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国际投资理论

第三章 国际投资理论


17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比较优势理论

基本内容: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 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这些产业是指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门 或者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 集的生产环节或工序。即使这些产业在投资国已 处于不利地位,但在东道国却拥有比较优势。凡 是在本国已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 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
15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有时也称为边际产业扩张论,日本 一桥大学小岛清(Kiyoshi Kojima)教授在20世 纪70年代提出来 小岛清的投资理论3个基本命题:
第一,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的基本假定 是合理的,即资源禀赋或资本—劳动要素比例的假定是对的,但在运用 其分析对外直接投资时可使用比资本更广义的经营资源(Managerial Resources)的概念来代替资本要素。 第二,凡是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行业其比较利润率也较高,建立在比较 成本或比较利润率基础上的国际分工原理不仅可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 也可以说明国际投资的原因。 第三,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不同的。



11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部化理论 市场内部化的过程取决于4个因素

产业特定因素 区位特定因素 国家特定因素 公司特定因素
12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建立在3个假设的基础上:
企业在不完全市场上从事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


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生产技术、工艺、规格等都已完全标准化,产 品已完全成熟。创新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丧失,企业之间竞争焦点和基 础是成本和价格,因此,企业将在世界范围内寻找适当的产品生产区 位,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工资最低的国家和地区, 一般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继续参与市场竞争。
论,采用了折衷和归纳的方法,对各家之长兼容并蓄, 并在区位理论方面做出了独到贡献

它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所有形式都有联系,涵盖和应用的
范围宽 能够较好地解释企业选择国际经济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 (出口贸易、技术转让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21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寡占反映理论 产业内双向直接投资理论 纵向一体化直接投资理论 横向一体化直接投资理论
22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节 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服务业的适用性
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有其特殊性,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与

出于利用国外便宜的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方面的考 虑。 出于汇率变动方面的考虑



出于利用各国关税税率的高低来降低生产成本的考虑
出于利用闲置的设备和工业产权与专有技术等技术资源 方面的考虑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技术与管理导向型动机

获取和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新产品设计和 先进的管理知识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垄断优势理论

海默研究了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工业部门构 成,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 关,他认为,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是它们开 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垄断优势分四类:
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 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 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 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节 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内部化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垄断优势理论

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最早由美国学者海默( Stephen H. Hymer ) 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 研究》中首先提出。此后,海默的导师金德尔伯格 (Charles P. Kindleberger)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垄断 理论》等文中进行了补充和系统阐述。 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展开分析,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组 织理论分析法。

16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比较优势理论

小岛清认为,由于各国的经济状况不同,因此,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 资状况而推断出来的理论无法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日本的对外 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有4点明显的不同:
一是美国的海外企业大多分布在制造业部门,多处于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行 业或部门;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密集型行 业,是已失去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行业,对外投资是按照这些行业比较成 本的顺序依次进行。 二是美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多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大型企业;而日本的对外 直接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所转让的技术也多为适用技术。 三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替代型的(反贸易导向),日本的对外直接投 资贸易创造型 四是美国公司设立的海外企业一般采用独资形式;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多 采用合资形式,有时还采用非股权安排方式
国际投资学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郜志雄 梅冰馨制作 卢进勇教授 审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知识体系
FDI 主要动机 FDI 动机 理解时注意问题 垄断优势理论 内部化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 技术地方化理论 技术产业升级理论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 • • • • • • 质量 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 技术和信息 企业的信誉和商标名称 人力资源 创新
24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与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不同,它 是东道国所有的特定优势,企业无法自行支配, 只能适应和利用这种优势。区位特定优势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8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 20 世纪 70 年 代由邓宁教授(John H. Dunning)提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吸收了以海默等人的垄断优势理论为代 表的产业组织理论、以阿利伯的安全通货论和拉格曼的证 券投资分散风险论为代表的金融理论、以巴克利和卡森等 人的内部化理论为代表的厂商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区 位理论解释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的能力和意愿,解释它 们为什么在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或许可证安排这 3个参与 国际市场的方式中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分析和理解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注意问题:
1、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比较多的是从必要性的角度分析
的,而对可能性方面考虑的比较少 2、上述各种投资的动机都是国际直接投资的经济动机,
并未考虑政治与军事方面的动机。
3、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动机和目的是利润最大化 4、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是可以相互交叉的 5、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是不相同的
主流 FDI 理论 FDI 理论 发展中经济体 FDI 理论
服务业 FDI 理论 案例研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主流FDI理论 发展中经济体FDI理论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动机

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
规避东道国或区域性经济集团贸易保护主义,当地设厂,就地生产就 地销售,或开辟新的市场
吉利收购沃尔沃

4、分散投资风险导向型动机

分散和减少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优惠政策导向型动机
利用东道国政府的优惠政策以及母国政府的鼓励性政策。
如发展中经济体吸引外资
6、其他动机
全球战略导向型动机 信息导向型动机
“随大流”型动机
公司决策者个人偏好型动机 为股东争利导向型动机
14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创新阶段,创新国垄断着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因此,尽管价格偏 高也有需求,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生产成本的差异对公司生产 区位的选择影响不大,最有利的安排就是在国内生产。 产品成熟阶段,产品逐渐标准化,最有效的生产工序已经形成,产品 生产技术基本稳定,市场上出现了仿制品和替代品,在国内市场竞争 日趋激烈,技术垄断地位和寡占市场结构被削弱。企业一方面通过规 模经济来降低成本,通过价格竞争来维持和占领国际市场,另一方面, 创新国企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进行生产,投 资地区一般是那些消费水平与创新国相似、但劳动力成本略低于创新 国的地区。

19 卢进勇、郜志雄,《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要从事对外直 接投资必须同时具有3个优势,即所有权优势 (Ownership-Specific Advantages )、内部化优 势(Internalization-Specific Advantages)和区位优 势(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s)。
外部环境与工业企业有所不同。

通过对不同的传统理论观点在服务部门进行适用性检验,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相信,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经 过修正,是完全可以用于分析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