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英礼仪之争

中英礼仪之争

•[中英关系史]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的历史反思--谈恋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呢
1793年,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就是马戛尔尼使华。

事后《清史稿》简单记述到:“五十八年(1793),英国王雅治谴使臣马戛尔尼等来朝贡,表请派人驻京,及通市浙江宁波、珠山(舟山)、天津、广东等地,并求减关税,不许。

”[1]可见这件事情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清朝政府和乾隆帝应有的重视。

在清朝统治者看来,马戛尔尼使团只是庆贺乾隆帝寿辰的众多外国使团之一。

其结果,马戛尔尼使华所提出的贸易通商要求被清政府婉言谢绝,马戛尔尼本人无功而返。

马戛尔尼使华为什么失败,这种失败对中国历史造成了何种影响,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从中又应该吸取哪些教训,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马戛尔尼使华的过程
1792年,英国政府为了寻求原料与市场达到与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等目的,利用给乾隆帝祝寿的良好时机,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外交使团700余人,前来中国交涉通商事宜。

经过长达10个月的海上颠簸,英国使团到达天津。

1793年9月,马戛尔尼被获准到承德避暑山庄谒见乾隆帝。

在满清大员和马戛尔尼商议如何觐见皇帝时,双方发生激烈的争吵。

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视英国使团来华为“外夷入觐”,竟愚昧地要求英国使节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马戛尔尼难以接受下跪叩头,更不愿意以头触地九次。

最后,双方商妥了一个衷折办法,马戛尔尼以见英皇之礼(单腿下跪)觐见中国皇帝。

14日,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他先递交了国书,然后参加了乾隆帝的生日大典。

祝寿大典后,马戛尔尼返回北京,随即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1)开放舟山、宁波和天津对英贸易;(2)援俄旧例,准许英人在北京设一货栈,买卖货物;(3)将舟山附近一个岛屿让给英国,以便英国居住和存放货物;(4)将广州附近一块类似的地方让与英国;(5)英货自澳门运往广州减免过境税;(6)英商只按清廷公布的税章纳税,不另纳税。

”[2]清朝皇帝没有批准英使的要求。

马戛尔尼等人在承德、北京停留了一个半月,经多方努力,交涉未果。

在乾隆帝的严谕督促下,马戛尔尼十分懊恼地结束了使华之行,两手空空地回到了英国。

二.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马戛尔尼使华失败是因为东西方的礼仪之争,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关于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的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清政府的封闭性
鸦片战争前,清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用残酷的文字狱与僵化的八股取士制度来压制反清和进步思想,导致中国的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

清朝皇帝和多数大臣整日沉浸在“自给自足”、“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闭目塞听,愚昧无知,不接受任何新事物,整个社会风气保守落后。

以圣人之言为是非,祖宗成法不可变,一切只要按照惯例就行,这种固步自封的国家,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二)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
英国人认为商贸可以强国,因此他们把国际贸易做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他们到中国来是想把买卖做得更大,因为他们明白通过贸易通商,买方和卖方都能获得收益。

相反,当时清朝的中国人对商人十分歧视,尤其对外国商人极不信任,尽管国内的商业贸易十分活跃,对外贸易却因奉行闭关锁国
政策而加以严格限制,甚至只允许“广东十三行”独家办理对外贸易事务,而且贸易品种十分有限。

禁止粮食、铁器、硝磺等物资出口,提高关税以抑制进口商品,把一切来华的外国人都看作是不怀好意,甚至于马戛尔尼使团有一种沦为囚犯的感觉,这样的国家很难与世界沟通。

(三)清政府的自我中心论
长期的闭关锁国使清朝的统治阶级对外部世界的进步与西方的科学文明全然无知或视若无睹,抱残守缺地认为,“中央帝国”同异邦的关系只能是宗主国与藩属的关系,岁岁来朝、俯首称臣是异邦的唯一选择,而英国则是仰慕中华文明才谴使远涉重洋为皇上祝寿的。

所以当马戛尔尼拒绝行叩拜礼时乾隆帝十分的不快,他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不仅拒绝了英特使提出的一切通商要求,而且傲慢地写道:“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

……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尔之正使等所见。

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3]寥寥数笔就把马戛尔尼使团带来的英国最新发明的纺织机械、天文仪器、火枪铜炮、战船模型等科技成果都拒之门外,同时也把与世界强国齐头并进的机遇关在了门外。

更令人遗憾的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占北京后在圆明园洗劫时竟意外地发现60多年前马戛尔尼使华时所带的贡品——那些先进的科技产品依然原封不动地陈列在圆明园内。

可见,清廷拒绝新生事物固步自封到何种程度!
(四)时代的局限
由于东西方两大文明长期隔绝,互不了解。

因此各自以为自己是最优越的。

所以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谁也不肯让步。

结果导致东西方两大文明擦肩而过,马戛尔尼也要负一定的历史责任。

法国历史学家佩雷菲特在他所著的《停滞的帝国》中不无遗憾地评论道:“如果两个世界能增加他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术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刚刚驯服了蒸汽,并将制服电力的国家把各自的发明融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4]但是,历史不能假设,它只能按照自己的固有轨道向前滑行,哪怕前面布满荆棘。

三.马戛尔尼使华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马戛尔尼使华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不仅使中国很快沦为半殖民地,而且使中国的社会发展一下子落伍了近百年,这是乾隆帝万万没有料到的。

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直接导致了中英鸦片战争
马戛尔尼使华虽然失败了,但是对于英国统治者来说,他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

过去迷漫在欧洲的“中国是由一个开明君主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国家”的神话开始破灭,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愚昧无知、自高虚狂的封闭社会。

然而,英国人并没有死心,于1816年又派了以阿美士德为首的庞大使团来中国商谈贸易。

因阿美士德坚持不行跪叩礼,又被嘉庆帝遣送回国。

于是英帝国被激怒了,英国政府支持和怂恿商人把鸦片运进中国,以扭转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

鸦片的输入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吸食鸦片者越来越多。

1838年底道光帝任命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

1840年4月,英国以虎门硝烟为借口,派出由4000人组成的“远征军”开赴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战争历时两年,清政府屈服求和,与1842年8月底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取消旧的公行制度,英商在通商口岸自由贸易;协定关税。

可以说,英帝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锁的大门,马戛尔尼使华所不能获得的利益,通过一场历时两年的鸦片战争基本实现。

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四.结论
马戛尔尼使华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东西方两种文明的首次撞击,它的背景折射出了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反差。

从表面上看是马戛尔尼失败了,英国人的愿望没有得到实现。

其实真正的失败者是大清的皇帝乾隆,因为他坐失了一次了解世界、认识自我、承认差距,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

从此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犹如83岁的乾隆帝一样日薄西山,大清帝国开始走向崩溃。

中英两国关系走上了悲剧性破裂的轨道,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赵尔巽:《清史稿》(第十六册)154卷,中华书局,1976年7月第一版,第4516页。

[2]谭树林:《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15页。

[3](清)官修:《清实录》(第二十七册)第1435卷,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一版,第185页。

[4][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7月版,第2页。

相关主题