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篇一:苏曼殊简介1884年1岁10月9日(光绪十年甲申八月二十一日)生于日本横滨,始名宗之助,一改名苏戬,学名子谷,亦名元瑛、玄瑛。
一生随意起名,因而名号极多,“曼殊”是他从大同学校学习时开始使用的字。
父亲苏杰生,时年39岁,广东省香山县恭常都沥溪村(今珠海市前山镇沥溪村)人。
时任横滨英商万隆茶行任买办。
生母河合叶子,年19,日本神奈川县逗子樱山村人。
生育曼殊不到三月即离苏家而去。
义母河合仙,苏杰生之妾,河合叶子之姐,年36,居横滨。
嫡母黄氏,年36,香山人,居沥溪故宅。
庶母大陈氏,年17,居横滨。
1885年2岁住横滨云绪町,由河合仙抚育,体弱,幼年因病几死。
1886年3岁居横滨。
嫡母黄氏抵横滨。
与苏杰生、大陈氏同住山下町。
1887年4岁居横滨。
河合叶子接曼殊去东京小住。
曼殊伏地绘狮子。
1888年5岁居横滨。
由苏家认领,起名亚戬,排行三,称三郎,仍由河合仙抚养。
1889年6岁随黄氏返沥溪老家。
1890年7岁在沥溪,入乡塾。
业师苏若泉,清举人。
1891年8岁在乡塾就读,庶母小陈氏嫁入苏家。
1892年9岁在乡塾就读,习国学冬,苏杰生经营失败,携两陈氏归原籍,河合仙留居日本。
1893年10岁在乡塾就读。
1894年11岁在乡塾就读。
1895年12岁苏杰生去上海,曼殊在乡塾就读,大病,被置诸柴房,几死。
新会慧龙寺赞初大师携其至广州六榕市出家,因偷食五香鸽子肉犯戒被逐。
1896年13岁冬,随姑父姑母赴沪,与苏杰生及大陈氏同居,习中西文,受教于西班牙罗弼·庒湘博士。
1897年14岁在上海随庒湘习英文。
祖父病逝,苏杰生返乡。
1898年15岁初春,随表兄林紫垣赴日,在横滨就读于华侨主办的大同学校。
与同学冯自由、郑贯一等相善。
1899年16岁在大同学校学习。
间作画。
曾随河合仙去逗子樱山村,与一日本少女相恋,失恋后,返回广州,在蒲涧寺出家。
复返横滨,重入大同学校。
1900年17岁在大同学校学习,升入甲级。
1901年18岁在大同学校学习,助教美术。
1902年19岁在大同学校毕业。
赴东京人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部学习。
秋冬之间,参加“青年会”1903年20岁改名“苏湜”,转入成城学校。
4月29日,参加“义勇队”。
5月11日,参加“军国民教育会”。
9月初,作《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两首),乘“博爱丸”回国。
在苏州丁香巷吴中公学社任教,同时在唐家巷小学兼课。
画《吴门道中闻笛图》等。
十月初,至上海,在《国民日日报》任翻译。
发表《女杰郭耳缦》、《呜呼广东人》。
《惨社会》译出发表。
12月3日后,报纸停刊。
赴香港,住士丹利街《中国日报》社。
12月24日,上海“额外公堂”对章太炎、邹容做了判决。
在番嵎县园冈乡雷峰山雷峰寺出家1904年21岁1月2日,受比丘戒。
4日,受菩萨戒。
23日,行脚抵摩梨山。
在惠州金堡古寺挂单,化缘投宿山寺、南海波罗寺、韶关南华寺,登衡山祝融峰。
作《参拜衡山图》。
适应不了僧人的艰苦的艰苦生活,落魄回港。
重寓《中国日报社》。
欲枪杀康有为,被陈少白劝阻乃止。
3月13日,同乡简世发返现曼殊,归告苏杰生。
杰生欲见,曼殊托词未归。
15日,苏杰生病殁沥溪。
在香港访庒湘,得其资助,准备往游南阳诸佛教圣地三月下旬,北上朝拜杭州灵隐寺,至上海,逆长江而上,经四川、云南,沿蜀山毒道,到达罗(泰国),驻锡盘谷(曼谷)龙华寺,在青年会任教。
作画赠西村澄。
随乔西摩长老学习梵文。
经缅甸、印度至锡兰(斯里兰卡),驻锡菩提寺。
经由马来西亚、越南,返回中国。
过越南时重新受戒,臂上落有戒疤。
7月,至长沙,在实业学堂任教,兼任明德学校、经正学校图画课。
加入“华兴会”,参与长沙起义的策划工作篇二:著名作家近代著名作家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光绪举人。
曾从康有为学,等与康有为一起主张变法维新,人称“康梁”。
1896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5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
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日本。
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
其所介绍的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
1916年发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后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为孔孟之道是社会主义“最精要的论据”。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作弘富,后人编为《饮冰室合集》。
黄节(1873--1935)近代诗人。
字晦闻,广东顺德人。
早年与章炳麟等在上海创立国学保存会,并参加南社,以诗文鼓吹革命。
辛亥革命后为北京大学教授,政治态度趋于保守。
所著有《兼葭楼诗》、《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谢康乐诗注》等。
陈去病(1874--1933)近代诗人。
字佩忍,号巢南,原名庆林,江苏吴江人。
早年要求变法维新,后参加同盟会。
为南社创始人之一。
其诗颇多悲愤国事之作。
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后任东南大学教授等职,政治思想日趋消极。
所著有《浩歌堂诗钞》。
又曾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革。
陈天华(1875--1905)近代民主革命家。
字星台,号思黄。
湖南新化人。
1903 年留学日本,与邹容等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并与黄兴等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准备在长沙起义。
起义未成,流亡日本。
1905年参加发起同盟会,任《民报》编辑。
12月在东京参加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斗争,愤而投海自杀,所留绝命书,鼓励同志誓死救国。
所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宣传革命思想,在当时影响甚大。
