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课全章讲义
2、变革的深入
• (1)甲午战争后主张仿用西法, 创练新军,引起作战样式和战术 的改革,标志着近代军事思想形 成。 • (2)辛亥革命前后,一些西方军 事著作被介绍到我国,如《战争 论》等;徐建寅编撰的《兵学新 书》标志着我国资产阶级军事著
作的出现。
拓展知识
• 蒋百里,原名蒋方震,字 百里。中国近代著名军事 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 1937年出版的军事论著集 《国防论》中提出了抗日 持久战的军事理论,是国 民党将领中的第一人。
《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在理论上有巨大的创见,而且具有普遍性。
(1) 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 孙武把修明政治看作是战争制胜的最重要的条件,揭示了 战争的本质。 (2) 揭示了“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 并进一步明确:在了解敌我双方的基础上,找出行动的规 律,并按照这一规律去确定自己的行动,以战胜敌人。
《尉缭子》:“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武为表,文为里。”
(三)战争与经济
《孙子》:“举兵十万,日费千金。”
管仲: “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 战之费,累代之功尽。”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 慎战思想和“因粮于敌”、“务食于敌” 的补给原则。
(四) 战争的指导思想
先发制人
《尉缭子》所言:“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
• 大将筹边人未还
• 湖湘子弟满天山 • 新栽杨柳三千里 • 引得春风度玉关
------(清)杨昌浚
•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湘、淮军统帅, 出身儒生,熟悉历代兵家韬略,并善于从实战 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作 战指导思想,他们继承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的精华,推动了近代军事思想的变革。
(五)治军理论
• 重视将帅修养。《六韬》认为:“得贤将者,兵强国盛 。”孙武把选将的标准归纳为:“智信仁勇严”,即多 谋善断,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坚定,明法审令。 • 强调以治为胜。不仅在与军队数量多少,更重要的是提 高军队战斗力。治指两个方面:一是立定法制;二是赏 罚分明。
• 主张教诫为先。反对“不教而使民战”,教是指军事技 能训练,诫是指明死生荣辱之道。
宋至清朝前期的军事特点 1、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2、军队编制和战法出现显著变化,已具备 近代雏形。
3、军事思想实用性鲜明,哲理方面探讨相 对减少。
宋至清朝前期的军事理论著作
• 《武经七书》:(《孙子》、《吴子》、《司马法》、《尉 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兵书,成书于宋仁宗 四年。 • 《武备志》:明朝茅元仪著,被称为“军事学百科全书”。 • 《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明朝戚继光著。
第四次反围剿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在奴隶社会作为独立的 意识形态开始出现的, 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 夏商西周; • 春秋至秦;
• 秦至唐、五代;
• 宋至清朝前期;
1、夏商西周时期(产生阶段)
原始社会末期:涿鹿之战(4600年前)。 夏商时期: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处于萌芽状态。甲骨文 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3、这一时期发生的多次大规模战争,如秦灭六国之
战、楚汉之战、赤壁之战等,把政治斗争、军事 斗争、战争指挥艺术都提高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4、宋至清朝前期
• 从总体上看,军事思想在这个阶段是走下 坡路的,这同中国封建社会及其文化从宋 开始走下坡路并日益保收是吻合的。
• 当然,这期间也有例外就是成吉思汗及蒙 元统治者的远征,但战争经验未能得到总 结并形成有价值的兵书。
四、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 1、变革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对 华侵略的加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受到西方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越来越大的挑战,发生了 此消彼长或互相融合的历史性演变,导致了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以典型人物及其思想为例
(1) 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 之士,首先放眼世界,主张严修武 备,坚决抵抗外来侵略。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战略思 想,“以守为战”的战略防御思想, 以及“器良、技熟、胆壮、心齐” 的建军思想。这些思想已发出了变 革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信号,并标 示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方 向。
(实战中的运用:红军三次反围剿)
青岛农业大学军事理论课
敌军兵力14个师,10万人;我军兵力约4万人
1931年1月3日,歼敌 半个师,俘敌3千余人
第 一 次 反 围 剿 示 意 图
12月30日歼敌9千余人, 师长张辉瓒被歼
2013-10-18 6
而在第五次反围剿时,王明“左”倾 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 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 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 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 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 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
