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混凝土水泥制品工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我国混凝土水泥制品工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我国混凝土水泥制品工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国家建材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会长
吕祖良
——混凝土作为一种成本低、使用广、性能好、健康无害的环境友好型大宗建筑材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1世纪仍然将居于各种建筑材料的主流地位是目前国际上的共识。

——混凝土技术经历了以提高混凝土强度为主线的发展历程:低强混凝土(小于15Mpa)→高强混凝土(50—80Mpa)→超高强混凝土(>100Mpa),80年代以来,出现了MDF(无宏观缺陷水泥)、DSP(超细粒聚密水泥)、CBC(化学结合陶瓷)等为代表的超高强混凝土材料,具有极高的抗压强度(200—300 Mpa)和抗折强度(150 Mpa)。

20世纪后,从减少资源耗用量,延长寿命、增加功能、降低环境代价等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国内外开始大力加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发。

——水泥制品的发展同样体现了产品的高质量、高性能、多样化,生产技术向低能耗、低原材料,高自动化水平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国外极为重视节能环保型的水泥混凝土制品开发,多种绿色环保、节能、重视艺术和环境效果的制品营运而生。

一、发展现状
——我国水泥制品已在城镇市政建设、乡镇供水、邮电通讯、电力输送、铁道交通、港口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等领域广泛使用,特别是近几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固定资产的快速增长,房地产业、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奥运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水泥混凝土制品工业的发展。

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生产应用水泥制品的最大国家。

——主要产品有:输水管、排水管、输电及通讯电杆、基础桩、铁路轨枕、地铁管片、波形瓦、混凝土砌块、板、柱、大型屋面板、空心楼板、T型梁多种建筑、环境装饰制品等。

——近几年来混凝土水泥制品技术进步的主要成果
●凝土成套技术装备、计算机控制系统。

2004年全国予拌混凝土搅拌站(厂)2200多家,设计生产能力60000万m3。

(但实际产品约28000万m3,不到混凝土总量的20%)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及各类工业废渣的利用技术。

●商品混凝土系列外加剂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技术(混凝土强度达C80以上,最大直径1200m/m,单节长度20~30m)
●混凝管生产技术
排水管:离心、悬辊、挤压、立式振动、径向挤压、芯模振动、带底座全自动升芯振动等工艺。

压力管:三阶段、一阶段、自应力、悬辊、振动挤压、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
●装饰混凝土制品生产技术及装备
●耐腐蚀混凝土制品技术
●混凝土修补增强材料生产技术和施工技术
●混凝土空心砌块应用技术
●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技术
——2004年水泥制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经济指标
工业增加值: 166.88亿同比增长22.6%
产品销售收入: 554.13亿同比增长30.6% 建材行业第2位
利润总额: 20.09亿同比增长15.5% 建材行业第4位
利税总额: 37.66亿同比增长23.39%
●主要产品产值
排水管: 20080.3公里水泥混凝土瓦: 1.998亿片
压力管: 6548.3公里石棉水泥板 504.7万m2
其中PCCP 431.24万根石棉水泥瓦 2.5016亿m2
电杆 608.3万根纤维增强水泥板 1803.4万m2
桩 1.246亿米 (1993年产量300万米,2004年达1.5亿米) 轨枕 1186万根
●经济运行特点:发展速度增长快,但盈利水平较低,利润总额增长相对较缓,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市场保持相对稳定,产能过大,行业集中度低,市场不规范,无序竟争,产品结构不合理
——工程应用实例
二、发展机遇
●城镇化进程
——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的新阶段,世界的城镇化发展,为人类带来富裕和进步。

——二十一世纪将是新的城镇化世纪。

予计2006年全球城镇化将达到50%,2030年达到61%
全球人口中城市人口的发展
五大洲城镇化平均水平
我国城镇化发展
——专家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57%,年增长率为1%。

届时城镇人口将达到8.4亿,即增长3.4亿。

相应城市空间的发展,能源资源等需求问题突出。

——200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伟格列茨预言:中国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并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居首位的挑战是城镇化。

●水资源问题
——我国人均水资源仅约2200m3,约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国660个城市中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

——2002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为537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

——多数城市供水管网跑冒滴漏损失率高达20%,农田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0~50%
——2004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708座,排水管道长度21.89万公里,污水处理率已达45.69%,与2000年相比污水处理厂、排水管道、污水处理率分别增加66%、54%和12%。

