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的西周文化
西周的历史概括(前11世纪~前771年)
商代之后的中国统一王朝。在这一时期内,全国大小诸侯均向王朝负担一定
义务,周朝维持着统一局面。由于周王居于西方的都城宗周,故称西周。
社会经济 西周社会中,奴隶制十分盛行 。奴隶被主人驱使从事家内劳动和
生产劳动。主要承担生产劳动的是庶人。他们的地位几与奴隶无异。国家将土地
分授给耕种者,有井田之制。九田排成“井”字形,周围八田分由八家耕种,为
私田;中央一田则大家合耕,收获归国家所有,为公田。井田制下受田的夫,也
就是战争时服兵役的丁壮;作战所用物资也由国家规定的井数来承担,是为军赋。
整个西周时期,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这一时期的农业工具,仍多为木、石、
蚌、骨所造。农作物种类较商代有所增加。已种植黍 、稷、稻、麻、大豆、小
豆、麦、粱、苽。当时人们已采用休耕制,对促进农业生产有一定作用。
西周的文化方面: 西周的宗教观念与商代已有较大不同,教育制度更加完
备,自然科学知识也有所增长。
礼乐 周初,力求扭转商末流行的奢靡风气,曾反复告诫禁止酗酒。商
朝常见的许多酒器,西周时逐渐归于消失。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
军、宾、嘉五礼:吉礼指对先祖与各种神祗的祭祀;凶礼指丧葬,还包括对天灾
人祸的哀吊;军礼指战争,以及田猎、筑城等动员大量人力的活动;宾礼指诸侯
对王朝的朝见、诸侯间的聘问和会盟等;嘉礼指婚、冠、飨燕、庆贺、宾射等。
乐在西周很受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
宗教 商代那种尚鬼的神秘色彩,到西周已经淡薄。周代的祭祀对象分
为天神、地祗、人鬼3类。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
师;地祗有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指祖先而言。
祝宗卜史 周初封周公长子伯 禽于鲁,曾分以祝、宗、卜、史宗教事
务的官员。祝管理祷祝,宗管理祭祀,卜职司卜筮,史职司文书记事。殷商时期
使用甲骨的卜法继续流行。
学校 在国人乡里中设立的学校,称为庠(一说称序),教授知识技艺。
贵族子弟的教育更为完备,专设有小学、大学。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行、技艺和仪
容等方面。技艺兼及文武,有礼、乐、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字)、数
(算术),称为六艺。
典籍 《尚书》中出于西周的,有《牧誓》、《洪范》、《大诰》、《康诰》、
《酒诰》等篇 ,有重要历史价值。《逸周书》也有一些篇属于西周 。有重大文
学价值的《诗经》,包括有很多西周时期的作品。《周易》本为占筮用书,其经文
主要成于西周时期。卦辞、爻辞中有些内容与周人历史有关。
天道观 西周统治者强调天命和德的观念。德的内涵包括敬天、孝祖、
保民,既有宗教意义,也有伦理性质。西周晚期,由于当时社会动乱,灾祸频仍,
人们对天和祖先的神圣产生了怀疑。有朴素唯物主义性质的阴阳五行说开始形成
体系。
科学技术 在天文历法方面,《诗经》若干章里出现有星宿名称,而且
以其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季节和农作。传统的二十八宿体系,很可能在这时已构
成。周人非常注意月相,《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还详记了周幽王六年(前776)
的一次日食的月日干支,并涉及其前半个月的一次月食。地理知识也有发展。成
王时建洛邑曾绘有地图。《诗经》有许多草木虫鱼名称,分类繁细,表明人们对
动植物的认识渐趋进步。青铜器的冶铸继承了商代的传统。商代曾经出现的嵌铸
陨铁的青铜器,西周也有实例。说明当时对陨铁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诗
经》不少篇描述了西周蚕桑生产的情况。当时丝织品在考古工作中已有发现,并
证明《周礼》及金文所谓黹即刺绣的存在。
西周最具代表的青铜文化: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
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
和更新过程。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
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
迄今所知,西周青铜器的分布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
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其中以王畿所在的陕西、河南出土最多。王臣
铸作的铜器占西周青铜器的很大比例。诸侯国的铜器也有发现,但多属姬、姜两
姓的诸侯国,如燕、鲁、卫等,反映了西周社会宗法分封制的特点。边远地区如
巴蜀、吴越等古国的西周时期铜器,多带有一定的地方特点,其礼器和乐器的形
制与制度受中原周器的影响较大,但兵器、工具和杂器等多保留本地土著的传统。
铭文是西周器的重要特征。西周铸铭多具系年记事性质,成为编年分期研究西
周铜器的重要依据。其内容又多可与古文献相互印证,字体则直接构成古文字研
究的依据,故西周铭文对于考古学、文字学和历史学等都具有珍贵的价值。
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铭文较商代相比字数上有了明显的增加,由之前商代最多
的四十几字,增加到几百字的长篇铭文。其中以毛公鼎的497~499字(由于释读
不同而导致的)为最多。其内容上包括:族徽、用器者、做器者、重要的事件、
祖先的功绩、买卖交易情况、周王的告诫等等。书体上也从早期较为松散自由,
到中后期严谨的“玉箸体”。对于了解中国早期历史有重要意义,也对研究早期
书法艺术有很大价值,并且对古代文字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青铜器的认识过程,汉代曾有零星发现,西汉张敞还对宣帝时在美阳发
现的尸臣鼎铭文作过考释。宋代金石学家由于大量的发现,作了正式著录,并就
铜器的定名和用途以及铭文的释读等作了不少研究。北宋时代的《考古图》是迄
今所知传世最早的金石学和铜器著录文献。清代以来,研究者益众,以研究西周
的钟鼎彝器和金文为主的金石学取得进一步发展,晚清及民国初年出现了孙诒
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著名学者。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开始了对西周铜器的科学发掘和研究。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各地西周时代的遗址、墓葬和窖藏相继出土了大量的铜器,逐渐了
解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序列,建立了编年研究西周青铜器的体系。重要的铜器群
有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青铜器、扶风伯?青铜器群、扶风微氏青铜器群、岐山裘
卫青铜器群、曲阜西周鲁国青铜器、喀左西周青铜器、长安窖藏铜器、宝鸡茹家
庄西周墓葬铜器等。此外,传世的西周贵族克组铜器,据传出自宝鸡斗鸡台的柉
禁组器等,都堪称西周社会各级贵族的青铜器物的代表,显示了西周青铜器王畿
气象,也显示了诸侯国的地方特色。系统研究西周青铜器的专著有郭沫若的《西
周金文辞大系》、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陈梦家的《西周铜器断代》、唐兰的
《西周青铜器铭文史征》、郭宝钧的《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马承源等的《中国
青铜器》等,此外,日本学者白川静的《金文通释》、林已奈夫的《殷周时代青
铜器之研究》也是重要著作。其他如铜器的合金成分、铜矿的采冶、铜器铸造等
方面的研究也有了深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