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
一、引言
关于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中外学者都有研究,西方国家对此研究
较为全面,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产权理论、价值理论、会
计目标理论、会计计量理论等。国内对公允价值理论基础的研究还处
在起步阶段,现在文献主要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陆宇建,张继袖,
刘国艳,2007)、决策有用观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对相关性与可靠性
的权衡加以论述(夏成才,邵天营,2007)。
众所周知,价值是经济学的精髓,收益、产权与价格也属经济学范
畴,这些理论基础不仅时间上先于公允价值,而且实质性的催生了公
允价值,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笔者把这些因素称为内涵或内向性理
论基础。同样的,价值增值是管理学的永恒追求,会计从属于管理学,
会计相关理论基础有会计目标、会计要素、确认、计量、信息质量与
财务报表,这些理论基础也是客观事实,但对公允价值的产生并没有
必然联系,其实质是公允价值在具体应用中的恰到好处的表现或者说
优点,笔者把这些会计理论基础称为外向性理论基础。
二、内向性理论基础
内向性理论基础,主要基于经济范畴,主要基于价值、产权与收益
三方面因素,在时间点上是先于公允价值,是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的前
提,大致可归纳为价值理论、产权理论与收益决定理论三种。
1.价值理论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是价值理论的核心。均衡理论从供需二方面
与价格的涨落关系加以论述的:一般而言,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价
格高则需求量少,反之亦然,此时实际需求价格存在一个合理的最佳
值,也就是边际效用价格;同样,供给价格也是由实际的边际成本所
决定,价格高则供给多,价格低则供给少。供需求曲线相交之点就是
均衡价格。
公允价值强调公平、公允、公正,也是一种效用价值,追求理想状
态下的一种最佳值。这种价值可以是现实活跃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也
可以是基于无交易或假定的交易,或者说公允价值是理想状态下的完
美表现,而这种表现是在交易各方自愿并熟悉情况达成的一种理想价
值。从这个角度看,公允价值与均衡价格异曲同工,只是价值理论中
的均衡价格偏向客观存在,而公允价值更偏向主观意愿,因此价值理
论无论巧合还是必然,都将成为公允价值理论基础的选择。
2.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以斯科为代表,以交易费用为其理论基础,认为市场与企
业是可相互替代的二种形式,包括产权与契约理论等内容。产权理论
认为,一切市场经济活动都以产权为基点,通过产权来界定市场主体
各方责、权、利,明确而清晰地界定各利益相关者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不同主体间权利与义务关系,并通过一系列契约要约来约束各行为主
体履行相关承诺,从而保证利益相关者之间尽可能公平、公正。公允
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最终还是服务于特定主体,公允价值计量的
准确程度势必影响到产权界定、维护以及资源有效配置。一方面计量
属性的不同选择将一定程度决定产权计价、产权利益分配的不同结果;
另一方面产权理论又能促使公允价值实现会计目标,二者相得益彰。
因此,产权理论自然就成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观念形成及发展的内在
驱动力。
3.收益决定理论
收益理论主要包括会计学收益与经济学收益二种。其中会计学收益
基于权责发生制,公式为收入-费用=利润;经济学收益中收益是更广
意义上的收益,既包括会计学收益,也包涵已实现和未实现收益,归
根到底,经济学收益是一种全面收益,其公式为期末净资产-期初净
资产=全面收益。
收益法是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之一,它是基于经济学中的全面收
益,其中计算收益中最关键的在于确定现金流量以正确使用现值法。
收益内容划分的准确性,现值方法的合理性,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到到公允价值应用的可行性。从这个角度而言,公允价值与经济学中
收益理论可以互补,全面收益则是公允价值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推
动。
三、外向性理论基础
外向性理论基础是从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的角度来研究的,主要
基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资本保全三因素,大致可归纳为
会计目标的迁移、相关性与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的抉择与资本保全论
等三种成因。
1.会计目标的迁移
无论从会计理论还是从会计实务的角度,会计目标都是一个最根本
的问题。任何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都要以相应会计目标为转移,
可以说,会计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准则的内容体系,是会计理论与
实务维系的桥梁。历经多年研究与发展历程,当今会计界开成两个不
