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课后练习

财政学课后练习

第一章总论一、单选题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1)企业;(2)国家;(3)家庭;(4)社会团体与组织。

2.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

(1)社会条件;(2)文化条件;(3)生产力的发展与剩余产品的出现;(4)国家的产生。

3.属于典型的负外部性的是()。

(1)海上灯塔;(2)汽车尾汽;(3)企业对资源的配置;(4)义务教育。

4.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这是因为()。

(1)财政与国家有本质联系;(2)财政分配体现一定的分配关系;(3)财政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4)财政具有公共性。

5.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产品中的。

(1)C+V部分;(2)C+M部分;(3)V部分;(4)M部分。

6.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1)调节经济;(2)实现国家职能;(3)实现社会公平;(4)促进经济发展。

7.最早的财政范畴是。

(1)捐税;(2)公债;(3)国家预算;(4)通货膨胀。

8.财政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其中公债和国家预算最早出现于。

(1)奴隶主义社会后期;(2)封建主义社会后期;(3)资本主义社会后期;(4)资本主义社会早期。

9.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1)国家;(2)剩余产品;(3) 商品经济;(4)私有制。

10.财政的本质是。

(1)物物交换;(2)货币收支关系;(3)社会财富的使用;(4)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1.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地位。

(1)主导;(2)辅助;(3)补充;(4)中介。

12.价格分配指的是。

(1)商品的等价交换;(2)使用价值与价值背离;(3)价格与价值背离引起的国民收入再分配;(4)财政对价格的指导。

13.信贷分配对财政分配的影响体现在。

(1)银行贷款利率要考虑对财政收入的影响;(2)财政性存款是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3)财政资金运动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进行;(4)赤字可能引起货币的财政性发行。

14.下列经济行为中,不属于分配范畴的是。

(1)企业发工资;(2)向银行贷款;(3)国家征税;(4)收藏品高价拍卖。

15.在市场机制下,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承担者是。

(1)银行;(2)市场;(3)财政;(4)企业。

1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

(1)市场配置;(2)财政配置;(3)计划配置;(4)银行配置。

二、多项选择题1.奴隶制国家财政的分配形式主要有。

(1)实物形式;(2)力役形式;(3)货币形式;(4)价值形式。

2.在封建社会末期产生的财政新范畴有。

(1)捐税;(2)公债;(3)专卖收入;(4)国家预算;(5)力役。

3.财政产生的条件是。

(1)交换的出现;(2)阶级的出现;(3)国家的出现;(4)剩余产品的出现。

4.国家财政是一个。

(1)政治范畴;(2)经济范畴;(3)社会范畴;(4)历史范畴;(5)永恒范畴。

5.财政的构成要素主要指。

(1)财政分配的主体;(2)财政分配的客体;(3)财政分配的目的;(4)财政分配的内容。

6.国家筹集和运用资金的两条渠道是。

(1)工资分配;(2)价格分配;(3)财政分配;(4)信贷分配;(5)财务分配。

7.财政与生产的关系可表述为。

(1)生产决定财政;(2)生产反作用于财政;(3)财政反作用于生产;(4)财政决定生产。

8.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体现在。

(1)价格变化引起流转税收入变化;(2)价格变化影响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规模;(3)通货膨胀使公用事业开支增加;(4)通货膨胀可能使纳税人进入较高税率档次。

9.财政三职能是指。

(1) 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增长职能;(4) 监督职能;(5)计划职能。

10.收入公平分配的两层含义是。

(1)按劳分配公平;(2)按要素分配公平;(3)经济公平;(4)社会公平。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1.公债、国家预算是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的财政范畴。

( )2.财政分配的对象只能是剩余产品价值。

( )3.财政分配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但它通过处理国家与有关各方面的分配关系来实现的。

( )4.财政分配的主体是纳税人。

( )5.财政分配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非营利性。

( )6.财政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国家的出现。

( )7.在商品等价交换中不会产生价值量的转移,从而不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 )8.合理的财政分配是价格基本稳定的基础。

如果财政收支长期失衡,社会价格水平终将上涨。

( )四、名词解释1.财政;2.价格分配3.社会总产品4.公共产品5.外部性五、问答题1. 如何理解财政的概念,其是如何产生的?2. 试述不同历史阶段财政的特点。

3. 试述财政职能。

4. 试分析财政与价格及工资分配的关系。

5.试述财政与经济的关系。

第二章财政收入一、单选题1.从经济成份看,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1)国有经济;(2)集体经济;(3)股份经济;(4)三资经济。

2.我国财政收入的最基本形式是。

(1)利润上缴形式;(2)债务形式;(3)基金形式;(4)税收形式;(5)规费形式。

3.在财政收入形式中,通过信用形式取得的收入是:。

(1)公产收入;(2)债务收入;(3)规费收入;(4)投资收入。

4.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是。

(1)税收收入;(2)规费收入;(3)国有资产收入;(4)债务收入。

5.国家以所有者的身份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形式是。

(1)所得税;(2)公债;(3) 上缴利润;(4)流转税。

6.国家对国有企业实现的利润征收所得税是凭借。

(1)政治权力;(2)资本所有权;(3)法人财产权;(4)经营权。

7.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1)税收;(2)利润收入形式;(3)债务收入;(4)国有资产收入。

