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欧合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年5月30日,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就中欧合作构建新
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针砭欧洲”网站发表署名文章。
在同欧洲朋友们打交道时,我经常被问到,随着中国综合实力持
续增强,和平与崛起能否兼得?中国将给现有国际秩序带来什么样的
改变?作为世界两大重要力量、伟大文明,中国和欧洲如何携手为世
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关于这些问题,中国的方案是,中欧合
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持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在去年10月召开的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指出,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世界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
维护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
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的中国在世界大变局中所秉
持的国际治理观和国际秩序观,是中国外交的根本遵循,是中国依据
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两个构建”强调,政治上,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摒弃冷
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坚定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
往新路。
安全上,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
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经济上,坚持同
舟共济,促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世界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文化上,坚持尊重世界文
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
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生态上,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
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既不是要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也不意味着要将现有体系推倒重来,而是要推动各国在国际合作中权
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努力使当前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更
加公正合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以某种单一价值取代民族、国家价值,而是在多样世界里寻找全人类共同利益,进而共同解
决世界性问题,合作应对世界性挑战。
《舒曼宣言》中提到,没有与所受威胁相称的创造性努力,就无
法保障世界和平。
多年来,欧盟通过自身理念和实践向世界证明,各
国人民能够跨越历史恩怨、文化隔阂、地理障壁,张开怀抱,实现合
作共赢。
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动共同发展的两大力量,中欧能够携
手努力,顺应世界化潮流,坚持多边主义进程,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合力打造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变得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
怎样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190多个国家、约70亿人口,我们因何而紧密相连、为何
不该一意孤行,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
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
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
运共同体……两年多时间里,国家主席*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体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
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
“天下”情怀。
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
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同外界其
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能够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
相传,绵延不绝。
新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追求的不但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
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
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经济世界化让“地球村”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让世界越来越平。
不
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国家
之间,过时的零和思维必须摒弃,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
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
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
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
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持续拓展世界伙伴关系网络,从亲
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
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
震救援……中国不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
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
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
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动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
平等均衡的新型世界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
共同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
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
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有人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
船舱。
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
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
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怎样的世界治理观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支持成立了由28位国际知名人士组成的“世界治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于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发表《我们
天涯成比邻》报告,其对世界治理概念的定义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世界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因为世界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世界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
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国际
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的、能够
解决世界问题的“世界机制”。
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的
二十国集团,协调各国应对危机,使世界经济摆脱了陷入20世纪20—30年代世界大萧条的境地。
国际上各种协调磋商机制非常活跃,推动
国际社会朝着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前进。
即使世界治理仍存争议,比如怎样处理世界治理与主权独立的关
系等。
但中国参与世界治理,能够推动世界治理朝更加公平合理、
“包容发展、权责共担”的方向发展,能够利用世界治理形成的倒逼
机制促动中国国内改革,中国也能够从世界治理中获得更多的和平发
展机遇,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的发展又形成了有力的“正能量”。
中国将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世界观,积极参与世界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并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
国际体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广
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权和发言权,建设性参与国际与地
区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积极应对各类世界性挑战,维护国际和地区
和平稳定。
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人大国作用,持续为完善世界治理贡
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十八大报告总结的外交工作新成就中,就包括了“增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世界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动世界
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开
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十八大报告还强调要积极参加多边事务,并特别提到要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
发挥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世界治理观,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基础。
中国提出的和
谐世界观与世界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谐世界观包括五个维度,
即政治多极、经济均衡、文化多样、安全互信、环境可续。
政治多极
的内涵是,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上,各大力量中心之间应有一个相互制
约的力量框架和多边的行为方式来处理世界事务。
经济均衡的内涵是,只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获得共同发展,世界才会有真正的发展,
所以解决发展问题是人类共同利益之所在。
文化多样的内涵是保持文
化多元,保持人类思维活力,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更多答案。
安全互
信的内涵是,安全是共同的,只有别人安全,自己才有安全,保障安
全的有效手段不是冷战式的同盟加威慑,而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
安全观。
环境可续意味着各国必须携手合作,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到
实处。
国际社会存有的各种价值观仍主要服务于不同国家的现实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仍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如果各国
政治家能真正从全人类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从短期国内
政治需求出发来制定政策,一个更高水准的、走向共同繁荣的人类命
运共同体完全是能够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