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花纹小学刘昌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的总目的之一是“能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为了体现上述教学理念,改变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使语文课堂和谐、高效,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
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
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
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
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以阅读教学来说,我认为:一、潜心领会教材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
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
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直到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
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准确把握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不少优秀教师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
语文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
因此,用心理解课文应做到:1、正确解读文本。
通过钻研教材,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
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
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2、多元化地解读文本。
课文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
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地理解课文。
3、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
“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因此,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
用心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学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返朴归真,精心设计课堂。
“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崔峦语)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高效的阅读教学。
”我曾执教过的《秋天的怀念》一课。
整个课堂设计由两大部分组成: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教学过程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
但语文课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
新课程推行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
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点要做到教学环节要简化。
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
”纵观众多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灵活选择教学模式。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轻松。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
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
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教师发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表现。
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加大表扬,没有否定之词,这样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认为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
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
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
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原来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所以,语文教师应恰当设计课堂提问。
问题的设计应注意:1、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
2、问题要得当、适量,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3、设问要尽量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质疑辨析。
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
另外,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
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
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地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有让学生心甘情愿的学习,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作者:刘昌汶工作单位:咸安区汀泗桥镇花纹小学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一、人们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追求自从教育产生以来,诸如“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教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又可以学有所成”等问题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
在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工业社会,“效率”意识尤其得到强化,与之相应的教学活动也随之更加重视“效率”。
有人说,现代教学论就是追求以效率为核心的“有效教学论”。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
从夸美纽斯开始,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
后来,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再后来,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凋“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
所以,现今的课堂教学就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在有效的教学生活中得到发展。
人类初始的教学方式往往显示为“个别化教学”。
后来出于追求效率的需要,“个别化教学”逐渐演化为“小组教学”,再由“小组教学”演化为“班级教学”。
不过现代教学的危机导致教学组织形式越来越显示出由“班级教学”转向“小组教学”,进而由“小组教学”转向“个别化教学”的趋势。
其实,这样的转变并不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循环或轮回,更不是重复或倒退,它是当今人们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结果,是关注人的发展和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
今天,个别化教学向班级授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在课堂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如何优z化课堂结构,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当今的课堂教学缺少什么新课程的推广确实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
但仔细思考起来,似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就教师要克服旧有的教学习惯来说,要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就十分艰难,这中间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当今的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
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
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
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笔者日前在某中学听了一节初三英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