8.商标注册费属于。

(1)事业收入;(2)规费收入;(3)公产收入;(4) 资源收入。

9.公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原因在于。

(1)公债具有强制性;(2)公债具有国家主体性;(3)公债具有有偿性;(4)公债具有固定性。

10.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从国有企业中取得的收益叫做。

(1)国有利润收入;(2)预算外收入;(3)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4)公产收入。

11.按分类,财政收入可分为来自C、V、M三部分。

(1)收入来源;(2)收入性质;(3)收入形式;(4)价值构成。

12.目前,我国财政收入最大部分来源于。

(1)第一产业;(2)第二产业;(3)第三产业;(4)第四产业。

13.制约财政收入规模最重要的因素是。

(1)经济发展水平;(2)价格水平;(3)生产技术水平;(4)分配体制及政策。

14.财政收入来源的最主要对象是。

(1)社会总产品;(2)社会总产值;(3)国民收入;(4)社会纯收入。

15.“档次爬升”效应产生的税制基础是。

(1)定额税率;(2)比例税率;(3)累进税率;(4)累退税率。

15.将国有资产分为境内和境外国有资产是按。

(1)存在形态;(2)所处地理位置;(3)经济用途;(4)隶属关系。

16.将国有资产按经济用途分类,国有资产可分为。

(1)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2)价值形态的国有资产和实物形态的国有资产;(3)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4)生产性国有资产和非生产性国有资产。

17.国家对国有企业利润的分配采取所得税和利润上缴两种形式即“税利分流”的理论依据是。

(1)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2)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3)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资产属国家所有;(4)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

18.中央政府以本级政府名义举借的债务称为。

(1)公债;(2)国债;(3)政府机构债;(4)金边债券。

19.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发行的公债是。

(1)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公债;(2)北洋政府发行的公债;(3)建国初期的“人民折实公债”;(4)清政府的“息借商款”。

20.下列观点中属于凯恩斯主义的有。

(1)举借公债会增加财政困难;(2)公债减少了社会投资;(3)公债数额不应受限制;(4)公债数额应受限制。

21.公债可分为契约性借款和公债券,这是按哪种标准划分的。

(1)按举债形式;(2)按期限长短;(3)按发行主体;(4)按公债用途。

22.目前,世界各国一般将年之内的债券作为短期债券。

(1)1年;(2)2年;(3)5年;(4)10年。

23.国家将发行的公债统一售于银行,再由银行自行发售的方法,称为。

(1)公募法;(2)公卖法;(3)摊销法;(4)包销法。

24.投资者在债券市场上通过竟拍来购买公债,这属于。

(1)公募法;(2)间接公募法;(3)公募招标法;(4)公卖法。

25.若公债的利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应实行。

(1)平价发行;(2)折价发行;(3)溢价发行;(4)等价发行。

26.由政府委托证券公司或其他有关机构,从流通市场上以市场价格买进政府所发行的公债,称之为。

(1)买销法;(2)国债回购;(3)轮次偿还法;(4)一次偿还法。

27.内债的应债主体主要是。

(1)一国的国民收入;(2)国内企业单位和居民个人;(3)政府机构;(4)外国投资者。

28.为避免形成偿债高峰,应。

(1)确定合适的持有者结构;(2)确定合理的公债利率;(3)确定合理的公债期限结构;(4)确定合适的承销机构。

29.国际上公认的经济债务率的安全线应在以下。

(1)20%;(2)30%;(3)50%;(4)100%。

30.国际上公认的出口债务率的安全线应在以下。

(1)50%;(2)30%;(3)100%;(4)20%。

31.二、多项选择题1.外债结构通常是指等。

(1)期限结构;(2)来源结构;(3) 币种结构;(4)利率结构。

2.反映一个国家外债规模的指标通常有。

(1)偿债率;(2)经济债务率;(3)出口债务率;(4)债务依存度;(5)财政依存度。

3.外债形式一般表现为。

(1)外国政府贷款;(2)国际金融机构贷款;(3)出口信贷;(4)外国银行贷款;(5)发行国际债券。

4.衡量公债偿还能力的指标主要有。

(1)公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2)当年公债发行额度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3)当年还本付息额度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4)公债利率水平;(5)公债利率水平的高低。

5.内债的适度规模问题,从发债可能性考虑,应重点考虑。

(1)国内的承受能力;(2)合理的期限结构;(3)公债的偿还能力;(4)合理的利率水平;(5)财政收支状况。

6.我国公债的发行方式有。

(1)直接发行;(2)代销发行;(3)承购包销发行;(4) 招标拍卖发行。

7.国内公债发行条件包括。

(1)公债发行额;(2)公债的期限;(3)公债的发行价格;(4)公债名称;(5)公债的利率。

8.通常公债利率水平取决于下列哪些因素。

(1)市场利率水平;(2)政府信誉;(3)社会闲置资金;(4)期限长短;(5)中介机构资金实力。

9.包销的公债主要由承受。

(1)金融集团;(2)工商企业和个人;(3)商业银行;(4)政策性银行;(5)投资基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