另撰有小说《狮子吼》。
遗著编为《陈天华集》。
秋瑾(1879--1907)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904年赴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次年以光复会员加入同盟会。
1906年为反对日本取缔留学生而归国,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联络金华、兰溪等地会党,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
同年七月徐锡麟刺杀恩铭,但起义失败。
清政府发觉皖、浙间联系,即派军队包围大通学堂,逮捕秋瑾。
坚贞不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善诗歌,作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体现了爱国精神,笔调雄健,感情奔放。
亦能词。
遗稿编入《秋瑾集》。
夏敬观(1875--1953)近代诗人。
字剑丞,号盥人、呋庵,江西新建人。
光绪举人,官提学使。
入民国,任浙江教育厅长。
晚岁寓居上海。
诗学梅尧臣。
亦能作词与绘画。
所著有《忍古楼诗集》、《忍古楼词》、《音学备考》等。
高旭(1877--1925)近代诗人。
字天梅,号剑公,别号钝剑,江苏金山(今属上海市)人。
曾任中国同盟会江苏支部部长,为南社创始人之一。
曾写作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诗篇,后期意志日趋消沉。
所著有《天梅遗集》等。
王国维(1877--1927)近代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清秀才。
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及文艺思想的影响。
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辛亥革命后以清遗老自居。
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之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1927年于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
所作中国古代史地、戏曲史等方面之文献整理、考订工作,具有长远参考价值。
生平著作共六十馀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有四十二种。
考证文章曾汇编为《观堂集林》。
马君武(1882--1939)名和,以字行,一字贵公。
广西桂林人。
初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
后赴德国,习冶金。
民国成立,任孙中山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等职。
后经营工业。
晚年任广西大学校长。
爱好文学。
其诗格律自由,并用歌行体翻译拜伦、席勒等人作品。
所著有《马君武诗稿》。
又曾翻译达尔文著作。
苏曼殊(1884--1918)近代文学家。
原名玄瑛,字子谷。
后为僧,号曼殊。
广东中山人。
早年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
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诸文。
曾任报刊翻译及学校教师。
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交游,参加南社。
其诗多感伤情调。
小说运用浅近文言,描写爱情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忧郁色彩。
所著有《断鸿零雁记》、《碎簪记》等作。
还翻译过拜伦、雨果等人作品。
另撰有《梵文典》,今不传。
所著有《苏曼殊全集》。
柳亚子(1887--1958)爱国民主人士、诗人。
初名慰高,后更名弃疾,字安如,改字亚庐、亚子,江苏吴江人。
早年积极参加旧民主主义革命,为南社创始人之一。
后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诗词具有爱国精神。
早期作品鼓吹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后期所作,表现了不满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进步倾向,解放后作有歌颂新社会的作品。
所著有《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有《柳亚子诗词选》行世。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常熟人。
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
明万历进士。
崇祯初官礼部侍郎。
与温休仁争权失败,革职。
弘光时,谄事马士英,任礼部尚书。
清兵南下,率先迎降,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
生平博览群籍,精於史学,诗文在当时负有盛名。
家有绛云楼,藏书丰富,尤以明代史料收集完备著称,清初毁于火。
所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
辑有《列朝诗集》。
方维仪(1585--1668)明末清初女诗人。
字仲贤,桐城(今属安徽)人。
明大理少卿方大镇之女,姚孙棨之妻。
少年寡居,与嫂共同教养其侄方以智。
部分诗篇表现出身世之感。
所作有《清芬阁集》。
又辑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
丁耀亢(1599--1669)清初文学家。
字西生,号野鹤、紫阳道人、木鸡道人,山东诸城人。
明诸生。
入清后,官容城教谕。
所作作小说《续金瓶梅》,内容荒诞秽亵,宣扬因果报应思想。
又有《丁野鹤先生诗词稿》及传奇剧本《表忠记》等。
冯班(1602--1671)清初诗人。
字定远,号钝吟老人,常熟(今属江苏)人。
明末诸生。
明亡,佯狂避世。
论诗反对江西派,也不满严羽诗说。
所著有《冯氏小集》、《钝吟集》、《钝吟杂录》、《钝吟书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