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民事权利与宪政的关系
关键词: 民法与宪法的关系/民事权利与宪政的关系/宪法至上论/民法至上论/平起平坐论
内容 提要: 正确理解宪法与民法的关系对形成法治精神和健全法治秩序乃至宪政非常重
要,并将对我国正在制定的民法典基本理念和制度框架产生深远 影响 ,但 目前 我国民法
学界与宪法学界对此认识不一,代表性的观点有母子关系论、民法至上论、平起平坐论。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学者将民法和宪法的关系跟民事权利和宪政完全等同。通过
从 历史 实证角度、公法私法区分角度、 法律 规范角度以及法制统一的角度考察后证明,
民法至上论、平起平坐论在 理论 上是站不住脚的,实践中将有害于法治和宪政建设,应坚
持宪法至上论。
自2001齐玉苓案件,民法与宪法的关系遂引起我国学界关注。而2005年底以来《物
权法(草案)》合宪性之争更是降之推上高潮。仅仅在2006年,就有几本有影响的法学杂
志先后刊登了4篇这方面的文章,[i] 中国 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 科学 研究 中心和中国
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也于2006年5月25日共同举办了“民法学与宪法学
对话”研讨会。着实笔者无意赶这潮,更无此资格。但正确理解宪法与民法的关系对形成法
治精神和健全法治秩序乃至宪政非常重要,并将对我国正在制定的民法典基本理念和制度框
架产生深远影响,鉴于此,作为一位民法工作者,笔者又认为有责任说几句。本文拟对民法
与宪法以及民事权利与宪政之间的关系进行冷静的审视,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我国
民法典的制定以及 社会 主义宪政建设能有所裨益。
一、研究民法与宪法关系的意义
(一)研究民法与宪法关系是形成法治精神和宪政秩序的必然要求
对民法和宪法关系、地位的认识不同,直接影响到民法和宪法的适用 问题 ,进而影响法治
精神和宪政秩序。比如是民法优于宪法,还是宪法优于民法,以及两者相矛盾时的处理等,
再如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针对齐玉苓案件所做的“8。13”批复中“侵犯姓名权的方
式侵犯了宪法所保护的受 教育 权,应承担民事责任”,其中所侵犯的究竟是民事权利还是宪
法权利,抑或都是,承担的是民事责任还是宪法责任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对
民法与宪法关系的正确理解。
(二)研究民法与宪法关系是民法学与宪法学进一步 发展 内在需求
民法学与宪法学作为法学学科,无论是学术研究的理论状况还是学科自身的发展,都呼唤着
民法学与宪法学的沟通与交流。“从法学内部,近年来中国法学界不少学者包括行政法学者、
诉讼法学者、刑法学者等对本学科的问题进行了宪法与宪政 分析 ,形成了一大批著作和论
文,但鲜见宪法学界运用宪法与宪政原理分析行政法学、刑法学等学科的问题。”[1] 宪法
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调整着国家权力与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发生格局变化,宪法的调整 方法 不得
不面临一些复杂的局面。因而而宪法学者也不得不正视与各部门法间的关系,并试图借鉴部
门法研究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以加强宪法和宪政建设。同样,虽然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民法
学的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而且市场 经济 体制的建设为民法研究带来新的机遇,但纯民
法的研究将局限自己的视野,不利于民法学的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民法与宪法关系是民事立法和宪政的现实需求
近年的齐玉苓案、孙志刚案以及我国《物权法》第四十二条关于对国家征收的限制和补偿制
定过程中的争议等一些现实问题交织着宪法和民法的调整,有的是看似民法问题却需要宪法
调整,有的看似宪法问题最终却需要民法完成,这些现实问题的正确解决,无不取决于民法
与宪法的关系这个前提。如果说巩献田教授对物权法草案发难的公开信所产生的纷杂言论激
起研究民法与宪法关系的高潮的话,那么我国正在进行的民法典立法则需要进一步厘清它们
之间的关系。民法与宪法关系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民法典基本理念和制度框架。同样,民
法与宪法关系将直接影响宪法的根本法地位、违宪审查、宪法的司法化等宪政问题。
二、当前民法与宪法关系的代表性观点简介
目前,关于民法和宪法之间的关系,代表性的观点有三:一是传统的母子关系论;二是民法
至上论;三是平起平坐论。
传统的母子关系论即宪法至上论或宪法根本大法论,该论认为,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与作为
普通法律的民法之间是“母子”关系,即宪法是“母法”、民法是“子法”。就立法层面而言,
民法应当而且只能根据宪法的原则和规定来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就会因为违宪而
