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谈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谈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谈 李安全( CQ200701149 重庆外国语学校 400039) 教学既富有科学性, 又富有艺术性。 因为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方式, 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 性。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则是隐含着科学性的艺术。 下面从三个方面略作阐释。 一、“教”“学”新解 汉字

字符 传统解读 现代解读

教 (1)教学内容( “爻”) 爻,八卦之短横线的纵横交错蕴涵着变化无穷、丰富复杂的意思。 学习内容是最抽象、最深奥的“哲学” (智慧之学) ,关涉着世界的根本

(2)教学对象( “子”) 学习者,“子”(未成年人) 。 终身学习必须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

(3)教学方式( “文”) 以手执教鞭, “鞭笞”的意思 手执的是“神奇的魔棒”呢?“指点” “点化”的意思 4)教师形象: “又” 言传身教,辅之以“手” ;强调“传授”与“传递”

“借代”的手法与教师的严肃而庄重形象 學 (1)学习方式( “两只手” ) 动手,在实践中学习;传授,以知识的传授与获取为主(传道受业解惑) 互助,交流,分享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2)学习内容( “爻”) (见“教”) 多种学科,多种知识,系统观点,网络状态与网络学习

(3)学习处所:房子 具体的学习过程则是在“房间(教室) ”里进行的 古代有“游学”的风气,但这是从“大”的方面来看,这是强调实践中学习,强调“体验”

(4)学习者(“子”) 甲骨文里没有这个“子” 。 终身学习,但以少年学习为基础

小结: 教学是“成人”之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自然人成为社会人。 教学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成熟的人。

与学生自学有本质的不同,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实践活动。教学是教师组织、 引导学生学习的交流活动; 教学是以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掌握为 “核心”,为主线;教师的“教” 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的 “学”;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 “更好更快” 、更全面更讲健康的发展。 二、教学的科学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使科学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学活 动首先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教学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 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 又一定的客 观依据和客观制约性, 并且在教学活动的各种关系中存在必然联系, 因而教学活动表现为一 定的客观必然性。 不仅如此,教学活动无论怎样千差万别, 都会存在着诸多普遍性和共同性, 表现为普遍性的特点。 正因为教育活动的客观性、 必然性和普通性使教育活动有着自己的特 点、逻辑、规则和规律,它并不是杂乱无序、变化无常和无章可循的。 (刘茜《当代教学研 究的发展趋势》 《课程·教材·教法》 2007, 4) 客观事实:教学作为技能是可以学习,可以传授,可以模仿的。重庆市“名师工作室” ,“老 带新”等教师培训模式可以为证。 1.教学规律:有道可传,有理可探 教学规律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教学基本规律;二是

学科教学的规律。 教学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熏陶渐染、 循循善诱、教学相长、以学定教(《论 语》)和便宜性原则,彻底性原则,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 《大教学论》等。 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内容体系, 也有不同的教法, 自然应当遵循学科教学规律。 比如语文教 学,首先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必须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 2.教学方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国古代,《论语》中提出了启发与讨论(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对话或谈话(高中《语 文》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章)、诱导或引导等教学方法。 《荀子·劝学》 提出了反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等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更加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对话式、研讨式、体验式教学。 3.教学模式:有模可建,有轨可求 以语文教学为例,自学辅导式教学法(魏书生) 、“三主四式”导读教学(钱梦龙) 、人文主 义语文教学(程翔) 、新语文教学(韩军) 、导创教学(黎见明)等作为教学模式,都体现了 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 三、教学的艺术性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 ,, ‘大教学论' ,就是一种把一切事物 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 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 并且它又是一 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 就是说, 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 或是学生感到厌恶, 它能 使教员和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 获得真实的知识、 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尽管这只是 “一家之言” ,但是, 这里所包含的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是对“教学”的艺术性最朴素而概括的论说。 “由于教学是一种表演艺术, 这就要求师资培训中注重训练未来教师的个性 (这并不是说要 排斥其他方面的学习) 。”(特拉佛斯《教师个性品质的塑造》 [A]瞿葆奎《教师教学文集·教 师》 [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237))——虽然这是从教师培训的角度来讨论培养未 来教师的个性的重要意义,但其基本的逻辑起点就是“教学是一种表演艺术” ;尽管这种说 法未必完全正确,或者说未必全面地揭示了“教学”的特性,但至少是从一个侧面“发现” 了教学的本性。 1.教学个性:努力创建自己的教学风格 人生经历、知识背景、专业素养、理念追求的差异决定

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个性。 即使相同的学科甚至相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师也会有不同的教学个性; 即使采用相同的 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师也会有不同的特性; 课堂教学不可复制, 因为其中蕴含了艺术创造的 成分,在科学的程序中包含着随机应变的艺术的成分: 偶然性,不确定性, 随机性,多样性。 2.教学境界:以“自由境界”为极致 技术境界:循规蹈矩, “按部就班” ,按照“教案”进

行教学。 技艺境界:融会贯通,灵活自如地选择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够随即应变。 艺术境界:“自由境界” ,“无技巧的境界” ,“从心所欲, 不逾矩”,富有教学机智和灵性。 “臣 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庄子·养生主》 )。 对教学方法的孜孜以求, 是为了达到教学的艺术境界。 欧阳代娜:“ 要在语文教学中讲出 ‘美' 字来,‘美'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础” ;“要在语文教学中讲出‘巧'字来, ‘巧'是语文教学 艺术的核心” ;“要在语文教学中讲出‘活'字来, ‘活'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契机” ;“要在语 文教学中讲出 ‘实' 字来,‘实' 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础” 。(《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3.教学创新:突破自我与超越时代 教师的自觉追求: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地实践活动, 其中蕴

含着教师与学生的机智与创造。 一 个教师需要不断地吸纳各种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融化凝结创建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一个教师也需要不断地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教学发展与改革:教学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而进步;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教学。 2007 年 12 月 6 日

[参考文献 ] 陈政《字源谈趣》新世界出版社 2002 左民安《汉字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6 刘茜当代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课程·教材·教法》 2007. 4 王荣生教学艺术的落脚点是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法》 2007. 5 为什么说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日新月异。 现代科学的发展导致多学科 相互渗透, 渗透的结果是使科学发展呈现既高度综合、 又高度分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促使大 量交叉性学科的出现, 引起教学论的巨大反应和变化。 在教学中, 如何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发 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 怎样运用启发式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能力,怎样进行课堂提问、组织讨论、设计板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怎样进行科 学管理, 怎样使教学系统优化运行, 怎样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控制, 怎样优化把握和运用教 学情感和教学心理, 等等, 这些问题远远超出了一般教学论的范围, 而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 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此, 有必要建立一门新的学科——教学艺术论, 由它来解决这些理论和 应用问题。 同时, 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富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提供了 丰富的源泉, 新的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问世也为教学艺术论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所有这些, 使教学艺术论这门学科的研究和建立成为可能 [王北生, 1990(2);杨青松, 1992 (3)]。 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方面来看, 教学艺术的深入研究, 可以促使教学艺术论得到系统的理论论证, 作为教学论发展中的分支, 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 学科。其研究成果可以丰富和充实教学理论,弥补长期以来教学艺术问题理论研究的不足。 从实践方面看,教学艺术论的深入研究,强化了人们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的认识, 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同时, 教学艺术论非常重视应用性的微观教学 技术研究, 这可以帮助广大教师切实掌握教学艺术的规律, 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由 于教学艺术论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起来, 所以教师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对培养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