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教学反思
教学中,多数老师的课对文本解读不可谓不透彻,教学底蕴不可谓不深厚,课堂技巧不可谓不纯熟。
一节课,从引入课题到制度课文,从识字学词到逐段分析,从阅读策略到人文意蕴,大环节套小环节,层层推进,一气呵成,密不透风。
但细细品味,又好像什么都没有留下,那是课堂太拥塞了,太面面俱到了。
一堂课,学生获得了什么?我不禁深思起来:
一、聚焦核心目标,加强语言实践。
我感觉教过,不等于学会。
我的观点和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观点一致“教的完整不如学的透彻”。
学的透彻有两个基本指标,首先要精简。
抓住小女孩浇树中的全过程一线串珠,把整个教学串在一起,重锤敲打,方可学得透彻。
其次,训练要扎实。
目标明确了,就要朝着靶心射击。
语文能力,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不断的在语文实践中习得的。
“习得”是言语形式的理解,是表达方法的迁移。
我在教学中布置找出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等精彩词句朗读、理解。
作业布置写作片段,水到渠成地创设迁移语境、迁移表达。
二、牢记“核心素养”内容。
对课文深度剖析。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在课文里“落脚”,这是非常清楚的。
但在课文的哪个方面或哪个点上落脚呢?这需要执教者具有洞察力。
洞察力的外化形式就是对课文的深度剖析。
因此,教学任何一篇课文,我们教师都必须对课文内容中梳理出最为合适的能让核心素养“落脚”
的教学元素与教学策略。
三、要奉行“一课一得”原则。
通常来说,一篇课文能让核心素养“落脚”的不可能有很多“地方”,所以,一方面,不要寄希望于用一篇课文把核心素养的“18个基本点”都囊括进取;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18个基本点”也不是语文这门学科“独担其任”的,语文不可能包打天下。
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借助对课文的把玩,找到跟18个基本点相对应的一两个点,然后通过课堂把这一两个点落实下去,求得“一课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