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民商事案件管辖

国际民商事案件管辖

国际民商事案件管辖[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国际民事管辖权的概念、意义,各国对管辖权领域的立法以及我国的立法与实践。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国际民事管辖权的基本问题,解决实际管辖权问题。

第一节概述国际民事管辖权是国际民事诉讼中一极为重要的问题。

无论普通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国际私法学者,对国际民事管辖权的研究,都极为重视。

基于此,本书特以专章对国际民事管辖权的有关问题予以阐述。

一、国际民事管辖权的概念国际民事管辖权是指一国法院根据本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和国内法的规定,对特定的涉外民事案件行使审判权的资格。

一般而言,国际民事管辖权涉及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某一涉外民事案件应由何种机构(法院或仲裁庭)受理;二是若某一涉外民事案件应由法院受理,那么该案件应由何国法院受理;三是若某一涉外民事案件已确定由某国法院受理,那么该案件应由该国的哪一级法院受理。

这三者中,某一涉外民事案件应由何国法院受理是国际民事管辖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这一核心问题的内容为:一国应根据哪些原则或标准来确定内国法院是否有权受理某一涉外民事案件。

正因为这样,有学者将国际民事管辖权规则称为国际民事裁判权规则,它是用来划分各国对涉外民事案件的裁判管辖权的规则,加上“裁判”二字的目的在于表明这种管辖权与国家的立法管辖权和行政管辖权是有区别的❶。

因此,国际民事管辖权具有如下特征:(一)它是一种司法管辖权,具有强制性。

这是它与国际商事仲裁中仲裁管辖权的本质区别所在。

(二)这种管辖权必须是“国际”的。

其“国际”性的表现是:首先,国际民事管辖权规范是实质是国与国之间对涉外民事案件行使管辖权的分配性规则。

因而它不同于一国之内不同种类、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法院之间对民事案件行使管辖权的国内民事管辖权规范;其次,国际民事管辖权规范的渊源具有双重性,即一国法院据以受理涉外民事案件的原则或标准既渊源于国内法中,也渊源于该国参加或缔结的有关国际条约中。

而国内民事管辖权规范则完全属于国内法;另外,在国际民事诉讼中,国籍往往是一国法院行使管辖权的重要连接因素,而在国内民事管辖权中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

❶李浩培:《论规范国际民事裁判管辖权的多边条约》,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93),第202-203页。

二、国际民事管辖权的意义国际民事管辖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国际民事管辖权是国家主权在国际民事诉讼领域的具体体现。

根据国家主权原则,任何主权国家都有属地管辖权和属人管辖权,根据属地管辖权,主权国家有权对其境内的一切人和物以及发生于其境内的一切行为行使司法管辖权(依国际法享有豁免权者除外);根据属人管辖权,主权国家有权管辖在国外的本国国民。

因此,一个国家的法院能否依此行使对有关涉外民事案件的管辖权,直接可以反映出该国的主权状况。

而各国之间发生的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冲突,正是国家主权原则发生作用的结果。

第二,管辖权问题是一国法院受理涉外民事案件所必须先行解决的问题。

一国法院只有依据有关国际条约和国内法的规定,确定对某一涉外民事案件拥有管辖权之后,才会发生诸如域外送达、取证、判决或裁决的国外承认与执行等一系列国际民事诉讼程序问题。

第三,管辖权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审理结果。

同一涉外民事案件在不同国家法院审理,会因各国法院对案件定性的不同而适用不同的冲突规范,导致适用不同的准据法,使案件的最终结果也各不相同,从而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正因为国际民事管辖权具有以上重要意义,所以各国不断扩大本国法院对国际民事案件的管辖权就成为国际民事诉讼管辖发展的趋势之一。

如美国在新近提出和发展的“最低联系”(Minimum Contact)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所谓“长臂管辖权”(Long Arm Jurisdiction)法规就是典型代表❶。

第二节国际民事管辖权的立法一、国内立法从各国关于国际民事管辖权的规定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英美法系国家英美法系国家一般把民事诉讼分为对人诉讼(Action in Personam)和对物诉讼(Action in Rem),并根据“实际控制”(也称“有效原则”)来分别确定内国法院对这两类诉讼的管辖权。

对人诉讼是指争对某人提起的、以迫使其履行或不履行某种行为的诉讼。

在英国,法院对自然人诉讼的实际控制表现为只要传票能送达在英格兰或威尔士被告人(而不一定要求被告在那里有住所或居所),英国法院就有管辖权。

对法人诉讼的实际控制表现为只要该法人在英国注册或有活动,就可以认为该法人存在于英国而英国法院拥有对它的管辖权;在美国,法院对自然人诉讼中的实际控制表现为对在法院地的被告能送达传票、或被告在法院地❶韩德培、韩建著:《美国国际私法(冲突法)导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第43-58页。

虽是暂时的“有形到场”(Physical Presence)(如被告乘坐的飞机飞越法院所属州的上空)的,法院即拥有管辖权❶。

对法人诉讼的实际控制表现为以“法人存在”理论作为确定管辖权的依据,即只要法人在某一州内有“连续性和系统性”(continuous and systematic)的经营活动(transaction of business),该州法院即拥有对该法人的管辖权❷。

对物诉讼是就某一特定财产的权利或利益的诉讼。

在英国,法院在对物诉讼中的实际控制表现为只要诉讼标的物在英国,英国法院就有管辖权。

如一艘外国船舶即使是暂时停泊或经过英国水域,英国法院即可对其行使管辖权;在美国,法院在对物诉讼中的实际控制标准先前与英国基本一致,但现代实际控制标准是“最低联系”原则,即法院行使属物管辖权的依据是法院地与争议之间要有最低限度的联系。

