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限时集训(四)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303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 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 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 即潜佐将施行。”这一举措() A .违背革命的最初设想 B .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 C.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D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A [材料中天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诸王向洪秀全建议,军队人数增加, 为了筹集军粮,安徽、江西应该“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得到洪秀 全的赞同,说明他们主张维持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与《天朝田亩制度》 中要求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设想是背道而 驰的,故A项正确。] 2.洪仁玕认为:“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 不必说也。”并进而认为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 纶实际,且招祸也”。这说明了 ( )【导学号:62160027】 A .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萌发 B .鸦片战争战败对外交的冲击 C.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实际需要 D .傲岸自大的观念发生新变化 D [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中洪仁 玕的观点代表的是 太平天国的外交,没有涉及“鸦片战争战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轻 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并未体现重振太平 天国威风,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 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得出太平天国外交观念的转变,故D项正确。] 3.冯友兰讲:“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 钱穆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 ”两位史学家 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 A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B •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 C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空想性 D •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列强的镇压 A [两位史学家都认为太平天国是历史的 “倒退”和“失败”,原因就在 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太平天国运动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 目标,不能顺应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故A项正确。] 4•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 I860 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 21位将领担任督 抚。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 C.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 D •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B [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故A项错误;督抚由满洲贵族担任变为由汉 族地主担任,反映了清朝重用汉人超过满人,清朝的军政局面开始发生变 化,这一切源于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督抚是地方行政长官,故C 项错误;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以解决材料没有涉及 ,故D项错误。] 5•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 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 措施表明太平天国() A .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 B .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 C.全力破除传统文化 D .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 B [材料仅体现了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进行删改,不能体现出其试图构建 新文化,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删书衙按照拜上帝教的原则删改儒家经 典,反映出其试图把儒学改造为适合其利益和要求的文化 ,故B项正确; 太平天国是对儒学的删改不是全力否定传统文化 ,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 的拜上帝教主张人人平等,故删改儒学不是为严格尊卑等级,故D项错误。] 6. 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 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 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 B .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 C.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 D .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D [清末立宪失败之后才发生了辛亥革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朕不 知”“朕不觉”,表达了皇帝对清末立宪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浑然不 知,故B项错误;官吏腐败不能体现 “权豪或祗为自便” “怨积于下”等 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官绅或藉为网利”“权豪或祗为自便”“怨 积于下” “祸迫于前”可知,清末立宪引发了官绅豪强与底层人民的矛盾 激化,故D项正确。] 7.1911年5月,在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前夕,一位名叫石长信的监察干部(给事 中)在上奏中写道:“四川、湖南现兴修铁路,因资金紧张,以租股为名, 每亩土地皆征税,以充路款。我听闻两省农民,民怨沸腾,又遇荒年,用 强制手段收取更难以操作。深恐民穷财尽,本欲图富强却使其更加贫弱。 所以于路收归国有之日,不必担忧百姓会阻挠。”材料印证了() A .铁路建设资金短缺 B .民众抵触铁路修建 C.铁路国有恰逢其时 D .保路运动发生原因 D [材料仅涉及四川、湖南兴修铁路,资金紧张,不能印证铁路建设资金 短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百姓抵制的是加收土地税以充路款 ,而不 是抵触铁路修建,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石长信的言论仍反映出清政府 维护统治的目的,不能体现铁路国有符合当时的形势和需要,故C项错误; 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不仅堵塞了民间资本介入投资的通路 ,而且将之前民 间集资的铁路费用也收归国有,引起了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故D项正确。] 8.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立宪派首领汤化龙起草通电,以咨议局、商会、教 育会名义请各地响应。各省宣布独立时,很多省是新军起事,咨议局服从, 立宪派主政。革命派依赖新军的实力,立宪派凭借社会声望。这可以佐证 () A •辛亥革命的成功是立宪派和革命派共同努力的结果 B •新军是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体力量 C•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共同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各省独立是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合奏 A [辛亥革命的成功,既离不开革命派对新军的思想动员作用,也离不开 立宪派的社会号召作用,这是二者合力的结果,故A项正确;新军虽然是 推翻清王朝的主体力量,但这并不是材料所要佐证的观点,故B项错误; 立宪派的革命目标是君主立宪或者军事独裁而非资产阶级共和国 ,故C项 错误;各省独立与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联合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故D项错误。] 9.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 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 .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B .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C.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D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C [袁世凯最终能够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与两个“临时”并没有任何关系, 而且这也绝非是“本质体现”,故A项错误;两个“临时”与孙中山的个 人品质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B项错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这一 时期已经认识到,民主共和之路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和 循序渐进的过程,两个“临时”正是其不懈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故C项 正确;有无“临时”两字与中华民国政权是否获取人民支持同样没有直接 的关系,故D项错误。] 10. 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 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 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 方”。该学者旨在说明《临时约法》() A .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B .赋予议会过大权力 C.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 D •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临时约法》本身在政体构建方面就存在着天生的 缺陷,故D项正确。] 11. 1912年9月30日,袁世凯签署大总统令:“参议院议决国庆纪念日案,兹 公布之。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 正月初一日,又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为纪念日,是日均放假休 息。”这一规定() A •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的胜利 B •满足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的诉求 C.是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D •符合黎元洪为代表的湖北派的意愿 C [根据材料“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 ……以南京政府成 立日即正月初一日”看出符合革命派的诉求,“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 日”得出北洋集团的胜利,同时体现了革命派和北洋军阀的思想主张,故C 项正确。] 12. 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 据不 完全统计达500余家。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平 均每10人就有一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 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表明 ()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 C.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D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 B [民主共和观念应该强调反帝制的内容,材料无此体现,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宣传民主思想的新报刊数量及发行量增多,普通百姓也接受报刊 内容的宣传,说明社会思想环境自由,联系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材料 仅体现公众接受报刊内容的宣传,未体现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高涨,故C 项错误;材料中无近代报刊业发展状况的比较 ,因而无法得出中国近代报 刊业发展达到顶峰的结论,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