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失效分析培训

失效分析培训

失效分析培训总结
失效分析在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¾全面质量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¾可靠性工程的技术基础之一
¾安全工程的重要技术保证之一
¾维修工程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依据
¾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痕迹学
¾痕迹学也象断口学一样,深入到失效分析的每一个角落,在失效分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
机械失效分析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¾痕迹学涉及的范围远大于断口学所涉及的范围。

¾痕迹标记包括表面形貌(花样)、成分(或材料迁移)、颜色、表层组织、性能、残余应力以及表
面污染状态等的变化。

¾痕迹分析就是对上述变化特征进行诊断鉴别,并找出其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为事故和机械失效
分析提供线索和证据。

建议购买:《机械失效的痕迹分析》--张栋编著
分析首断件的原则
a. 当各断裂件中,既有延性断裂,又有脆性断裂时,一般脆性断裂件发生在前,延性断裂件发生在后;
b. 当各断裂件中,既存在脆性断裂件,又存在疲劳断裂件时,则疲劳断裂件应为首断件;
c. 当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疲劳断裂件时,低应力疲劳断裂件出现在前,而大应力疲劳断裂件出现在后;
d. 当各断裂件均为延性断裂时,则应根据各零件的受力状态、结构特性、断裂的走向、材质与性能等进行综合分
析与评定,才能找出首先断裂失效件。

断口宏观分析的主要任务
1、确定断裂的类型和方式,为判明断裂失效的模式提供依据
2、寻找断裂起源区和断裂扩展方向
3、估算断裂失效件应力集中的程度和名义应力的高低
4、观察断裂源区有无宏观缺陷等
重点注意观察以下七个方面的特征:
①断口上是否存在放射花样及人字纹
②断口上是否存在弧形迹线
③断口的粗糙程度
④断面的光泽与色彩
⑤断面与最大正应力的交角(倾斜角)
⑥断口特征区的划分和位置、分布与面积大小等
⑦材料缺陷在断口上所呈现的特征
断口微观分析的一般步骤a. 首先从扫描电镜所能达到的较低放大倍数(5-50倍左右)作初步的观察,对断口的整体形貌、断裂特征区有全局性的了解与掌握和确定重点观察部位,切忌一开
始就在高倍率下进行局部观察
b. 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找出断裂起始区,并对断裂源区进行重点深入的观察与分析
c. 对断裂过程不同阶段的形貌特征要逐一加以观察
d. 进行断裂特征的识别
e. 扫描电镜断口照片的获得
f. 断口的全貌照片可提供断裂形貌的整体概念
g. 对于判定断裂机理的微观形貌特征要用合适的放大倍数拍摄,以充分显示形貌特征细节为原则
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失效分析
¾失效性质
¾危害性后果分析
¾涉及范围分析
¾原因分析
¾可检测性分析
¾预防和改进措施及效果
思考途径的方向:
¾机械失效的过程完成状态呈现失效过程的总的结果¾失效分析常常是先判断失效模式,后查找失效原因¾尽量把失效过程的起始状态作为分析重点
几种常见思路:
¾撒大网逐个因素排除的思路
¾故障树分析思路
¾逻辑推理的思路
金属零件氢脆断裂失效性质判别
1、宏观断面干净,无腐蚀产物,断口平齐,有放射花样,氢脆断裂区呈结晶颗粒状亮灰色;
2、显微裂缝呈断续而曲折的锯齿状,裂纹一般不分叉;
3、微观断口沿晶分离,晶粒轮廓鲜明,晶界面上伴有变形线(发纹线或鸡爪痕),二次裂纹较少,撕裂棱或韧窝较多;
4、若失效部位应力集中严重,氢脆断裂源位于表面,若应力集中小,则氢脆断裂源位于次表面(氢脆对三向应力状态敏感);
5、失效件存在的工作应力主要是静拉应力,特别是三向静拉应力;
6、氢脆断裂的临界应力极限随材料强度的升高急剧下降,硬度小于HRC22一般不发生氢脆断裂而产生鼓泡;
7、材料强度越高,发生氢脆所需的氢含量越低。

具有上述1、3、5即可判为氢脆。

应力腐蚀的特点
(1)脆性断裂
(2)局部腐蚀
(3)腐蚀速率与应力水平相关
(4)应力来源:工作载荷、残余应力、组织应力、热应力(5)应力腐蚀速率慢于快速脆断,高于无应力下的局部腐蚀(6)应力腐蚀速率与腐蚀历程有关
应力腐蚀的断口特征
宏观:脆性,断口平直,与正应力垂直,无剪切唇,无明显塑性变形,断口灰暗(覆盖腐蚀产物),起源于表面,多源,源区有腐蚀坑,一般无明显放射花样。

微观:解理、准解理、沿晶、混合型腐蚀产物、龟裂、泥纹花样河流花样、扇形准解理(面心立方)、二次裂纹、裂纹分叉
机械部件表面特征
磨损的三个阶段
粘着磨损
磨粒磨损痕迹
氧化磨损
微动磨损
接触疲劳
接触疲劳的类型:
麻点剥落、浅层剥落、硬化层剥落。

影响因素:
1、非金属夹杂物脆性夹杂物对接触疲劳寿命危害最大,容易在其与基体的界面处引起高应力集中而过早形成疲劳裂纹。

2、组织状态马氏体含碳量适中时寿命最长,含碳量低时,其抗切强度低,含碳量高时又引起脆化所致,未溶碳化物要趋于小、匀、少、圆为好。

3、轴承钢硬度为HRC62,齿轮硬度HRC58-62时寿命最长。

4、降低表面粗糙度可以有效地提高抗疲劳磨损的能力。

5、当表层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存在有利的残余压应力时可减少疲劳磨损。

磨损失效分析方法
1、了解零件在机器或机构中的功能;
2、了解零件相对运动的方式及速度;
3、了解耦合表面所受应力状态;
4、了解润滑剂品种、润滑方式及换油周期;
5、了解零件的工作环境是否含磨粒颗粒、水分、腐蚀性气体以及温度等;
6、了解该零件及其耦合件的材料及工艺条件;
7、了解零件的寿命、磨损量;
8、在宏观及微观范围检查磨损表面及摩擦表面下的组织情况;
9、根据上述所获得的信息可判断磨损形式及磨损失效的原因;
10、提出防止或减少磨损的措施,改进设计,改变摩擦条件来减少或防止磨损,选用更耐磨的材料来延长寿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