美国有关属物管辖权的原则可适用于财产权利、海商、甚至身份问题(如婚姻状态)等的诉讼。

此外,协议管辖也是英美法系国家行使管辖权的依据。

即当事人在契约中有明示选择法院处理争议的条款或默示同意接受法院管辖(如被告对法院管辖权无异议而出庭或应诉)的,视为法院有管辖权。

(二)拉丁法系国家拉丁法系国家是指包括法国和立法上受1804年《法国民法典》影响较大的一些国家如荷兰、卢森堡、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

国籍是这些国家确定内国法院管辖权的重要标准。

而且,这些国家的法律基本上都规定,内国法院对凡有关内国国民的诉讼概有管辖权。

如《法国民法典》第14条规定:“不居住在法国的外国人,曾在法国与法国人订立契约者,由此契约所产生的债务履行问题,得由法国法院受理;其曾在外国缔约对法国人负有债务时,亦得被移送法国法院受理。

”第15条还规定:“法国人在外国订约所负的债务,即使对方为外国人时,得由法国法院受理。

”法国的实践表明,法国已将上述作法适用于契约债务之外的案件,如侵权案件,甚至有关“权利能力”和身份地位的案件❶。

对外国人之间的诉讼,这些国家一般在原则上排除内国法院的管辖权。

如法国法院一般只受理被告在法国有住所的外国人之间的诉讼。

拉丁法系国家一般承认当事人可协议选择管辖法院。

(三)德国法系国家德国法系国家是指包括德国在内的和立法上受1877年《德国民事诉讼法》影响较大的一些国家如瑞士、印度、奥地利、日本、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

德国法系国家通常以地域管辖原则(或称普通管辖原则)作为内国法院确定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原则,而且往往以被告住所、居所及惯常居所等作为地域管辖的重要标志。

如《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2条、第13条和第17条所确立的依被告住所确定管辖权的原则可适用于对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确定。

1988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2条也规定:“除本❶参见韩德培、韩健著:《美国国际私法(冲突法)导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第26-第27页。

❷See Perkins V. Bengeut Consoidate Mining Co., 342 U. S. 437(1952).❶李双元、谢石松著:《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第201-202页。

法有特别规定外,管辖权属于被告住所地的瑞士法院或主管机关。

”在例外情况下,即对有关婚姻和身份地位的诉讼,德国法系国家又往往以当事人国籍作为确定管辖权的标准。

德国法系国家一般都允许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法院,只是各国对当事人选择权利的限制程度存在差异。

二、国际条约目前在国际民事管辖权方面较有影响的多边国际条约主要有1971年海牙《关于承认和执行外国民商事判决公约》及其《补充议定书》(以下简称1971年《海牙公约》和《补充议定书》)、1968年布鲁塞尔《关于民商事管辖权和判决执行公约》(以下简称1968年《布鲁塞尔公约》)和1988年卢加诺《民商事司法管辖权和判决执行公约》(以下简称1988年《卢加诺公约》)。

这些公约的规定表明,有关国际民事管辖权冲突的协调与解决呈现出以下态势:第一,过度管辖权受到限制。

所谓过度管辖权是指一国法院基于内国旨在扩大本国法院管辖权的国内立法和判例的规定,对有关国际民商事案件所行使的管辖权。

对过度管辖权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当一国法院就某一国际民商事案件的判决或裁决需要委托某一外国法院承认和执行时,如果该受托法院根据有关条约的规定认为该委托法院行使管辖权是过度的,该受托法院即可拒绝承认或执行该判决。

1968年《布鲁塞尔公约》和1971年《海牙公约》及《补充议定书》对缔约国共同认为不能作为行使管辖权的一些根据分别作出了列举式的规定,即所谓“黑色一览表”,这两个公约的“黑色一览表”大体上一致规定下列事项不能作为缔约国法院行使管辖权的依据,否则,即被认为是过度的:1.在判决作出国境内有被告的财产,或这种财产经原告申请而被扣押。

根据这一规定,可以认为有关国家的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条款是过度管辖权条款。

如1877年《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3条规定:“关于对在德国无住所的人提起的财产诉讼,该人的财产所在地法院或诉讼标的所在地法院有管辖权。

”再如1988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4条规定:“除非本法规定在瑞士有另一个管辖权,为了使扣押有效的诉讼可以在扣押地的瑞士法院提起。

”2.原告具有内国国籍或在内国境内有住所、惯常居所或普通居所。

根据这一规定,法国法院若依前述《法国民法典》第14条、第15条的规定行使的管辖权可被认为是过度的。

再如1838年荷兰《民事诉讼法典》第126条第3款规定,在对人诉讼或对物诉讼中,如果被告在荷兰境内既无住所也无实际居所,而原告在荷兰有住所时,则原告住所地的法院有管辖权❶。

这一规定也可视为过度管辖权条款。

3.被告在判决作出国境内曾进行业务活动,但作为判决客体的诉讼标的与被告所进行的业务活动无关。

根据这一规定,美国纽约州法院以所谓“营业活动”标准对“朗金斯--威特诺尔手表公司诉巴恩斯与赖内克有限公司”(Longiness--Witnauer Watch Co. V.Barness & Reineke.❶李浩培:《论规范国际民事裁判管辖权的多边条约》,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93),第215-216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