青岛农业大学军事理论课
(3) 提出了以谋略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孙武提出 “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力求以 谋略胜敌,而不单以力取胜。
(4) 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孙武反对天命观,主张无神论,认为战争很大程度上 是由人来决定的。还看到了战争运动中一系列矛盾现象, 攻防、强弱、劳佚、奇正、虚实、利害、远近等,而且它 们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林则徐 (1785-1850)
青岛农业大学军事理论课
(2)曾国藩、李鸿章
曾国藩系湖南湘乡人,曾任兵部侍郎、两江 总督等要职。他的军事思想主要有: 第一,以勤王忠君和捍卫封建礼教为建军的 根本宗旨。重视军队思想教育。 第二,在组建军队方面。以将为亲选,兵必 自招,层层节制的原则编组军队。以“忠义血性” 儒生为将,以“朴实少心窍”的山民为兵。 第三,在激励士气方面。厚给薪饷、滥施保 举,有利于巩固部队和提高战斗力。
中国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 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 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 深远的影响,历经2500年而不衰,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又被称为“东方兵家圣典”。 《孙子兵法》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
青岛农业大学军事理论课
近代军事思想改革的成果
------
湘军
• 曾国藩的湘军,以及后来按照湘军营制组建的淮军,注 意采用洋枪洋炮,重视政治灌输和层层严密控制的建军 思想。它开了近代“兵为将有”的先河。 • 湘军拥有勇猛的战斗风格和坚强的战斗意志。在平定太 平天国后,屡次参加了抵抗外侮的战争,包括左宗棠收 复新疆,镇南关、台湾抗法,甲午牛庄血战等。
秦以后,我国历经了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南北 朝、隋、唐和五代十国,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 段,其中汉唐两代素称“盛世”,反映在军事上则是“开 疆拓土”的鼎盛时期。
秦至唐、五代时期的军事特点
1、东汉后,铁兵器完全取代了铜兵器。 2、以骑兵为主要的作战力量。汉匈百年大战中的大 骑兵集团;魏晋南北朝和隋代的装甲骑兵;唐朝 的轻骑兵,都是当时军队的主要突击力量。
青岛农业大学军事理论课
《孙子兵法》是我国和世界军 事史上最早的最有价值、最有影响 的军事理论专著,被誉为“世界古 代第一兵书”。 明朝茅元仪以一句话总结了 《孙子兵法》的影响,“前孙子者, 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 子”。
青岛农业大学军事理论课
拓展知识
春秋至秦时期著名军事理论著作
3、秦至唐、五代时期(丰富和提高阶段)
先轸,即原轸(?—前627年),春秋时晋 国卿大夫。先轸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将 领,以谋略见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 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城 璞之战胜楚国,奠定了晋国春秋第一强国 的地位 。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 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著 名的军事家、统帅。 长平之战,消灭赵军 45万。与李牧(赵)、王翦(秦)、廉颇 (赵)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多媒体课件
青岛农业大学军事理论课
讲 授 要 点
1、军事思想及对军事活动的指导意义。
2、中外军事思想发展的大致过程和主要军 事思想家的观点。 3、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军事思想概述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基本问题 的理性认识。军事思想研究的问题,通常包括战 争观、国防和军队建设及战争与军事问题的方法 论等基本内容。
在战争的实践中诞生了不少杰出的将帅和军事著作,《孙子兵 法》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
春秋至秦时期军事特点
一是军队编成和作战样式有了较大改变--骑兵、弩兵。 二是兵器有了较大改进--铁兵器出现 。
三是战略战术更加丰富完善--上兵伐谋、奇正相间。
四是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拓展知识
春秋至秦时期著名统帅和战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速战速决
孙武:“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久则钝兵挫锐”。
集中兵力
《白豪子》:“兵之贵合也。合则势张,合则力强,合则气旺,合则 心坚。”认为作战最重要的是集中兵力。
出敌不意
孙武:“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奇正互变
孙武:“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 竭如江河”。
为什么打仗---怎么准备打仗---怎么打仗
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1、军事思想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
2、军事思想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
3、军事思想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
局性指导。
红军在正确的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三次 反围剿的巨大胜利
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形成了“敌进我退、敌退我 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游击战的作战原则。红军 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 “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战术, 不断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