被宣告无效。
民法至上论,即民法根本法说,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民法地位的提高而出现的。
主张者多为民法学者,但也不乏宪法学者。有学者认为,民法使社会处于一个有秩序的自由
状态,也只有在这种有秩序的自由状态下,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才能得到满足。民法对
人的关注和尊重,对人的主体性的企盼与高扬,能给人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民法对自由的
具体赋予能唤醒和张扬人的主体意识,而平等和正义的基本原则有助于确立人的尊严与人格。
民法中的权利能力制度使人成为人。民法不仅使人成为人,而且是建设法治国家与民主 政治
的法律基础。民法中的人权、所有权和平等权是 现代 公民权利的原型,民法最充分地体现
了法治的价值,民法传统中的权利神圣和契约自由精神,构成了人权保障、有限政府、分权
制衡、以法治国等法治原则的文化源泉。宪法只不过是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对民法原则的确认、
移植、转化或升华。法治的历史充分说明,没有民法和民法传统的社会,要实行宪政和法治
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而在民法完备、民法原则已经成为公认的社会生活标准的
社会中,要想彻底废除宪政和法治,实行独裁,也是极其困难、不可能长久的。回顾民法通
则颁行二十余年来的发展走向,我们看到,现代民法不仅是调整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更主要
是通过对市场经济的调整来促进社会的进步、推动人的发展的法律,是一部维护人权、解放
人性的法律,是建设民主政治与法治国家的法制基础。我们应该打破传统观念,跳出既有法
律体系的限制,努力提高民法的地位,使民法成为一部实现真正的人权、民主、法治国和现
代化奠定基础的民法典。[2]也有学者对民法根本说进行了这样的概括:现代私法是宪法和
其他一切部门法的基础,以商品经济为内容的民法是法治的真正法律基础。民法是一切部门
法的基础,其他部门法可以说都是从不同侧面对民事法律关系和基本原则的保护、充实和发
展,宪法只不过是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对民法原则的确认、移植、转化或升华,私法自治原则
明确要求未经 自然 人和法人请求,公权不介入私人生活。在中国,把私法原理作为当代一
切立法的价值基础(思维方式),尚未成为我们立法活动的共识,还没有变成一种立法自觉。
如果宪法某些规定和作为私法及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权法原理发生不一致,我们不应去责备
物权法,而应该去修改宪法。[3]有宪法学者从宪法和宪政生成路径和 规律 的角度,认为,
民法是培植宪法和宪政赖以产生基因的一个基本条件,民法是社会上的宪政基因向宪政转化
链条中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4]并且从实证角度考察了英国“先发内生”型宪政形成史中
民法所起的作用:第一,民法和民事权利既是英国社会上的强烈的个人权利诉求法律保障的
必然要求,反过来又强化了这种个人权利诉求和个人权利意识。因为当这种个人的民事权利
受到政治权力的威胁时,个人便不得不结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形成多元互控的政治权力,以
对抗和消解政治上的集权第二,民法的契约精神也强化了法律至上的宪政精神,民法的契约
精神是作为英国宪法和宪政生成的宪政条件之一的法律至上传统的底蕴之一,同时也成为英
国宪法和宪政生成的法文化前设。英国宪法实际上是多元政治权力之间的政治契约,简称政
约。进而得出结论:宪法和宪政不仅以民法的个人权利诉求的理念和契约精神为其赖以产生
基因的一个基本条件,而且以民法的个人民事权利,即人身权和财产权为目的。[5]
平起平坐说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野是公、私法划分的理论基础,私法领域主要体
现为对公民权利的保障,而在公法领域则主要体现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市民社会制度的核心
是保护公民(市民)的基本权利,政治国家制度的核心就是控制权力、限制权力,防止权力
侵犯市民权利。公私法划分的实质在于它划定了一个政治国家不能插手的市民社会领域,从
而为市民社会构筑了一道防御外来侵犯的坚固屏障。公法和私法作为两类不同性质的法律制
度,两者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平等的,既无高下优劣之分,也不应当有统率与被统率之
分。作为调整私法领域的民法和调整公法领域的基本法律制度的宪法,两者之间应该平起平
坐,井水不犯河水。因此,宪法与民法不是“母子”关系,民法不是宪法的实施细则;就立
法层面而言,宪法以外的任何法律都应当而且只能根据宪法的原则和规定来制定,否则就会
因为违宪而被宣告无效,这种观点在实践中是极其有害的,在理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正确
的说法应当是:宪法是公法的基本法,而民法则是私法的基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