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1期 ・234・ 2 0 1 0年1月 山 西 建 筑
SHA XI ARCHITE(vrURE VoI.36 No.1
Jan.2010
文章编号:1009—6825(2010)01—0234 02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合理利用水资源
李维兆 李淑敏 李维贤 摘 要:通过分析天津目前的水资源现状,从水资源生产效率、水污染的防治及挖掘雨洪利用潜力等方面提出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措施和途径,同时使人们认识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节水措施,水污染防治,雨洪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91.11 文献标识码:A
1 天津的水资源现状 天津位于中国华北平原海河流域的下游,北依燕山,东临渤 海,是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和最大的沿海开放城 市。天津是海河流域五大支流的汇合处及出海口,可谓“九河下 梢”“河海之要冲”。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 由于地处九河下梢,海河流域中几乎所有大的河流都汇流天津市 人海。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经天津人海的水量高达144亿 , 60年代以后,随着海河流域各河系中、下游的不断治理,工农业发 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水资源利用程度快速增长,流经天津市 的人海水量随之大幅度减少,至70年代,年经天津市的人海水量 衰减到45亿rn3,至80年代衰减到9亿m3,使天津市成为水资源 十分贫乏的地区之一。根据统计分析,天津市现状的水资源总量 多年平均值大约为37亿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即当地产流量 和入境水量约为29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约8亿rn3。人均水资 源占有量仅为370 rnj,只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6。而1997年 以来持续8年的严重干旱,使天津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 出。天津既是资源性缺水又是人口压力型缺水的大城市。 建国以来,特别是1963年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以后,天津 市的水利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1963年 至今的40多年问,天津市的水利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63年~1973年以防洪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发展阶段,1973年~ 1983年以开辟水资源,大力兴建蓄水、调水工程为重点的发展阶 段和1983年以后以加强工程管理、加强科技兴水、恢复和提高城 市防洪减灾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发展阶段。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 努力,不仅初步形成了天津市的城市防洪保障体系,而且兴建了 14座大中型水库,105座小型水库,开挖疏浚二级河道79条,兴 建了大中型涵闸395座,固定机电排灌站1 995座,兴建机井 28 000多眼,防渗渠道6 000多公里等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大大 提高了天津市水资源的控制、开发和利用水平。特别是1982年 动工兴建,1983年9月建成通水的引滦人津工程,以及随后逐步 兴建的引滦人塘、引滦人港、引滦入汉、引滦入开发区以及引滦入 武清等引水供水工程的建设,将清澈甘甜的滦河水,从河北省迁 茜县的潘家口水库,通过近240 km的水路、隧洞、水库、扬水站、 暗渠、人工渠道和自来水厂等,弓l入天津市的千家万户,从而结束 了天津市人民长期喝咸水的历史,为天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和途径 2.1 建立节水型城市,采取综合节水措施,提高水的生 产效率 无论是现在,还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大力提倡节约用 水,严格实行计划用水,都是解决天津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最根 本出路。节约用水和科学高效用水将成为新世纪天津市社会的 基本特征。通过建立一种社会调节、政府宏观调控和有价补偿相 结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机制,形成一种社会公众共同参与 的水资源管理新机制。同时,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科学规化与建 设,对引滦入津工程完善配套建设,加大供水管理和管网改造,降 低输水损失率和管网漏水率,积极推广普及各类先进节水器具和 设备,加快节水工程建设步伐,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农业 节水实行工程节水和农业节水相结合,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是 建立海河平原节水型社会的首要任务。应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 构,加大田间水管理措施(节水灌溉制度)和农业措施,从水资源 的循环关系人手,减少无效蒸发和消耗。在工业用水上进一步提 高效率和效益。海河流域工业用水效率不高,不及发达国家水 平;城市生活用水再利用、循环利用工作仍然存在巨大潜力。不 断深入地依托高新技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水低、环境破 坏力小的工业经济,逐步杜绝高耗水行业的扩大发展。在生活用 水中,大力推广中水再利用系统。 2.2 防治水污染的根本措施 1)改扩建下水道和污水处理厂相结合,将污废水集中处理后 排入河道是防治水污染的一项根本措施。目前,天津的下水道和 污水处理厂远无法满足污水集中处理的需要,仅一场100 nlIrl的 中雨,因排水管道和排水设施的限制即可形成多处大面积的积水 区,因此污废水自然排放成为一种无可奈何的“自然”现象,即对 河道水质造成直接污染。因此天津市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应优 先考虑下水道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2)减少污染源,控制污废水 的排放量。调整工业结构,控制污染源,严禁在市区中心、居民稠 密区、风景游览区及水源保护区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加强对周边 乡镇企业的批建管理,加大污费收取力度,可一定程度的控制污 废水的排放。改变原材料和工艺过 ,合理使用农药和肥料。3) 改进污废水处理技术。处理污废水衙 人世的投资和管理运行 费用,虽然我国目前对资源污染已引起了足够重视,但重视程度 及资金投入都与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由于目前我国的污废水 处理技术整体水平较低,天津市普遍采用一次处理和二次处理 (因三次处理经费过高,尚未使用)。处理l rn3污废水的费用相 当于买1 m3饮用水费用的12倍以上,而发达国家由于技术水平 较高,费用比仅为5倍~6倍。因此,我们应加快新技术工艺的研