——到2010年城市供水建设和管网建设所需投资不会少于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污水处理市场所需投资额预计要超过5000亿人民币。

●节能省地问题:
——建筑能耗总量已占能源总消耗的27.54%,其中采暖、空调能耗占55% ——目前城乡既有建筑约400亿m2其中98%是高耗能建筑,新建筑95%以上仍是高耗能建筑,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的新建筑的3倍多。

——按目前建筑能耗水平发展到2020年建筑能耗将达10.89亿吨标煤,是2000年建筑能耗的三倍多,空调能耗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能力,达到18亿kw。

—建筑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25%,每拌和1m混凝土多消耗水泥80km,卫生洁具耗水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水平仅为发达国家的25%。

——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的1/3,实心粘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

以上事实表明:要实现全面建设加小康社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十一五”及中长期技术进步发展构想
——大力发展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以C30~C40为主,部份达到C80,则混凝土消耗量可节约30%左右,间接效应:延长使用寿命,解决肥梁胖柱问题,按目前每年18亿m2建筑,若1/3左右即5.4亿m2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及高强钢筋建成的高层建筑,仅以增加1%~1.5%使用面积,则可增使用面积540~810万m2,比照全国平均建筑造价1500元/m计,可产生经济效益81~121.5亿元/年。

——大力发展预拌混凝土:总产量由20%提高到50%,能稳定生产C80 以下混凝土,所有搅拌站均能达到生产C50技术水平,相应形成超细矿物外加剂加工工业和满足各类工程需要的高效外加剂工业。

——混凝土生产绿色化:降低水泥用量,开发新品种水泥;大量利用工业废渣,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使用人造骨料、海砂、再生骨料,保护天然资源;使用绿色外加剂,防止室内环境污染;发展节省人力,减少振捣,降低环境噪音的混凝土成型工艺(如自密实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结构安全使用寿命;促进混凝土的再生循环,保护生态环境。

——大力开发高(高强、高耐久性、高工压、高技术含量);大(大口径、大规格、大吨米);新(新工艺、新材料);特(特殊功能、用途、规格)的水泥制品,如直径4000M以上的混凝土输水管、35~50万仟伏输电杆(塔)、稳定生产混凝土强度为C100预应力高强桩、非压蒸法生产C70~C80混凝土桩,高单桩承载力,高抗震性及节能节材的自应力钢管混凝土桩,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高速重载(200KM/N)条件下的混凝土轨枕。

——开发农田灌溉和水利建设所需各类管道:城区雨水直接利用的各种制品(绿地系统、生活小区交通路网),农业村镇节水管道技术。

——非园形混凝土管(方形、矩形、共同渠)隧道管片。

——装饰制品:市政、园林绿化建筑装饰用的各种分类仿石混凝土制品
——建筑墙板
四、促进水泥、混凝土、建筑(制品)三业联动建议
水泥混凝土是一门完整的系统科学,是一个不宜分割的工业体系,目前国际上已十分重视因行业分割带来的弊端。

美国1997共同成立全国性的混凝土行业战略研究委员会联合解决行业技术开发、技术转换速度,行业机制与工业系统,教育体制,就业与行业福利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问题。

2000年5月制定了30年构想动议,形成了未来30年美国水泥混凝土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绿色行业战略规划,提出到2030年,美国混凝土行业将使水泥、水泥替代品、集料、惰性掺和料外加剂、混凝土及相关行业整合重组为一个完整工业体系。

混凝土强度比现在相应提高10倍,每年混凝土产品最终产品能耗下降一半,新技术转换成生产力,从发明到应用从现在10—15年缩短到2—3年,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比现在快3倍。

德国2001年水泥工厂联合会和水泥工业研究院共同出版一份《混凝土》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采用水泥混凝土大一统的思维方式——系统论的观念对水泥混凝土行业机制革新、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建立大一统行业提出动议和时间表,2020年前完全融合两分割行业,2030年探索混凝土与建筑业之间的产业链关系,寻求优化方案。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拉动了水泥、混凝土、建筑业的大发展,如果解决好产业链之间的联接,将会有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为此建议首先中国建材研究院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要加强更紧密的联合,协同制定我国的水泥、混凝土、建筑(制品)长远规划,以促进这一事业的更快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