器容纳液体的能力一般 不同。如图所示,A、B、C 三个容器,当它们倒入同样 高度的液体时, A倒入液体 的体积最大,B居中,C最小。
比热容
课题: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知识是在改变内能的方式之一——热传递 的基础上展开的,比热容的知识在自然现象和生产 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是下一课时热量计算 的基础。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观 察、实验、分析数据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 总结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逆向 思维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是在知识学习上还 是在能力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
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规律的情感,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 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物理意义; (2)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二、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为 引导,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探究类比式的 教学方法。
知识流程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生活现象引入 小丽放学回家,看见妈妈正在烧水煮饺子,… 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 关系?与水温升高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要记住 比热容的单位和它的物理意义,并且会 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布置作业
1、第13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2、3题。 2、课后思考:如果知道一种物质的比热容后, 但物质的质量不是1千克,升高的温度也不是1 摄氏度,那么它吸收的热量该怎样计算呢?
板书设计
第三节(1)比热容 1、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比如: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 其物理意义是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摄氏 度吸收的热量是4.2×103J。 4、比热容的应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和物理意义。 b、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会查比热容表。 c、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通过模拟类比的方法,体会比热容物理意义。 c、通过阅读“气候与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
沙漠
沿海
城市
2、在生产生活中,常用水作为发动机、发 电机的冷却剂,在冬季也常用水作为暖气 的供暖剂,在冬季来临之前常给庄稼浇防 冻水,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3、有专家预测,三峡大坝的竣工,将会使该 地区的平均气温下降2---3℃,为什么会出现 这种现象?
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