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藏描述研究现状

油藏描述研究现状

油藏描述研究现状
摘要油藏描述是对油藏的各种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

几十年来发展很快,本文针对油藏描述技术进行分析,调研国内外资料,研究了相关技术的发展,指出油藏描述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油藏描述;层序地层;非均质性
油藏描述是伴随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对油藏各项参数进行三维空间定量描述和预测的一项综合性技术,贯穿于油田勘探开发的始终。

1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历程
总体上看,油藏描述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1]:以地质为主体的油藏描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开发地质研究)、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20世纪70年代初由斯仑贝谢公司最早提出)、以物探(测井、地震)为主体的油藏描述(20世纪80~90年代)、多学科一体化综合油藏描述(现代油藏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

起初,斯仑贝谢公司[2]以测井服务为目的,从单井处理发展到多井对比,从单井数据分析到对储层横向展布进行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斯伦贝谢测井技术的引进,油藏描述被国内引进。

随着油藏开发难度变大,油藏描述不再仅仅局限于测井资料为主,而是逐步转向以地质为核心,出现了新的技术手段。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层次和分类概念、地质统计学应用、岩石物理流动单元的提出与发展,丰富了油藏描述的研究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油藏描述在多学科继续发展基础上,逐步向精细化[3]、数字化、多学科一体化、过程自动化、成果可视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油藏描述强调更精细、准确、定量地预测出揭示剩余油的分布,提高油田采收率。

这一阶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储层建筑结构和定量知识库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油藏描述研究的发展。

2 油藏描述技术特点
现代油藏描述的突出特点是其整体性、综合性、预测性、阶段性、先进性和早入性。

(1)整体性:油藏描述是个系统工程,油藏各属性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油藏描述始于一维井剖面描述,再到二维层的描述,最后三维整体描述。

(2)综合性:油藏描述涉及学科广,层次深,与地球物理、开发地质、油藏工程、采油工程、计算机模拟和地面工程都密切相关,综合性很强。

(3)预测性:在滚动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结合研究区块的实际情况,利用已有的各种资料为基础,描述的储层特征应尽可能地以定量的形式加以表征,并以三维可视化为目标,从三维上真正展现储层的特点,更好地对地下情况进行预测,降低开发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4)阶段性:油藏描述贯穿于勘探开发的全过程,从第一口发现井到废弃为止,是多次分阶段滚动进行的。

(5)先进性:现代油藏描述尽量采用各种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和方法。

(6)早入性:油藏描述从油田开发伊始就可以介入,进行越早,对油藏的深入认识越早,效益越好。

3 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
精细油藏描述以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核心,充分发挥以地质为主体、多学科一体化研究的优势,综合应用各种静态、动态资料,开展油藏的定量评价,深入研究井间砂体及储集层参数的三维空间分布,表征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性质及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深入研究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剩余油挖潜对策。

目前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学者热衷于尺度比较小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以露头、测井、岩芯和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反射资料为基础,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为指导,运用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级高精度地层对比格架,在成因地层格架内对比地层、包括生油层、储层、和隔层进行评价和预测的。

建立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框架单元的短期旋回的理想叠加模式,用于不同级次的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研究。

目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主要用于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能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定性的研究,也可以实现平面及垂向上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

另外,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储层预测、油藏数值模拟、油藏储层建模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也逐渐应用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如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来识别高分辨率层序界面;从地震资料偏移处理、成像建模、三维地震资料反演、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研究。

通过总结短期、中期和长期基准面旋回特点,分析不同级别旋回的结构、叠加样式特征,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构型分析法,可用于开展基准面变
化与夹层的发育程度、夹层产状之间的研究. 在研究地层序分布模式及岩体展布规律的基础上,深化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高含水油田深度开发阶段的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3.2 储层性质研究与表征技术
目前国内大部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大量剩余油滯留,油田采收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主要原因是对储集层非均质性的认识不够清楚,而储集层非均质性是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储层非均质性是储层表征的核心内容,储层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非均质性是造成剩余油高度分散的主要地质因素,通过对储集层沉积特征、沉积方式和各级非均质性的具体分析,判断各级非均质性的空间分布强弱,建立相应的储层非均质模式,为油藏模拟提供依据,以达到正确认识储层内部构型、寻找剩余油、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国内经过多年摸索已形成一套陆相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的基本方法。

储层非均质性包括两种,即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几何形态、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等在纵向、平面乃至三维空间的变化;微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孔喉类型、孔隙结构特征、黏土沙粒排列的方向性等。

储层的非均质是绝对的,均质则是相对的。

参考文献
[1] 张一伟,熊琦华,王志章,等.陆相油藏描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4-7.
[2] 牟珍宝.油藏描述技术的新进展[J].低渗透油气田,2000,5(2):85-88.
[3] 马继元.油田油藏描述技术[J].知识经济,2011,(13):73.
华强(1982-),男,博士,讲师,从事石油工程的教学研究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