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其国际竞争力的升降沉浮,是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关系到中国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

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要素状况、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国内外市场状况和贸易环境、产业规模和集群程度、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相关政策环境等。

本报告从这几个方面评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劣势,并分析影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矛盾。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中国已步入世界电子产业大国行列,无论是产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实力。

1.国家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政策环境是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政府就非常重视电子工业的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从政策、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如把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和程控交换机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

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鼓励移动通信、集成电路、软件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适时调整了部分重点电子产品出口退税率,滚动修订外商投资和国内鼓励投资的产业目录,并先后出台了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走出去”、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等政策。

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有效地改善了行业发展环境,充分调动了各地方和境内外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差异化发展,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活跃的行业。

“十一五”期间,国家更加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信息产业”。

可见,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同时,中国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投资和经营环境将更好,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中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2.国内市场巨大市场竞争是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市场占有率的大小标志着产业竞争力的强弱。

中国经济增长率高居亚太地区各国之首,市场潜力巨大,对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按国际同口径计算,2007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产值占全球市场的份额比2006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其中内销总量占全球市场的比重提高了2个百分点,对全球电子信息产品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5%,成为推动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增长的主要力量。

其中,2007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销售额为5623.7亿元,继续成为世界第一大集成电路市场。

3.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表现了信息化水平的高低。

2007年,全国手机普及率达到41.6%,比上年增加了6.3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达到2.1亿人,比上年增长7000万人以上;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9.7台/百户,彩电拥有量超过151台/百户,二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5%和5 %.国家信息化投资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接近10%,电子政务投入在电信建设投入的比重为12%.4.产业的全球地位进一步提升2000 年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始终居领先地位。

2001-2007年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4.9%,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989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九位,1996年跃居世界第五位,1999年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国,2003年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进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行列,国际地位持续稳步提升。

2007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达22.4%.目前,中国境内生产的显示器、手机、彩电、激光视盘机、笔记本电脑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50%、31%、43%、80%和40%.5.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随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设外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外商投资规模日益扩大,特别是日、韩的半导体、计算机配件企业不断向中国转移。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增强在中国的研发力量,形成研发力量转移的新一轮热潮。

外资转移进一步加速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带的形成,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区的地位更加突出。

这些地区产业基础良好,行业配套能力强,加上政府服务意识强,吸引外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而且各自特色明显,像广东东莞的台式电脑、上海的集成电路、苏州的笔记本和液晶显示器等都呈现产业聚集态势。

在这三大产业聚集区内,形成了高度细化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了即时供应的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了众多外商投资,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的国际化生产制造基地。

2007年,9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实现收入超过3万亿元,成为引领产业增长的重要地区,并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产业配套、外贸出口、人才就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带动示范效应。

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在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合计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以上。

6.对外贸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持续增长、全球信息化的快速提升和产品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加之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提高,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了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1241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8047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36.5%.其中,出口额从2001年的650.2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4595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38.5%,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37.6%,占电子制造业销售收入的66%.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在全国商品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37%,占全球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的比重超过18%,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劣势由于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差距较大,核心基础产业薄弱,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还存在劣势。

1.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较大评价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根据属地原则,把国内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国内产业)进行评价。

而事实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整体上以外资为主,使对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具有内在缺陷。

本土企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分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1)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近年来,尽管中国电子信息骨干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但与全球一流跨国公司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联想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的龙头企业,2006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389亿元,约合183亿美元(按1美元=7.7元人民币折算),虽然当年联想还不是全球500强企业,但其规模超过了《财富》500强的底线,2007年度《财富》全球500强第500名企业的营业收入是137.4亿美元。

但联想与惠普、IBM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营业收入分别为二者的20% 和19.8%,不足戴尔的1/3.中国台湾地区电子制造业有两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分别是鸿海精密(283.5亿美元)和广达计算机(149亿美元),排在全球500强企业的第206位和第454位。

(2)赢利能力总体较弱赢利能力是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最核心的指标之一。

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合计利润为28.9亿美元,尚不如GOOGLE一家公司的利润(30.8 亿美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2%,远远低于《财富》500强中美国电子信息企业11.7%的水平。

可见,中国电子信息企业普遍赢利能力不强,与一流跨国公司差距较大。

(3)研发投入水平较低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产业,信息技术和产品创新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作为支撑和保障。

2006年微软、IBM和英特尔3家企业的研发投入经费都在50亿美元左右,其中微软达到66亿美元,是中国电子信息研发投入最高企业华为(7.4亿美元)的9倍。

(4)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总体技术自给率不足20%,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国际先进水平5-10年,核心元器件和软件仍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水平始终处于全球领导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持续的研发投入,给跨国公司带来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

如在通信领域,高通掌握着CDMA(宽带码分多址)领域的大部分知识产权,思科凭借技术优势垄断全球路由器80%以上的市场,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创造出通信领域大部分技术创新专利。

在最能体现企业专利国际化能力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方面,2006年全球申请PCT专利前50家企业中跨国IT(信息技术)公司占31家;前10家企业中IT企业占7家,中国没有1家(华为居第13位)。

(5)品牌影响力有限一个好的品牌既是产品销售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公司)形象的重要标志。

因此,具有优势品牌的产品和企业是实现产业强大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各国的样本研究证明,价值较高的品牌一般也有较高的销售收入。

从近几年评选出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来看,电子强国美国、日本、韩国都有企业荣登排行榜,而中国电子信息类企业无一上榜。

从《商业周刊》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排名来看,在2000-2005年,三星电子的品牌价值增长了186%,2006年排名上升至第20位。

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大企业中,许多是从事加工贸易,为跨国公司“贴牌”,尤其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企业,很少经营自己的品牌,因而全球品牌影响力有限。

至今,中国还未有企业进入《商业周刊》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

2.核心基础产业薄弱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领域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大、经济效益好,是决定一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知识密集型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产品过剩。

中国能生产的整机,如彩电、程控交换机、微机、手机、激光视盘机等产品几乎全部过剩,主要依靠降价销售参与市场竞争,而高端服务器、路由器、关键元器件、系统软件等产品基本依赖进口。

核心基础产业薄弱导致所谓的“空芯化”,严重制约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中国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国之一,但由于受集成电路材料、装备、工艺技术、设计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国产集成电路产品仅能满足25%-30%的国内市场需求,且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高端芯片只能大量依靠进口,仅此一项,每年的进口总额就高达1000亿美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