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电影之发展

论中国电影之发展

论中国电影之发展
摘要:
中国在经济力量腾飞之时,其文化也受着西方文化的大规模
冲击。而电影作为当代文化的载体,中国电影充满着危机。中国
电影的危机不仅来自如好莱坞等世界强大的电影产业冲击,更是
来自自身的体制和机制。以民族主义为理由对抗全球化和好莱坞
并不具有必然的合理性。中国电影改革的根本并不是扩展规模而
是建立现代企业机制。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产业化改造是中国电
影最大的政治。
关键词: 产业化 多元化 电影文化 电影市场
正文: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几十年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一
直都是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力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
国好莱坞在所谓全球化的旗号下对世界电影市场大举进攻,成为
全球电影市场的霸主。而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步伐进
一步加快。应该说,就广播影视行业而言,无论是政策措施层面
还是实践操作层面,电影界的改革力度至少在目前要相对领先于
广播和电视。但是,如何判断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成败得失?要不
要继续改革?改革还需要解决哪些课题?
一、中国电影的改革之路
中国电影的改革之路,始于1993年。这一年,一些制片单位
开始越过中央级或省市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而直接向下一级发
行放映机构销售影片。已经维持了数十年的统购统销局面开始被
打破,地域性垄断的防线也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但是,
电影发行的初期振荡,并没有很快催发当时电影体制的整体创新,
电影界仍处于大变革的前夜。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桎梏,上个世
纪整个90年代的电影业几乎处于连年滑坡状态,至此,长期被作
为文化事业的电影业,与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
的不适应性甚至矛盾性,严重凸现了出来。正是在这样一种尴尬
的窘境中,根据电影自身的特性,把电影作为产业来管理和经营
的观念渐渐明朗起来。
二、中国电影成长中的思考
显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差距,中国电影正如中国的
政治、经济、文化一样,是在一种不对等的状态下被放置于全球
处境的,因而,我们不可能脱离边缘化的处境。但与此同时,我
们又不可能也不应该与世隔绝,中国电影需要走向世界、走向国
际、走向全球。因为中国大陆电影需要一个国际化的交流环境,
使之能够与世界电影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保持一种互动关系,从
而成为世界电影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大陆电影也需要
一个国际化的经济舞台,利用跨国资本加强电影生产的投资规模,
走向境外市场获取电影生产的经济效益,促成中国大陆电影的再
生产机制。国际化语境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更多的参照和更多的机
遇,成为一种动力因素推进着中国大陆电影的步伐。
因此,“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需要一种民族自信意识。近年
来有许多优秀的中国大陆电影如《背靠背脸对脸》、《三毛从军记》
(上海电影制片厂1993年出品)、《四十不惑》(北京电影制片厂
1992年出品)、《心香》(珠江电影制片厂1991年出品),甚至包
括陈凯歌早期的《孩子王》(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黄建
新的《黑炮事件》(西安电影制片厂1985年出品)在国外都没有
获得很高的荣誉,但是这些影片却以冷峻的风格、成熟的叙事表
现了中国普通百姓日常的人生、日常的体验、日常的欢乐和痛苦,
表达着对人生原生态的一种摹仿。它们把这种人生遭遇和人生体
验植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背景中,因而使影片中的人生具象为中
国人的人生,传达的是一种中国人的人生体验。这些影片因为它
更加本土化而不能象那些“国际化电影”那样有效参与实际上被
编织进欧美视野的国际电影竞争,所以,中国大陆电影不能完全
受国际化趋势所制约而忽视或者轻视电影的本土需要和本土价
值。中国民族电影更需要发掘中华民族文化那种天行健而自强不
息的生命力,表达富强、发展、进步的历史趋势,为世界塑造一
个真实而坚强的中华民族形象,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国
际地位、国际影响,其意义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既是精神的
也是物质的。
三、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
对于一个电影制作机构或者一个导演个体来说,无论是创作
“艺术电影”或者“商业电影”,似乎都无可厚非。而对于一个国
家,尤其是对于正处在艰难发展时期的中国电影来说,单一的张
艺谋或者冯小刚,单一的《英雄》或者《天下无贼》,无论它们取
得如何辉煌的票房,都无法完成中国电影文化的整体建构,无法
在整体上具备与好莱坞电影抗衡的能力,尽管它们对中国电影文
化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中,在
实施横向区域电影文化合作的同时,只有在纵向上完成多元形态
的电影文化建构,才能够促进中国电影良性、有序的发展。
对于多元化,中国如今正处在一个绝好的时机,一个能够迸
发多元化的时机,因为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因而,中国本土
电影可以比好莱坞电影更加直接地连通中国观众对现实的体验。
应该说,90年代以来,像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黄亚洲的《没
事偷着乐》,黄建新的《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等系列
影片,以及政治电影《生死抉择》、战争影片《黄河绝恋》、中西
文化冲突的影片《刮痧》,还有9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些新生代青
年导演拍摄的影片如《美丽新世界》、《爱情麻辣烫》等,都充分
利用了本土现实文化资源,都善于将风云变幻的社会图景和对离
合悲欢的普通平民命运与通俗电影模 式相结合,不仅表达对转
型期现实的体验,而且也表达人们的生存渴望、意志、智慧和希
冀,从而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特别是冯小刚的的电影将本土
的文化资源与类型剧的商业策略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具有中国特
色的商业电影模式,并且一直成为国产影片的票房中坚。这些都
表明,本土现实是好莱坞电影目前还不可能替代的中国电影的文
化优势。
中国民族电影根深叶茂的基础则在于中国电影业必须成为能
够适应文化消费市场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产业,尽管电
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不是所有的市场规则都适应于电影,但是
如果中国电影不能走向市场,那么它不仅在以产业化为支撑的好
莱坞电影的冲击面前没有还手之力,而且也因为没有被观众消费
而失去任何再生产的条件。市场从根本上来说将成为中国电影的
一种试金石,而一切试图通过电影来传达的人文理想和意识形态
观念也必须借助于市场才能成为现实。因此,适应市场需要进行
产业化改革,应该成为新世纪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主
题。
我们应该致力于探索中国作为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国家的电影
政治、经济、文化规律,建立一种具有符合全球发展和国情现实
的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够创造与好莱
坞电影不同的更现实、更人性、更关怀、更丰富的电影文化,成
为世界性多元电影思潮的组成部分,为全球化提供多元的而不是
一元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尼柯尔斯还著有另一篇讨论国际电影节现象的论文《国际电
影节与全球电影》,载《东西方杂志》1994年第1期。
(2)赛义德《东方主义(ORIENTALISM)》,纽约,1979年版第1
页。
(3)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当代
电影》北京,1989年6期第48页。
(4)黑丁等《在多元发展的格局中走向新世纪》,《当代电影》北
京1994年第3期,第27页。
(5)尹鸿《当前中国电影策略分析》,《当代电影》北京,1995
年第4期第36-38页。
(6)麦克卢汉《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MEDIA)》,纽约1966
年版。
(7)黄会林、俞虹、韩培、陈可红《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
民族化思考——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现代传播》
2004年第1期,第37页。
(8)童刚《2003年电影工作回顾》,《中国电影报》2004年第2
期。
(9)国家广电总局调研报告《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和发展繁荣的对
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