同会计目标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那什么是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又是怎样产生的?受托责任观会
计目标下将选择什么会计计量属性?从现有文献可知,受托责任主要
由受托方向委托方报告相关会计信息,用恰当方式和真实有效地向委
托方反映经济管理责任及履行情况是受托方义不容辞的会计目标。从
历史眼光来看,所有权与经营权二权分离是受托责任形成的客观基础,
二权分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进一步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而委托代理
理论便成了受托责任观的理论基础,它强调以事实数据为基础并具有
可验证性。这种关系下,委托方提供资源,有权利知道相关资源运用
的相关信息;受托方承担日常经营管理,有义务对委托方资源保值增
值并提供相关信息。从时间上来看,会计主要面向过去,财务报表
看重利润表为中心,强调对受托者业绩的准确计量,重在提供有关经
营者受托经营业绩的相关信息,从而在会计计量上采用历史成本法担
当此重任。
那什么是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又是怎样产生的?决策有用观会
计目标下将选择什么会计计量属性?文献表明,决策有用观主要是就
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而言的,其观点认为会计目标应是为利益相关
者(包括现实的或潜在的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公众与企业职工
等)在进行投资、信贷等相关经济决策时提供合理有效的相关的会计
信息。如果说,受托责任之所以产生,在于二权小规模的分离,直接
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受托的基础,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会计环境也随
着发生重大转变,进人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市场快速发展
与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得委托方与受托方交流、沟通机制发生了与以
前不同的变化。理论上说,拥有资源优势的所有者一方在发达资本市
场上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所有者有可能不再固守一家经营者,他
完全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自由进出,通过股票的买卖灵活选择使自身利
益最大化的方案。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委托
代理关系逐渐弱化,而如何在瞬息万变的股市上把握机会便成了所有
者头等考虑的大事,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质量成了最重要的会计目标。
因此,会计目标理论是公允价值应用的外向性理论基础,同时,会
计目标的实现也依靠公允价值计量。
2.相关性与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的抉择
厦门大学吴水澎认为,会计信息应为实现会计目标而所需要的最基
本质量要求,会计系统应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加经约束。会计信息质
量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等,而争议最多的、在
会计信息质量居于最高层次的是相关性与可靠性。
一般而言,历史成本具有可靠性,在会计界都得到认同,而公允价
值具有相关性也无可厚非。可靠性与相关性在一定范围里还是可能兼
容的,但矛盾在实务操作中也可能大量存在,抉择的关键在于主体所
需博弈,本文前面论述了受托责任观侧重可靠性并选择了历史成本,
而决策有用观侧重相关性并选择了公允价值,则选择了公允价值。与
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具有明显优势:公允价值紧随市场,能充分
快速反应市场及其变化信息,这在决策有用观大环境条件下,更具有
相关性而备受推崇;而历史成本除初始确认与处置时才考虑相关信息,
平常都固执地保留着过去的历史信息,有时可能误导投资者相关决策。
公允价值应用最大的诟病就是它的可靠性,认为公允价值主观性、
波动性过强。(王志亮,2009)有学者从忠实反映性、可验证性
(vedfiability)与中立性(Neutrahty)特征三方面入手,论证公
允价值也有相当的可靠性,他认为,忠实反映就是反映企业经济事项
未来的现金流量及其风险,这也正是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进行投资、
信贷和其它类似决策所要依据(对决策有用)的基础;可验证性
(vedfiability)是通过计量者之间的共识(Consensus)来保证会
计信息能够(忠实)反映其意欲反映的经济事项,或选择的计量方法
在应用中祛除了错误和偏见;中立性(Neutrahty)是在所报告的信
息中没有偏见,这些偏见试图得到一个既定的结果或诱导一种特定的
行为方式。因此,公允价值也具有可可靠性,公允价值的出现在一定
程度上可能使可靠性与相关性二者达到融合。
3.资本保全论的内在要求
资本与收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维护好资本,才谈得上确认收益,
真实的收益应当建立在保持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基础之上。目前资本
保全理论包括财务资本保全与实物资本保全。前者认为如果期末投资
总额等于或超过了按名义金额计量的期初投资总额,资本就得到了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