收稿日期:2009—08—24 作者简介:李维兆(1976一),女,助理工程师,天津市大港区供水站,天津300270 李淑敏(1976一),女,助理工程师,天津市蓟县水务局,天津300000 李维贤(1979一),女,助理工程师,天津市一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天津300000 第36卷第1期 2 0 1 0年1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 ̄I'URE Vo1.36 No.1
Jan.2010 ・235・
文章编号:1009—6825(20l(】)叭一0235—02 试论甬台温铁路对宁波综合发展的影响
张腾豪 摘 要:通过对甬台温铁路的概况介绍,以及铁路带给宁波交通、港口、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挑战等方面的分析,阐述 了甬台温铁路对宁波综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并讨论了相应的一些发展策略,从而促进宁波城市发展。 关键词:铁路,综合发展,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9月28日,工期4年的甬台温铁路正式全线开通客 运列车,宁波由此迈人高铁时代。本文就甬台温铁路带给宁波城 市综合发展的影响展开探讨。 1铁路及沿线概况 甬台温铁路北起浙江宁波市,途经宁波市区、奉化、宁海、三 门、临海、黄岩、路桥、温岭、乐清、永嘉,南至温州市区,全长 282.39 km,于2005年3月通过国家发改委铁路可行性报告并于 同年10月动工,2009年9月全部建成并正式通车,总投资216.17亿 元人民币,是国家铁路网中长期规划“八横八纵”中的沿海通道和 “四横四纵”快速客运网的组成部分,为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设 计时速为200 km,预留时速可提升到250 kin-300 km。 甬台温铁路沿线的三座城市宁波、台州及温州都是我国经济 发达地区。宁波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和外贸城市,台州和温州则是 究步伐,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使同样的投入,防治水污染程度提 高。4)提高污废水的利用率。由于一方面污水引起水源的污染, 另一方面由于工农业用水大量增长,供水短缺,因此,我们应注意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这在国外已很早被采用。 2.3有效的挖掘雨洪利用潜力 “节流、开源、保护并重,以节流为主”是解决水危机的指导思 想。根据天津的自然特点,千方百计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程 度,采取措施拦蓄汛期雨水加以利用,减少暴雨径流,就地开源是 一项近期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的重要措施,也为远景调水奠定高 效用水的基础。利用汛雨回补地下水,实现地面水和地下水的联 合调节运用,以丰补欠,把补源和防洪相结合,寓资源利用于灾害 防范之中,是雨洪利用的思路和根据。 天津有着河网纵横,洼淀众多的地理优势,在有条件的地方, 建设中小型平原水库、河道橡胶坝及城市雨洪利用等蓄水工程, 特别鼓励农民建立微型集雨工程。初步估算,未来十年通过雨洪 利用工程建设,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1.5亿m3。 3结语 水资源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也是人 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然而,在甬台温铁路通车前, 宁波和温州都在铁路末端位置,而台州更是没有通铁路,交通条 件严重制约了甬台温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对宁波交通和港口的影响 1)宁波交通地位得到提升。宁波是个铁路末端城市。甬台 温铁路建成后,宁波从末端成为铁路枢纽城市,铁路网形成一个 大T字形。在2007年国务院通过的《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 划》中,宁波名列全国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之中。 不久以后,甬台温铁路将与同时建成通车的温福铁路、正在建设 中的福厦铁路和厦深铁路以及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沪 甬铁路、甬舟铁路和杭甬客运专线串联成一巨大便捷的铁路网, 宁波的交通和城市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2)出行方式发生转 变。浙江东部沿海山多河多,相互问的沟通联系不甚方便。甬台
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对于天津这样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大城市,水 的科学利用就愈显重要。我们在面向全社会管理水资源的实践 中,逐步提高了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 认识,也就是从主要运用工程措施防御自然灾害和维持生产、生 活用水的传统水利阶段,过渡到使水资源与人口、环境和经济发 展相协调的现代水利阶段。提高全市人民的水资源意识,包括提 高我们管理者的素质,认识天津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以 及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认识节约用水 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且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这样, 我们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汉祯.节水型社会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 版社.2006. [2] 王 刚.区域性供水模式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 (35):212—213. [3] 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水利部水资源 管理中心.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 划汇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